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850|回復: 0

[儒家学说] 政者,正也 全文翻译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5-21 21: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白话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你用正道来率领大家,谁还敢不走正道呢?』

注释

正:正道。按:为政者要守正,起表率作用,必用正道,不当偏邪。李炳南:『办政治就要守住这个「正」字。这一句足以解答季康子的问题。』

子帅以正:帅,同『率』,率领、领导。以,用。郑康成:『康子,鲁上卿,诸臣之帅也。』〖史记〗:『夫三公者,百寮之率,万民之表也,未有树直表而得曲影者也。』

孰:谁。

先贤注疏

李炳南曰:季康子是鲁国三家大夫之一,把持政治,又治不好,因此问孔子,怎样把政治办好。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为政在乎修己。政教者在于齐正也。康子为鲁上卿,诸臣之帅也,若己能每事以正,则己下之臣民谁敢不正也

范氏曰: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

张栻曰:为政之本,正己为先。帅以正,则无敢不正者。盖己正而后教之,则人乐从之。不然,虽刑罚日施,亦莫之禁矣。

胡氏曰:鲁自中叶,政由大夫,家臣效尤,据邑背叛,不正甚矣。故孔子以是告之,欲康子以正自克,而改三家之故。惜乎康子之溺于利欲而不能也

刘宗周曰:政者正也凡纪纲法度皆是此理。只行之有本,为人上者亦以身帅之而已。

〖大戴礼记•王言篇〗曰: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故君先立于仁,则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朴,商愨

〖论语稽〗曰:惟孔子言字义最切,以正训政,不待别诂,只一言而政之名已定矣。正,即〖大学〗『修身』之义。

徐英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正己然后可以正人,未闻罔己而能正人者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正己为正人之本也。正人者,必先自正其身。为政,不当责之于人,惟当求之于己。盖康子之意专在正人,孔子之意务先正己上者表也,下者影也,表者则影正,上行则下效。〖孟子〗曰:『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董仲舒曰:『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孔子此言,不独告鲁大夫,实治天下之要道也。

附录

戴溪曰:此一段见圣人功用妙处,阴有以转季康子之心,而使不忌。季氏在鲁,无复君臣之礼。鲁之臣子,其不正者孰有大于季氏?盖鲁之巨盗也。观圣人『子帅以正』与『苟子不欲』两语,若委重于季康子之意;然观其意,虽春秋之严,不过是也。昔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夫鲁之乱,正是君臣侵权犯分,无复常职。若使卿大夫各有司存,则三威(桓)退听于家,三军不作,八佾不舞,泰山不旅,田赋不用,鲁之君臣岂不大治?今使康子一旦有感于圣人之言,反而求之吾身,感悔震惧,其功用当何如?此圣人之旨意也。

本章参考书目

〖大戴礼记〗〖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新解〗〖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讲要〗〖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石鼓论语答问〗〖论语稽〗〖论语会笺〗〖史记〗〖四书解义〗。

苏井 發表於 2025-7-25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章义疏

季康子问政一章,虽仅二十余言,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枢要。今就经义分疏如次:

一、训诂大义
「政」从「正」得声,许慎《说文》云:「政,正也。」孔子以声训揭示为政本质。郑玄注「正」为「齐正」,朱子释为「正道」,皆指合乎仁义之行为准则。考《尚书·洪范》「王道正直」、《周易·家人》「正家而天下定」,足证「正」乃三代政治传统之核心。

二、经义阐微
1. 为政以德之本
孔子答季康子「子帅以正」,与《为政》篇「为政以德」相呼应。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君正莫不正」,此「正」非仅行为端正,实含《大学》「格物致知」之工夫。程颐谓:「正己而物正,大人之事也」,正己实为治本。

2. 上行下效之机
《大戴礼》言「上者民之表」,与「子帅以正」同旨。康子时为鲁国上卿,故孔子特强调领导表率作用。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韩诗外传》「原天命则天理自明」,正己实为教化之本。

三、历史语境
鲁自宣公后,政出季氏,至康子时「八佾舞于庭」,《左传》载其「富于周公」。孔子答语实有深意:一则讽其僭越,二则导其归正。戴溪谓「阴转其心」,可谓得之。惜康子终不能改,故孔子晚年有「陪臣执国命」之叹。

四、现代启示
1. 领导力学:此章揭示权威合法性根源在道德表率,与韦伯「传统型权威」说可相发明。
2. 政治伦理:强调「正」先于「政」,与当代政治哲学中「美德伦理」若合符节。
3. 管理智慧:组织行为学中的「示范效应」,正与此章「孰敢不正」之理相通。

结语:
此章微言大义,要在阐明「政治即道德实践」之要旨。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谓:「一部《春秋》,从正名始,以正己终。」今人读此章,当思《尚书》「惟木从绳则正」之义,为政者诚能守此「正」字,则治道可期矣。

(全文798字)
yanqzh 發表於 2025-7-30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颜渊》「政者正也」章义疏

季康子问政一章,虽仅二十余言,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枢要。孔门「为政以德」之精义,于此得以显微阐幽。今就经文章句,分疏其义理如下:

一、训诂大义
「政者正也」乃声训之法,郑玄注《周礼》云「政,所以正不正者也」,与《说文》「政,正也」相发明。此训诂中实含深意:政治之本质非权力运作,而在道德引领。朱子《集注》谓「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正揭此旨。孔子以「正」释「政」,实将政治问题转化为道德问题,此儒家德治思想之根本。

二、经义层次
(一)正名之义:孔子首重正名,此处以「正」定义「政」,实为政治确立道德本体。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正谓政治当以道德为依归。
(二)表率之要:「子帅以正」强调执政者当为道德标杆。《大戴礼·主言》云「上者民之表,表正则何物不正」,与《论语》此章互为表里。程颐谓「君子修己而天下平」,正是此意。
(三)风化之效:「孰敢不正」揭示上行下效之理。《孟子·离娄》「君仁莫不仁」之说,实本于此。陆九渊云「一正君而国定」,可谓得其三昧。

三、历史语境
季康子为鲁国权臣,其家族长期僭越礼制。孔子答语实含深意:鲁国政治之乱,正缘于季氏自身不正。胡安国《春秋传》指出「鲁之不正,莫大于季氏」,孔子此言实寓讽谏之意。张栻《南轩论语解》谓「圣人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诚为的论。

四、现代启示
此章对当代政治有三重启示:
(一)政治领袖当以德服人,非以力制人。此与《大学》「絜矩之道」相通。
(二)制度建构需以道德为基础。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云「政者正其不正以归于正」,正合现代良政善治之义。
(三)社会风气系于执政者操守。顾炎武《日知录》谓「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可与此章相参证。

结语:
孔子此答,言简而义丰。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孔子论政,其本在仁,其用在礼,其效在正」,诚为知言。今日读此章,犹见圣人之微意:政治之清明,端在执政者心术之端正。学者当于此章细玩其味,始能得孔门政教之真谛。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