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44|回復: 0

[医药临床] 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 中医临床路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9-5-8 08: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的住院患者

一、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肉芽肿性乳痈(TCD:BWR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ICD10:N61.x07)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2017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专家诊疗共识】。

(2)西医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标准参照【乳腺肿瘤临床病理学】。

2.分期分型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2017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专家诊疗共识】。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临床常见证候:

热毒壅盛证

气虚邪滞证

阳虚毒盛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患者;

2.脓肿型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重点观察乳房局部症状、体征,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泌乳素、心电图、胸片、乳腺B超、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组织病理活检、炎症指标(血沉、CRP、降钙素原)、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血培养+药敏检查(T≥38.5℃时)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2)气虚毒滞证:益气托毒

(3)阳虚毒盛证:温阳托毒

2.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1)贴敷法

(2)温熨法

(3)中药外洗/熏洗

(4)灸法

(5)刺络拔罐法

(6)中药离子导入

(7)导管灌注等

3.中医外治法

(1)刺络排脓术

(2)洞式清创引流术

(3)脓肿切开引流术

(4)药线引流术

(5)乳腺区段切除术

4.饮食疗法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患者脓肿病灶引流通畅,炎症症状体征得到改善;

2、没有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和/或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肉芽肿性乳痈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肉芽肿性乳痈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肉芽肿性乳痈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二

肉芽肿性乳痈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二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二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二
君君的辫子 發表於 2025-4-26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肉芽肿性乳痈中医临床路径阐微》

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属中医"乳痈""乳疽"范畴,其临床路径的制定深契《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旨。今就路径要点作专业阐发:

一、诊断精要
1. 病机枢要:本病本质属本虚标实,阳虚为本,痰瘀热毒为标。脓肿型尤见《外科正宗》所述"疽根深而痼恶"之候,当参合《疡科心得集》辨脓之法,察其色泽、质地、气味以断顺逆。

2. 三证辨析:
热毒壅盛证:多见红肿灼痛、脓稠味臭,舌红苔黄,脉洪数。此《医宗金鉴》所谓"阳痈"之象,然需防真寒假热。
气虚邪滞证:脓液清稀,疮色暗淡,伴气短乏力,舌淡胖有齿痕,此《外科启玄》"虚疡"之候。
阳虚毒盛证:疮陷色青,脓水淋漓,形寒肢冷,当宗《外科全生集》"阳和一转,阴分凝结之毒自化解"之训。

二、治疗精微
1. 内治三法:
清热解毒当佐透托:仙方活命饮合透脓散加减,金银花宜酒炙以增行散之力。
益气托毒需重脾肾:托里消毒散佐黄芪、鹿角霜,暗合《外科正宗》"补益"章法。
温阳托毒贵在通化:阳和汤加皂角刺、穿山甲,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

2. 外治要诀:
贴敷法:初期用金黄散醋调,溃后以九一丹捻引流,深得《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之奥。
温熨法:阳虚证候可用艾炷隔姜灸膻中、乳根,契合《针灸大成》"灸法扶阳固本"之旨。

三、临证要点
1. 辨证之要:需明辨"肿、痛、脓"三候演变,脓肿型当把握"毒邪外泄"与"正气内守"之平衡,谨记《外科精义》"治疡贵在早"之诫。

2. 调护之道:宜配合情志疏导,遵《妇人大全良方》"乳病多起于郁"之论;饮食当避发物,可佐以薏苡仁粥健脾渗湿。

此路径融贯古今,既承《刘涓子鬼遗方》辨脓之智,又纳现代病理诊断之长。然临证尤须把握"证变法亦变"原则,不可拘泥成方。若见变证,当及时退出路径,体现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