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728|回復: 0

[儒家学说] 子贡问政翻译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5-13 08: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贡问政翻译

子贡问政翻译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白话译文

子贡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要使粮食充足,要使武备充足,要取信于民。』

子贡说:『如果不得已要去掉,在这三项中哪一项为先?』孔子说:『去掉武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已要去掉,在这两项中哪一项为先?』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有死,若无民信则政府就无法安立。』

注释

政:为政之道。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仓廪实、武备修,然后教化行,则民信其上。兵,兵器,引申为士兵、武备。〖说文〗:『兵,械也,从双手持斤并力之貌。』

朱子:『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必不得已而去:假设遇到不得已的时候,兵、食、信三者不能兼顾,必去其一。陆氏:『上节言其常,此不得已,言其变也。』

先贤注疏

〖论语注疏〗曰:此章贵信也。足食则人知礼节,足兵则不轨畏威,民信之则服命从化。夫食者,人命所须,去之则人死;而去食不去信者,言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治国不可失信,失信则国不立也

郑康成曰:政有此三者,则国强也。

李炳南曰:若去民信,纵无外患,也有内乱,则国家不能安立,所以说民无信不立。

〖四书辨疑〗曰:为政至于不为民信,则号令日轻,纪纲日弛,赏不足以劝,罚不足以惩,委靡颓堕,每事不立矣。故宁去食,不可失信。

朱子曰:仓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言食足而信孚,则无兵而守固矣。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

程子曰: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

李充曰:朝闻道夕死,孔子之所贵;舍生取义,孟轲之所尚。自古有不亡之道,而无有不死之人。故有杀身非丧己,苟存非不亡己也

〖论语正义〗曰:去兵去食,极其祸难,不过人君国灭身死。然自古人皆有死,死而君德无所可讥,民心终未能忘。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况民戴其上,如手足之卫身,子弟之卫父兄。虽值危难,其犹可以济。是故,信者,上所以治民之准也。苟无信,虽足兵足食,犹不能守;况更值不得已,而兵食皆将去之乎

钱穆曰:子适卫,告冉有:『既庶矣,当富之。既富矣,当教之。』与本章足食在前,而兵与信次之同意,可见为政者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为先。惟遇不得已,则教民轻食重信。一处常,一临变,读者须于此善体,不可徒认自古皆有死之单辞,遂谓为政者可以不顾民命,而高悬一目标以强民之必从

张栻曰:生则有死,人之常理。至于无信,则欺诈倾夺,无复人理,是重于死也。夫食与兵,固为急务,然信为之本。无信,则虽有粟,而谁与食?虽有兵,而谁与用哉?

陆氏曰:信者,乃人之所以为人者也。民无信,则相欺相诈,无所不至。形虽人而质不异于禽兽,身虽存而心则死矣,何以立于天地之间?

金履祥曰:国家为政,于食、兵、民信三者不可缺一。然天下岂有舍信而能足食足兵者?信之效,由食、兵而行;信之理,实先食、兵而有。使一日而无信,将国不相保,而人道绝矣。有食有兵,且不为用,况无食无兵之际邪?

〖四书反身录〗曰:未乱可保不乱,已乱可冀复治。否则人心一失,馀何足恃?虽有粟,乌得而食诸?兵虽多,适足以阶乱。隋洛口仓、唐琼林库,财货充盈,米积如山,战将林立,甲骑云屯,不免国亡家破者,人心不属故也。善为政者,尚念之哉!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为政者有经有权,而总以信为立国之要也。盖为上者以实心教养其民,则为民者亦必以实心爱戴乎上,情谊联属,众志成城,即不言富强,而富强在其中矣。三代以上建国长久者,用此道也。不然,至强如秦,至富如隋,而国运如彼其促,区区富强亦安足恃耶?此仲尼之门三尺之童亦羞称五霸之事也。

附录

〖论语正义〗曰: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此之谓明王之守也。折冲乎千里之外,此之谓也。又〖晋语〗箕郑对晋文公曰:『信于君心,信于民,信于令,信于事。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民,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咸以信为政要。故夫子言道千乘之国,亦云『敬事而信』也。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大义〗〖癸巳论语解〗〖论语讲要〗〖论语新解〗〖说文解字〗〖四书解义〗〖四书反身录〗〖四书辨疑〗。

韩次 發表於 2025-4-26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子贡问政》章句义理阐微

《论语•颜渊》所载"子贡问政"章,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精要。孔圣以"足食、足兵、民信"三目示治国大纲,更经子贡连环诘问,层层剥露为政之本。今据汉宋诸儒注疏,参以己见,析其义理如次:

一、治国三要素之次第
朱子《集注》谓"仓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此乃常道。邢昺《注疏》申明"足食则人知礼节,足兵则不轨畏威",正合《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之旨。郑康成注"政有此三者则国强",可见三者本相辅相成。然程子特称"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正因此章要义在非常之变。陆德明《音义》点出"上节言其常,此不得已言其变",揭示本章由常入变之论述结构。

二、去兵存食之抉择
孔子首言"去兵",盖因《司马法》云"国虽大,好战必亡"。李炳南《讲要》阐发:"武备可暂弛而不可永废",此与《左传》"足兵所以禁暴"相发明。朱子谓"食足而信孚,则无兵而守固",实本《孟子》"效死而民弗去"之义。程瑶田《论学小记》称"去兵非废武备,乃不穷兵黩武",可谓得圣人之微意。

三、去食存信之精义
"自古皆有死"句,李充注引"朝闻道夕死"为证,刘宝楠《正义》更引《孟子》"舍生取义"相发明。朱子深刻指出:"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此即《礼记》"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之谓。王夫之《四书训义》申论:"去食存信,非轻民命,乃以死守道。"《四书辨疑》所谓"纪纲日弛,每事不立",正可解释"民无信不立"之深层意涵。

四、政治伦理之终极价值
孔门此训,实确立儒家政治伦理三大原则:
1. 民生优先原则:"足食"居首,本于《尚书》"正德利用厚生";
2. 防御适度原则:"足兵"次之,合于《周易》"除戎器戒不虞";
3. 信义至上原则:终极价值契合《中庸》"诚者物之终始"。

要之,此章由子贡善问,孔子妙答,共同演绎出"非常之变见常道之本"的政治智慧。在当代治理中,犹当记取:经济基础、国防建设与政府公信力三者虽须兼顾,然诚信建设实为政治生命线。此即《论语正义》所言"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的深层政治哲学意蕴。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