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964|回覆: 0

[儒家學說] 棘子成曰全文翻譯

[複製鏈接]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5-14 08: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棘子成曰全文翻譯

棘子成曰全文翻譯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白話譯文

棘子成說:『君子只要淳質就可以了,用文華做什麼呢?』子貢說:『可惜啊,先生您這麼論說君子!駟馬也追不回舌頭上說出去的話。文如同質,質如同文;虎豹去了毛紋的皮,猶如犬羊去了毛紋的皮。』

注釋

棘子成:衛國大夫。當時稱大夫為『夫子』。朱子:『疾時人文勝,故為此言。』

質:淳質、質樸。

文:即『紋』,指文飾、文華。按:文質彬彬,文是在質的基礎上經過學之後的升華。

何以文為:用文華做什麼。何,什麼。以,用。

惜乎:可惜啊。子貢指其失言。

說:論說、解說。

駟不及舌:說出去的話,駟馬也追不回。駟,指四馬,古時用四馬駕一車。鄭康成:『過言一出,駟馬追之不及。』

鞟:革。孔安國:『皮去毛曰「鞟」。』按:虎豹之皮與犬羊之皮的差別就在於其毛紋,如果去其毛只存其鞟,則虎豹、犬羊之皮就無法分辨了。

先賢註疏

孔安國曰:虎豹與犬羊別者,正以毛文(紋)異耳。今使文質同者,何以別虎豹與羊犬邪

朱子曰:文質耳,不可相無。若必盡去其文而獨存其質,則君子、小人無以辨矣

陳祥道曰:今也去毛以為鞟,則虎豹猶犬羊而已;去文以從質,則君子猶野人而已。此棘子成之失於偏見也,故子貢責之。

錢穆曰:蓋棘子成疾孔子教子貢之徒若為文勝,子貢謂其妄意譏毀聖人之教,故傷嘆而警之。

【論語正義】曰:夫子言『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棘子成或聞其語,妄以君子但當尚質,不必用文。故子貢惜其說君子為易言,雖追悔之,無及於舌也。『文猶質,質猶文』者,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是文質皆所宜用,其輕重等也

【論語義疏】曰:譬於君子,所以貴者,政以文華為別,今遂若使質而不文,則何以別於君子與眾人乎?

劉宗周曰:文質同體而異情。質必有文,文乃見質,可合看,不可相離。人知文去而質顯,不知文亡而質與俱亡也。世道不可一日無君子,文勝則為偽君子,文亡則為真小人。故子成欲去文以存君子之質,而子貢欲合質以存君子之文,無非為君子謀也。得子成之論,可以救世;得子貢之論,可以明道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張栻曰:『文猶質、質猶文』,言文質相似,俱不可無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言苟文可去,則虎豹之鞟與犬羊之鞟何異!此可見文質之俱不可無也。夫有其質,則有其文。質者,文之本,而文者所以成其質也。質立矣,而文生焉,體用兼備,表里兼資,君子所以為彬彬也

錢穆曰:若其文之炳蔚,則虎豹之皮將與犬羊之皮無別。此見君子小人相異,正在君子之多文。故說質猶文也、文猶質也,二者同重,不可偏無。若必盡去其文,則猶專主十室之忠信,而不取孔子之好學

周宗建曰:須要曉得『文』不是個虛文,世界全靠着這文扶持,從來聖賢無掃除文物之論。夫子之從周,亦正從其鬱郁之文。試想『鬱郁』兩字生趣躍然,只為後人生趣蕭索壞了此文,罪固不在『文』也。棘子成亦只把『文』認做虛文,故欲去之。子貢卻謂質文相離不得,今若把文一起撇下,這質便是枯槁之質。虎豹犬羊,等之一鞟,鞟則有何分辨哉?夫至君子一無辨於小人,將世教於此盡壞,而又何能以質挽回世道耶?此論甚確

雲門隱者按:文質二者,不宜有所偏廢。若只質不文,猶如虎豹犬羊不別矣。子貢含蓄指出其非。文質彬彬,所以道中庸也

附錄

【論語學案】曰:陰陽,質也;而陰陽之變化,則文也。孝弟忠信,質也;而其所當然之理,則文也。視聽言動,質也;而動容周旋中禮,則文也。才說孝,便須昏定而晨省、冬溫而夏凊,舍此便做孝不得;才說忠,便須犯顏授命、鞠躬盡禮,舍此便成忠不得。蓋子成所謂文乃小人之文,而非君子之文。羊質虎皮者,是子貢所謂文,乃君子之文而即君子之質,君子豹變者是。仰觀於日月星辰之質,則天之文也;俯察於水火土石之質,則地之文也;中體於日用云為之質,則人之文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集注】【論語註疏】【論語全解】【論語學案】【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商】【癸巳論語解】。

花兒 發表於 2025-6-4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棘子成問質"章義疏

棘子成與子貢關於"文質"之辯,實為儒家倫理哲學中關乎君子人格建構的核心命題。本文試從訓詁、義理、經世三個維度,對此章進行系統疏解。

一、文本訓詁考辨
"質"字從貝從斦,【說文】解為"以物相贅",引申為事物本然之性。鄭玄注【周禮】云:"質,體也",此處特指人未經雕琢的質樸本性。"文"字甲骨文象交錯的紋飾,【禮記】"青赤謂之文"注曰:"文者,雜采飾也",在人格層面指禮樂修養所形成的外在風儀。"鞟"字從革,【爾雅·釋器】"革去毛曰鞟",子貢以皮革去毛為喻,形象揭示文質相須之理。值得注意的是"駟不及舌"實為古諺,【鄧析子·轉辭篇】亦有"一言而非,駟馬勿追"的記載,子貢引此強調言論的不可逆性。

二、哲學義理闡微
1. 文質辯證關係
孔子在【雍也】篇提出"文質彬彬"的命題,此章子貢"文猶質也"二句正是對此的深化。程頤【河南程氏經說】指出:"質者,木之干;文者,木之華。無干則華無所附,無華則乾枯槁矣。"朱熹【論語集注】進一步闡發:"文質不可以相勝,猶陰陽之不可偏廢。"劉宗周【論語學案】的解讀尤為精當:"文是質之精華流露處,如虎豹之炳蔚;質是文之根柢盤結處,如皮革之堅韌。"

2. 君子人格維度
子貢駁論暗含三重境界:其一,自然狀態(虎豹犬羊各有其文);其二,異化狀態(去文存鞟的均質化);其三,理想狀態(文質相宜的彬彬之境)。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謂:"君子之文,非粉飾也,性之德也;君子之質,非粗鄙也,道之實也。"此正可解棘子成"質而已矣"之偏。

三、歷史語境與現實觀照
棘子成之問實反映春秋末世"禮崩樂壞"背景下兩種思潮:一是以老莊為代表的"返樸"主張,二是儒家"因革"思想。子貢的回應具有雙重針對性:既反對"以文滅質"的虛浮(如當時某些儒者的儀節過當),更警惕"以質廢文"的粗野(如棘子成的極端主張)。當代社會或重實用輕人文,或尚虛華薄根本,子貢"虎豹之鞟"的譬喻,於今日猶發人深省。

要之,此章通過生動的論辯,揭示了儒家"文質相濟"的中道智慧。正如張栻【癸巳論語解】所言:"存質去文則人道近禽,尚文遺質則禮法為戲。君子之道,必使性情與威儀相得,如皮毛之相附,然後可以經綸天下。"此誠萬世不易之至理。
wbg10 發表於 2025-7-18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棘子成問質"章義疏

棘子成"君子尚質"之說,實為春秋末世禮崩樂壞背景下對文質關係的深刻誤讀。子貢"駟不及舌"之嘆,非僅惋惜其失言,更在匡正"文質相須"的君子之道。今試析其要義:

一、文質關係的本體論闡釋
孔門"文質彬彬"之說,本於三代禮樂文明。【禮記·樂記】云:"禮自外作,故文;樂由中出,故質。"文者,禮樂制度之外顯;質者,仁義忠信之內涵。鄭玄注【周禮】謂"玉帛云乎哉"者,正言器物之文必載道德之實。虎豹犬羊之喻,非止毛色之別,實喻禮樂文明乃人禽之辨。劉寶楠【正義】引【考工記】"五色備謂之繡",恰說明禮文如錦繡,使道德之質可觀可感。

二、歷史語境中的論辯旨趣
棘子成之問,當與【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論尹何為邑"相參看。春秋大夫多惑於"忠信為質"之說,如晏嬰譏孔子"盛容飾"(【晏子春秋】),皆未達"繪事後素"(【論語·八佾】)之深意。子貢以"駟不及舌"警示,暗合【周易·繫辭】"言行,君子之樞機"的教化立場。朱熹【集注】謂"文質等耳",實本於董仲舒【春秋繁露】"質文兩備,然後其禮成"的經義。

三、儒學實踐中的辯證智慧
程頤【經說】解此章云:"猶人之有威儀,非但貴其質而已。"此與【大戴禮記】"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相發明。張栻【癸巳論語解】更申言:"去文存質,猶毀璠璵而取碔砆。"蓋君子之質必待禮樂以成,如【荀子·禮論】所謂"性偽合而天下治"。王夫之【四書訓義】深得聖意:"一文一質,道原並建。孤尚質樸,則夷狄之道也。"

四、當代啟示
子貢之辯,實開後世"道器之辨"先聲。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即器明道",正與此章相契。今人治學,當鑒"虎豹之鞟"之戒:學術規範猶文也,思想創見猶質也。若廢文獻考據而空談義理,猶去毛之革,終失學術本真。

要之,此章非徒文質之辯,實關文明存續之道。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點破:"當時惟子貢能發明師說。"觀【中庸】"誠則形,形則著"之理,可知文質相彰乃儒學大本。學者當於"彬彬"二字細參,方不負聖門垂訓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