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2|回覆: 2

[醫藥臨床] 舒肝健脾與活血祛濕治重症肝病的功效和作用

[複製連結]
+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5-17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養陰法

龍某,男,42歲,2017年5月8日初診。乙肝肝硬化伴腹水病史多年,當地住院因保守治療療效不佳,建議上級醫院肝移植。即而前往上海某醫院,住院治療40餘日,抽胸、腹水多次,諸症不能減輕,胸滿腹脹依然,因不能移植繼而出院。出院診斷:1.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Child-PughC級,胸腔積液(左側大量),腹腔積液(114mm),低白蛋白血症,門脈高壓。2.腎病綜合症。刻診:抬入診室,腹脹如鼓、胸滿腿浮、口乾且苦、夜半欲飲、納呆厭油、寐淺煩躁、溲黃赤淋漓難下、大便乾結、苔薄膩質紅瘦、脈弦細等。血生化:總膽紅素53.50μmol/L,谷丙轉氨酶30u/L,穀草轉氨酶59u/L,總蛋白60g/L,白蛋白19g/L,球蛋白41g/L。證屬濕熱膠結日久,陰津耗傷,血瘀不行,水失輸布,停蓄胸腹。擬益氣扶正,清熱祛濕,滋養肝腎,養陰利水。原出院西藥恩替卡韋(已服用50餘日)、呋塞米、螺內酯繼用。

擬方:

①中草藥:生黃芪35g,生地黃30g,豬苓30g,雲茯苓25g,蒲公英30g,白茅根25g,石葦25g,半邊蓮25g,生麥芽25g,炒萊菔子25g,滑石粉20g,大腹皮20g,北沙參20g,麥冬20g,甘杞子15g,全當歸12g。7服,水煎服。

②樟腦5g(蝸牛療法)。

③小薊茅根飲。

④生曬參50g, 代茶時飲。

5月22日二診:諸症悉緩,胸滿、腹脹大減,納食稍增,口乾欲飲,小溲漸清,夜尿4~5次量多且暢,苔薄白膩質偏黯紅,脈弦細。再擬:

①前診①中草藥方5劑。

②本次①中草藥方去大腹皮,改生黃芪55g;加懷山藥30g,六月雪25g,制萸肉15g。5劑。

余方繼用(利尿劑已自行停服)。

囑:①②方輪服。如法化裁加減服藥至2017年7月14日,諸症悉平,複查胸、腹水消盡,肝功能正常。繼續調治至今,除B超顯示肝硬化脾大,尿蛋白1+外,余無異。

按:漢·張仲景【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云:『疸而渴者,其疸難治』黃疸病見口渴,若喜飲為濕熱化燥之徵象,說明熱勢較甚,津已虧損,正氣已衰,實為難治。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疸】亦曰:『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及有渴者不治。』本證住院期間因腹水難消,應用大劑利尿藥物又數次抽出大量胸、腹水,傷津耗液,以至肝腎陰虧,同時又有瘀血內停,病情已屬晚期,『陽虛易治,陰虛難調』此時溫陽易傷陰,滋陰又助濕,治療頗為棘手。本方以生黃芪、生地益氣養陰為君;輔以豬苓、茯苓、滑石、白茅根清利養陰;北沙參、麥冬、甘杞子、當歸、萸肉,滋養肝腎為臣;蒲公英、半邊蓮、石葦、六月雪清解通淋;生麥芽、炒萊菔子、大腹皮理氣助運共為佐藥。諸藥合用養陰而不滋膩助濕,利水而不過燥傷陰,且氣陰雙補,可謂切合病機,標本兼治之良法。

攻毒法

吳某,男,46歲,2010年6月2日初診。患者一個月前,因右上腹部突發劇痛昏厥,查示肝臟巨大腫瘤破裂所致,經搶救暫時血止,並告知其家人已屬晚期無法手術,懷疑右肺轉移灶,遂放棄治療,逢其鄉人推薦來我處就診。有乙肝史,消瘦萎黃、右脅肋痛、腹部小脹、下肢浮腫、納食不佳、二溲尚暢、舌黯苔中白厚膩、脈弦細澀等。查血生化:總膽紅素22.4μmol/L,谷丙轉氨酶49u/L,穀草轉氨酶91u/L,r-穀氨酰轉移酶118u/L,乳酸脫氫酶284u/L。B超:肝臟多發性不勻質性佔位(最大約106x85mm),腹腔積液(26mm)。證屬濕熱瘀毒膠結,積聚脅下,脾虛肝鬱,邪勝正衰。暫擬舒肝健脾,清熱祛濕,活血化瘀,攻毒利水法。擬方:

①中草藥:春柴胡15g,當歸12g,赤白芍各15g,炙守宮12g,葶藶子15g,炙僵蠶20g,雲茯苓30g,炒二術各10g,鮮藿香葉(後下)12g,平地木25g,生麥芽25g,生甘草6g,蛇舌草30g,半邊蓮20g,全蟲6g。7劑,水煎服。

②仙鶴草700g,鮮白英200g,分包煎汁燉上方藥。

③蜂蜜2瓶,代茶時飲。

6月13日二診:藥後諸症悉緩,苔薄白滑膩黃,脈沉細弦澀,取之無力。擬:前診1方加田基黃20g,敗醬草25g,蒲公英25g。10劑。余方繼用。

7月13日三診:藥後諸症大緩,體重亦增加,苔中白膩漸薄,脈參前。擬前方15劑,余法繼續用。如此服之年余,又配合以蜣螂蟲、水蛭、蜈蚣等諸蟲類藥為細粉,與湯劑同服,肝臟腫塊逐漸縮小。2012年7月9日,因大量吸煙,右肺轉移癌發作,症見高熱、咳嗽、咯血數日,亦本院服用中藥數劑後症平,後繼續服原方中藥化裁出入至2016年9月2日複查:納溲正常,體重增加30餘斤,肝功能正常,彩超示脂肪肝。攝X片:懷疑右中肺轉移性疾患。右肋膈角變鈍,請結合臨床考慮。囑其好生調攝,每年體檢1~2次,至今未再復發。

按:肝癌在古醫籍中類似於『肝積』『脾積』『息賁』『積聚』『症瘕』等。漢【難經·五十六難】曰:『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腹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似為本病。宋【聖濟總錄】:『……按之其狀如杯盤牢結,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似為肝癌臨床表現。本病本虛標實,肝腎陰血虧損,脾胃虛弱而致濕濁瘀毒蘊結之症積為患。本病發病多較緩慢,然而一旦發病則發展迅速,轉化急劇。肝癌病在肝,與脾、胃、腎有密切關係,肝鬱脾虛,濕熱瘀毒為其發病機制,故舒肝健脾,清熱祛濕,活血化瘀,攻毒散結為其治療大法。方中以守宮、全蟲、炙僵蠶攻毒散結為君;柴胡、生麥芽疏肝鬱理氣滯,炒二術、茯苓健脾和中祛濕,共用為臣;仙鶴草、當歸、芍藥、平地木補虛柔肝化瘀,白英、蛇舌草、半邊蓮、葶藶子清解抗癌利水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其中大劑量仙鶴草煎湯代水加入辨證方中,乃借鑑當代著名中醫朱良春先生之法,補虛同時亦有良好的抗癌作用,且無任何不良反應,實屬此類疾患之良藥。諸藥相伍,氣血兩調,肝脾同治,理氣行瘀,清熱祛濕,破積消症,攻毒利水,相得益彰,扶正祛邪,攻中寓補,久服長用,亦無耗氣傷津之弊。(王三陽 安徽省六安市新華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湯巫 發表於 2025-7-13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舒肝健脾與活血祛濕治重症肝病的功效和作用——兼論養陰法之關鍵

本案患者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兼見胸腹水、低白蛋白血症及門脈高壓,屬中醫『臌脹』『黃疸』範疇,病機複雜,虛實夾雜。其治療以舒肝健脾、活血祛濕為綱,輔以養陰生津,契合『標本兼顧』之旨,現析其理法如下:

一、病機與辨證要點
患者濕熱膠結日久,陰津耗傷,血瘀水停,呈現『濕熱未清,陰傷已現』之候。症見腹脹如鼓、胸滿腿浮、口乾苦、溲赤便秘,舌紅瘦、脈弦細,乃肝脾兩傷、氣陰兩虧之象。張仲景言『疸而渴者難治』,朱丹溪更指出『腎水枯竭面黑黃者不治』,本案恰合此危候,故治療需兼顧祛邪與固本。

二、治法解析
1. 舒肝健脾以調樞機
方中生黃芪(初診35g,二診加至55g)益氣健脾,助氣化以行水;生麥芽、炒萊菔子疏肝和胃,醒脾消脹。肝鬱得舒,脾運得健,則水濕無以再生。
此即【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亦合李東垣『脾胃為元氣之本』之說。

2. 活血祛濕以通瘀濁
白茅根、半邊蓮、滑石清熱利濕;豬苓、茯苓、大腹皮滲濕行水,導濁下行。
當歸、生地黃養血活血,兼顧陰血耗傷。蓋『血不利則為水』(【血證論】),活血即助利水,而濕去則熱孤,瘀化則絡通。

3. 養陰法之關鍵作用
患者久病傷陰,利尿抽水更損津液,故以北沙參、麥冬、枸杞子滋養肝腎之陰;生地黃涼血養陰,防利濕藥之燥性。
養陰非徒補其虧,更能『陰中求陽』,使氣化有源,水濕得泄。此即王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妙用。

三、療效與方藥調整
二診時患者症狀大減,去大腹皮之破氣,增黃芪至55g強化補氣,加懷山藥、山萸肉固護脾腎,六月雪助清利濕熱。輪服之法使攻補有序,終獲胸腹水消、肝功能復常之效。

四、結語
本案成功之處,在於『祛濕不傷陰,養陰不礙濕』,調和肝脾與活血利濕並行,更以養陰法貫穿始終。重症肝病若見陰傷,不可一味攻逐,當遵葉天士『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之訓,方得斡旋之機。

(全文約780字)

按語:文中方藥配伍嚴謹,既承仲景、丹溪之論,又融匯後世溫病養陰思想,可為肝硬化合併陰傷證治之參考。蝸牛療法(樟腦外用)及小薊茅根飲為民間驗方,取其通絡止血之效,然具體機制待進一步研究。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7-26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舒肝健脾與活血祛濕治重症肝病的功效和作用——兼論養陰法之關鍵

本案患者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兼見胸腹水、低蛋白血症及腎病綜合症,屬中醫『臌脹』『黃疸』範疇,病機複雜,虛實夾雜。其治療以舒肝健脾、活血祛濕為綱,輔以養陰生津,體現了『攻補兼施、標本同治』的學術思想。茲結合經典與臨證分析如下:

一、病機與辨證要點
患者濕熱膠結日久,陰津耗傷,血瘀水停,屬『濕熱瘀阻,氣陰兩虛』之證。【金匱要略】言『疸而渴者難治』,正合此例。其口乾苦、夜半欲飲、舌紅瘦,顯系濕熱化燥傷陰;腹脹如鼓、胸滿腿浮,則為肝鬱脾虛、水濕內停;溲赤便秘、苔膩脈弦,提示濕熱瘀血交織。此時若單用利水攻伐,必更傷陰液,如丹溪所言『腎水枯竭者不治』,故需養陰與祛濕並行,兼顧活血疏肝。

二、治法與方藥解析
初診方以生黃芪、生地黃為君,益氣養陰以固本;豬苓、茯苓、滑石、大腹皮利水滲濕,佐蒲公英、白茅根、半邊蓮清熱涼血,契合『祛濕不傷陰』之旨;北沙參、麥冬、枸杞、當歸滋養肝腎,柔肝活血;生麥芽、萊菔子疏肝健脾,助氣機升降。全方融清熱祛濕、養陰活血、健脾利水於一體,尤重陰液護養,故二診即見胸腹水減、小溲轉清。

二診調整更顯匠心:增生黃芪至55g以強化益氣行水之力,加懷山藥、山萸肉固護脾腎,六月雪助清利濕熱,而去大腹皮防過耗氣陰。此階段以『養陰為體,祛濕為用』,終使水去陰復,肝功能趨穩。

三、養陰法的核心作用
重症肝病久用利尿或抽水,易致『津虧水結』之惡性循環。本案深得仲景『存津液』思想,養陰法貫穿始終:
1. 生地黃、麥冬直補已損之陰;
2. 甘淡利水(茯苓、茅根)與咸寒軟堅(滑石)相配,避溫燥劫陰之弊;
3. 參芪益氣生津,助陰液化生。

四、經典互參
【丹溪心法】強調『濕熱久羈,必耗真陰』,本案正是以養陰法破解『濕熱瘀』膠結之例。而【金匱】治黃疸用茵陳五苓散、硝石礬石散,亦提示『利濕需防傷陰』。後世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說,於此案可引申為『利水不在攻,而在護陰津』。

結語
重症肝病治療,當以調和肝脾為本,活血祛濕為標,養陰護津為樞機。本案成功之處,在於未囿於『見水治水』,而是通過養陰柔肝、健脾化濕,恢復三焦氣化,終使『水行陰復』。學者當知:肝硬化腹水屬『至虛有盛候』,養陰法非但無礙祛濕,反能增其療效,此即『欲攻其邪,必資其化』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