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3|回复: 2

[医药临床] 舒肝健脾与活血祛湿治重症肝病的功效和作用

[复制链接]
+
中国中医药报 发表于 2019-5-17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养阴法

龙某,男,42岁,2017年5月8日初诊。乙肝肝硬化伴腹水病史多年,当地住院因保守治疗疗效不佳,建议上级医院肝移植。即而前往上海某医院,住院治疗40余日,抽胸、腹水多次,诸症不能减轻,胸满腹胀依然,因不能移植继而出院。出院诊断:1.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C级,胸腔积液(左侧大量),腹腔积液(114mm),低白蛋白血症,门脉高压。2.肾病综合征。刻诊:抬入诊室,腹胀如鼓、胸满腿浮、口干且苦、夜半欲饮、纳呆厌油、寐浅烦躁、溲黄赤淋漓难下、大便干结、苔薄腻质红瘦、脉弦细等。血生化:总胆红素53.50μmol/L,谷丙转氨酶30u/L,谷草转氨酶59u/L,总蛋白60g/L,白蛋白19g/L,球蛋白41g/L。证属湿热胶结日久,阴津耗伤,血瘀不行,水失输布,停蓄胸腹。拟益气扶正,清热祛湿,滋养肝肾,养阴利水。原出院西药恩替卡韦(已服用50余日)、呋塞米、螺内酯继用。

拟方:

①中草药:生黄芪35g,生地黄30g,猪苓30g,云茯苓25g,蒲公英30g,白茅根25g,石苇25g,半边莲25g,生麦芽25g,炒莱菔子25g,滑石粉20g,大腹皮20g,北沙参20g,麦冬20g,甘杞子15g,全当归12g。7服,水煎服。

②樟脑5g(蜗牛疗法)。

③小蓟茅根饮。

④生晒参50g, 代茶时饮。

5月22日二诊:诸症悉缓,胸满、腹胀大减,纳食稍增,口干欲饮,小溲渐清,夜尿4~5次量多且畅,苔薄白腻质偏黯红,脉弦细。再拟:

①前诊①中草药方5剂。

②本次①中草药方去大腹皮,改生黄芪55g;加怀山药30g,六月雪25g,制萸肉15g。5剂。

余方继用(利尿剂已自行停服)。

嘱:①②方轮服。如法化裁加减服药至2017年7月14日,诸症悉平,复查胸、腹水消尽,肝功能正常。继续调治至今,除B超显示肝硬化脾大,尿蛋白1+外,余无异。

按: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疸而渴者,其疸难治”黄疸病见口渴,若喜饮为湿热化燥之征象,说明热势较甚,津已亏损,正气已衰,实为难治。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疸》亦曰:“肾水枯竭,久而面黑黄色及有渴者不治。”本证住院期间因腹水难消,应用大剂利尿药物又数次抽出大量胸、腹水,伤津耗液,以至肝肾阴亏,同时又有瘀血内停,病情已属晚期,“阳虚易治,阴虚难调”此时温阳易伤阴,滋阴又助湿,治疗颇为棘手。本方以生黄芪、生地益气养阴为君;辅以猪苓、茯苓、滑石、白茅根清利养阴;北沙参、麦冬、甘杞子、当归、萸肉,滋养肝肾为臣;蒲公英、半边莲、石苇、六月雪清解通淋;生麦芽、炒莱菔子、大腹皮理气助运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养阴而不滋腻助湿,利水而不过燥伤阴,且气阴双补,可谓切合病机,标本兼治之良法。

攻毒法

吴某,男,46岁,2010年6月2日初诊。患者一个月前,因右上腹部突发剧痛昏厥,查示肝脏巨大肿瘤破裂所致,经抢救暂时血止,并告知其家人已属晚期无法手术,怀疑右肺转移灶,遂放弃治疗,逢其乡人推荐来我处就诊。有乙肝史,消瘦萎黄、右胁肋痛、腹部小胀、下肢浮肿、纳食不佳、二溲尚畅、舌黯苔中白厚腻、脉弦细涩等。查血生化:总胆红素22.4μmol/L,谷丙转氨酶49u/L,谷草转氨酶91u/L,r-谷氨酰转移酶118u/L,乳酸脱氢酶284u/L。B超:肝脏多发性不匀质性占位(最大约106x85mm),腹腔积液(26mm)。证属湿热瘀毒胶结,积聚胁下,脾虚肝郁,邪胜正衰。暂拟舒肝健脾,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攻毒利水法。拟方:

①中草药:春柴胡15g,当归12g,赤白芍各15g,炙守宫12g,葶苈子15g,炙僵蚕20g,云茯苓30g,炒二术各10g,鲜藿香叶(后下)12g,平地木25g,生麦芽25g,生甘草6g,蛇舌草30g,半边莲20g,全虫6g。7剂,水煎服。

②仙鹤草700g,鲜白英200g,分包煎汁炖上方药。

③蜂蜜2瓶,代茶时饮。

6月13日二诊:药后诸症悉缓,苔薄白滑腻黄,脉沉细弦涩,取之无力。拟:前诊1方加田基黄20g,败酱草25g,蒲公英25g。10剂。余方继用。

7月13日三诊:药后诸症大缓,体重亦增加,苔中白腻渐薄,脉参前。拟前方15剂,余法继续用。如此服之年余,又配合以蜣螂虫、水蛭、蜈蚣等诸虫类药为细粉,与汤剂同服,肝脏肿块逐渐缩小。2012年7月9日,因大量吸烟,右肺转移癌发作,症见高热、咳嗽、咯血数日,亦本院服用中药数剂后症平,后继续服原方中药化裁出入至2016年9月2日复查:纳溲正常,体重增加30余斤,肝功能正常,彩超示脂肪肝。摄X片:怀疑右中肺转移性疾患。右肋膈角变钝,请结合临床考虑。嘱其好生调摄,每年体检1~2次,至今未再复发。

按:肝癌在古医籍中类似于“肝积”“脾积”“息贲”“积聚”“症瘕”等。汉《难经·五十六难》曰:“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似为本病。宋《圣济总录》:“……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身瘦而腹大,至死不消”似为肝癌临床表现。本病本虚标实,肝肾阴血亏损,脾胃虚弱而致湿浊瘀毒蕴结之症积为患。本病发病多较缓慢,然而一旦发病则发展迅速,转化急剧。肝癌病在肝,与脾、胃、肾有密切关系,肝郁脾虚,湿热瘀毒为其发病机制,故舒肝健脾,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攻毒散结为其治疗大法。方中以守宫、全虫、炙僵蚕攻毒散结为君;柴胡、生麦芽疏肝郁理气滞,炒二术、茯苓健脾和中祛湿,共用为臣;仙鹤草、当归、芍药、平地木补虚柔肝化瘀,白英、蛇舌草、半边莲、葶苈子清解抗癌利水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其中大剂量仙鹤草煎汤代水加入辨证方中,乃借鉴当代著名中医朱良春先生之法,补虚同时亦有良好的抗癌作用,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实属此类疾患之良药。诸药相伍,气血两调,肝脾同治,理气行瘀,清热祛湿,破积消症,攻毒利水,相得益彰,扶正祛邪,攻中寓补,久服长用,亦无耗气伤津之弊。(王三阳 安徽省六安市新华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汤巫 发表于 2025-7-13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舒肝健脾与活血祛湿治重症肝病的功效和作用——兼论养阴法之关键

本案患者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兼见胸腹水、低白蛋白血症及门脉高压,属中医“臌胀”“黄疸”范畴,病机复杂,虚实夹杂。其治疗以舒肝健脾、活血祛湿为纲,辅以养阴生津,契合“标本兼顾”之旨,现析其理法如下:

一、病机与辨证要点
患者湿热胶结日久,阴津耗伤,血瘀水停,呈现“湿热未清,阴伤已现”之候。症见腹胀如鼓、胸满腿浮、口干苦、溲赤便秘,舌红瘦、脉弦细,乃肝脾两伤、气阴两亏之象。张仲景言“疸而渴者难治”,朱丹溪更指出“肾水枯竭面黑黄者不治”,本案恰合此危候,故治疗需兼顾祛邪与固本。

二、治法解析
1. 舒肝健脾以调枢机
方中生黄芪(初诊35g,二诊加至55g)益气健脾,助气化以行水;生麦芽、炒莱菔子疏肝和胃,醒脾消胀。肝郁得舒,脾运得健,则水湿无以再生。
此即《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亦合李东垣“脾胃为元气之本”之说。

2. 活血祛湿以通瘀浊
白茅根、半边莲、滑石清热利湿;猪苓、茯苓、大腹皮渗湿行水,导浊下行。
当归、生地黄养血活血,兼顾阴血耗伤。盖“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活血即助利水,而湿去则热孤,瘀化则络通。

3. 养阴法之关键作用
患者久病伤阴,利尿抽水更损津液,故以北沙参、麦冬、枸杞子滋养肝肾之阴;生地黄凉血养阴,防利湿药之燥性。
养阴非徒补其亏,更能“阴中求阳”,使气化有源,水湿得泄。此即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妙用。

三、疗效与方药调整
二诊时患者症状大减,去大腹皮之破气,增黄芪至55g强化补气,加怀山药、山萸肉固护脾肾,六月雪助清利湿热。轮服之法使攻补有序,终获胸腹水消、肝功能复常之效。

四、结语
本案成功之处,在于“祛湿不伤阴,养阴不碍湿”,调和肝脾与活血利湿并行,更以养阴法贯穿始终。重症肝病若见阴伤,不可一味攻逐,当遵叶天士“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训,方得斡旋之机。

(全文约780字)

按语:文中方药配伍严谨,既承仲景、丹溪之论,又融汇后世温病养阴思想,可为肝硬化合并阴伤证治之参考。蜗牛疗法(樟脑外用)及小蓟茅根饮为民间验方,取其通络止血之效,然具体机制待进一步研究。
余李柔 发表于 2025-7-26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舒肝健脾与活血祛湿治重症肝病的功效和作用——兼论养阴法之关键

本案患者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兼见胸腹水、低蛋白血症及肾病综合征,属中医“臌胀”“黄疸”范畴,病机复杂,虚实夹杂。其治疗以舒肝健脾、活血祛湿为纲,辅以养阴生津,体现了“攻补兼施、标本同治”的学术思想。兹结合经典与临证分析如下:

一、病机与辨证要点
患者湿热胶结日久,阴津耗伤,血瘀水停,属“湿热瘀阻,气阴两虚”之证。《金匮要略》言“疸而渴者难治”,正合此例。其口干苦、夜半欲饮、舌红瘦,显系湿热化燥伤阴;腹胀如鼓、胸满腿浮,则为肝郁脾虚、水湿内停;溲赤便秘、苔腻脉弦,提示湿热瘀血交织。此时若单用利水攻伐,必更伤阴液,如丹溪所言“肾水枯竭者不治”,故需养阴与祛湿并行,兼顾活血疏肝。

二、治法与方药解析
初诊方以生黄芪、生地黄为君,益气养阴以固本;猪苓、茯苓、滑石、大腹皮利水渗湿,佐蒲公英、白茅根、半边莲清热凉血,契合“祛湿不伤阴”之旨;北沙参、麦冬、枸杞、当归滋养肝肾,柔肝活血;生麦芽、莱菔子疏肝健脾,助气机升降。全方融清热祛湿、养阴活血、健脾利水于一体,尤重阴液护养,故二诊即见胸腹水减、小溲转清。

二诊调整更显匠心:增生黄芪至55g以强化益气行水之力,加怀山药、山萸肉固护脾肾,六月雪助清利湿热,而去大腹皮防过耗气阴。此阶段以“养阴为体,祛湿为用”,终使水去阴复,肝功能趋稳。

三、养阴法的核心作用
重症肝病久用利尿或抽水,易致“津亏水结”之恶性循环。本案深得仲景“存津液”思想,养阴法贯穿始终:
1. 生地黄、麦冬直补已损之阴;
2. 甘淡利水(茯苓、茅根)与咸寒软坚(滑石)相配,避温燥劫阴之弊;
3. 参芪益气生津,助阴液化生。

四、经典互参
《丹溪心法》强调“湿热久羁,必耗真阴”,本案正是以养阴法破解“湿热瘀”胶结之例。而《金匮》治黄疸用茵陈五苓散、硝石矾石散,亦提示“利湿需防伤阴”。后世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说,于此案可引申为“利水不在攻,而在护阴津”。

结语
重症肝病治疗,当以调和肝脾为本,活血祛湿为标,养阴护津为枢机。本案成功之处,在于未囿于“见水治水”,而是通过养阴柔肝、健脾化湿,恢复三焦气化,终使“水行阴复”。学者当知:肝硬化腹水属“至虚有盛候”,养阴法非但无碍祛湿,反能增其疗效,此即“欲攻其邪,必资其化”之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