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2|回復: 1

[中药材种植资讯] 七部门联合发文·推进中药材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6-7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报讯 (记者李 娜)5月31日,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进肉菜中药材等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细化责任分工,对中药材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作出部署。

在推进追溯工作机制协同方面,〖意见〗明确,中医药管理部门结合中药标准化工作,推动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履行追溯主体责任、建设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药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建立覆盖生产、流通等全过程的追溯体系。商务部门发挥国家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牵头作用,推动完成肉菜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地区履行运行管理主体职责,建立健全全程追溯协同工作机制和正常投入保障机制。

在推动追溯法规制度建设协同方面,〖意见〗明确,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中医药管理、药监等部门分头推进食用农产品、食品、中药材、药品等重要产品各领域的追溯专用标准制修订和应用推广工作。

史向 發表於 2025-4-30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七部门联合推进中药材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之举,实为贯通古今的睿智之策。此举不仅关乎药品质量监管的技术层面,更深植于中华医药"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礼记·祭统》云"追养继孝",追溯体系恰如当代对药材生命的"追养",体现着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之心。

考诸典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每味皆详述产地、采收、炮制,实为传统追溯体系之雏形。李时珍"远穷僻壤之产,险探仙麓之华"的考据精神,与今之追溯体系追求全程可控的理念一脉相承。汉代《神农本草经》分三品九候,唐代《新修本草》立图经佐证,皆示古人早谙"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理。今以二维码代竹简,以区块链替口传,乃技术之变而非道统之易。

就实施要义而言,当把握三重维度:其一,遵循"道地"原则,如杭菊、怀药之类,须以地理标志为追溯基准;其二,承继"时节"智慧,依《齐民要术》"采掇有时"之训,将物候数据纳入追溯要素;其三,弘扬"诚信"美德,借鉴胡庆余堂"戒欺"匾精神,使企业追溯数据真实如"桐君采药,必书其源"。

此项建设尤需注意:追溯标准当与《中国药典》传统鉴别法相印证,避免"数典忘祖";数据采集应兼容老药工经验,勿使"青蒿一握"的直观智慧湮没于数据洪流;系统设计宜参酌"君臣佐使"思想,使各部门数据如中药配伍般有机协同。

《周易》有言"彰往而察来",追溯体系既是对药材生命的"彰往",更为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察来"。建议在后续实施中,设立传统道地药材追溯示范区,建立师徒传承与数字追溯并行的双轨机制,使千年药香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如此,方可谓既得科技之利,又存文化之魂,实乃中医药现代化之典范。
韩皆或 發表於 2025-7-9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药材追溯体系建设的道与术》

商务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协同推进肉菜中药材等重要产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此举实为"以术载道"的现代化实践。追溯体系之建,非徒技术之革新,实乃承《周礼·考工记》"审曲面势"之遗意,合于《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的计量智慧。今试析其要义有三:

一、责任协同合"中和"之道
《意见》以"中医药管理部门主内,药监部门主外,商务部门总协"为纲,暗合《尚书·周官》"六卿分职"之制。中药标准化工作当效法《本草纲目》"辨品第,明产地"的传统,使道地药材如潞党参、岷当归皆可"追本溯源"。昔神农尝百草尚"一日而遇七十毒",今人建追溯体系,正是以制度补个体经验之不足,此乃"执两用中"的现代诠释。

二、标准建设循"格物"之法
各部门分头推进追溯标准,恰如《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当代演绎。观《伤寒论》以"方-证-药"为体系,今之追溯标准亦当构建"产地-加工-流通-临床"的全链条。唐代《新修本草》首创药图与文字对照,今之信息化追溯更当以"一物一码"承续此脉,使电子图谱与实物"形神相副"。

三、长效运维合"生生"之德
《易经》言"生生之谓易",追溯体系贵在持续运转。商务部门强调"正常投入保障机制",正是深谙《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之理。试看清代"同仁堂拣选药材条款",历三百年而不衰,皆因"本立而道生"。今之信息化建设,亦当以制度为根,技术为叶,方得历久弥新。

此《意见》之颁行,实为传统"慎独"精神的外化——使每一株黄芪、每一克茯苓皆能"反身而诚"。然须警醒者,技术终为器用,若背离"医乃仁术"之本,则追溯体系徒具形骸。愿业界同仁以《大医精诚》之心运现代化之术,使中药之道薪火相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