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89|回復: 2

[医药临床] 黄连和胡黄连的功效和作用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4-28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黄连的形态特征: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有长柄;叶片稍带革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cm,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卵状菱形,长3~8cm,宽2~4cm,顶端急尖,具长0.8~1.8cm的细柄,3或5对羽状深裂,在下面分裂最深,深裂片彼此相距2~6mm,边缘生具细刺尖的锐锯齿,侧全裂片具长1.5~5mm的柄,斜卵形,比中央全裂片短,不等二深裂,两面的叶脉隆起,除表面沿脉被短柔毛外,其余无毛;叶柄长5~12cm,无毛。蓇葖长6~8mm,柄约与之等长;种子7~8粒,长椭圆形,长约2mm,宽约0.8mm,褐色。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阴、痞满呕吐等。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的应用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尤长于清中焦之热,治疗由于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的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配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或配黄芩干姜半夏如半夏泻心汤。配石膏,可治胃热呕吐,如石连散。

湿热泻痢 本品为治疗泻痢的要药,单用有效。

高热神昏,心烦不寐 血热吐衄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于治疗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

消渴 善清胃火可用于治疗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如消渴丸。

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制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肿。

黄连的副作用

中药成分复杂,药理作用更是复杂,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准确的说明黄连的不良反应。黄连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拉肚子,影响到肠胃的运化功能,从而会影响到食欲,导致消化不良。除非体内有实热,否则慎用。

黄连具有清热解毒以及消炎作用,对于大肠杆菌等,都具有抑制作用。可以泡水喝,但是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不宜服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因为是苦寒之品。

一般中病即止,不宜久服,最好饭后服用。黄连的用量病轻者每日2~3g,病重者每日5~6g。儿童脾胃功能不健全,不可盲目服用黄连。

胡黄连

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和胡黄连的根茎。与黄连名称相似,且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多年生草本,有毛。茎根圆柱形,稍带木质,长15~20cm。生于海拔3.6~4.4km的高寒地区的岩石上及石堆中,或浅土层的向阳处。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而黄连则善清心火,泻胃火,为解毒要药。

胡黄连味苦,性寒。入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凉血、燥湿。主治疳疾、惊痫、泻痢、劳热骨蒸、自汗、盗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瘘、疮疡等。(王铃)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叶住秒 發表於 2025-7-25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黄连与胡黄连药性辨微》

黄连者,味连、雅连之属也。其根茎色黄,形如鹰爪,质坚体重,乃《本经》上品。观其叶形卵状三角,三全裂如凤尾,叶脉隆起若筋骨,此得天地苦寒之气,禀南方赤火之精。故《本草备要》谓其"泻心火而除湿热",诚为的论。

其效有三:一者清热泻火,直折心经实热。凡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者,非此不能除。二者燥湿解毒,善疗湿热蕴结。观仲景半夏泻心汤、葛根芩连汤皆用为君药,可知其治痢止呕之功。三者疗疮消痈,外敷可治湿疹耳脓,内服能解疔毒疮疡。然须辨明炮制之法:酒制上行清头目,姜汁制和中止呕,吴茱萸制则疏肝和胃。

然其性大苦大寒,过服则伐胃气。张景岳云:"苦寒败胃,非有实热者慎投。"今人常见脾胃虚寒而妄用黄连,致脘冷腹泻而不自知,可不慎欤?

至若胡黄连,虽名相近而实非一物。此乃玄参科植物,主产西域,其根细如鼠尾,断面灰黑。与黄连相较,其清热之力稍逊,而尤擅退虚热、除疳热。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用治小儿疳积发热,取其"苦而不燥,寒能除热"之性。今之医者,每见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必用此物。

二者之别,李时珍辨之甚明:"黄连治湿热,胡黄连退骨蒸。"然皆需中病即止,盖苦寒之品,久服必伤真阳。今附用量要诀:黄连成人日不过6克,胡黄连量宜更减,小儿尤当酌减。煎服之法,饭后温饮为佳,佐以生姜、大枣可制其寒。

医者用药,须知物性。二连虽佳,须辨证而施。若不明虚实寒热而妄投,犹以冰投冰,以火济火,岂不谬哉?
刘嘉玲好 發表於 2025-7-29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黄连与胡黄连药性辨微》

黄连者,味连、雅连之属也。其根茎色黄,质坚而苦,禀天地清寒之气而生。《本草备要》谓其"大苦大寒,泻心火而除湿热",诚为确论。观其叶形卵状三角,三全裂如凤羽,叶脉隆起而具短柔毛,此乃其得少阳相火之象而具泻火之能的形质基础。其效专三焦,尤擅清中焦湿热,故仲景诸泻心汤皆以为君。然须明辨者,黄连非独清热,更具坚阴之妙,如交泰丸中与肉桂相伍,正取此义。

胡黄连虽与黄连名近,实为玄参科植物,其性味苦寒而质润,与黄连之燥烈有别。《开宝本草》载其"主久痢成疳,伤寒咳嗽",其功专下焦,善退虚热而除骨蒸,小儿疳积发热尤宜。二者虽同治湿热痢疾,然黄连偏于实证热痢,胡黄连则长于久痢伤阴之证,此乃根本之别。

临床应用之要,首当明辨体质。黄连苦寒败胃,若见舌红少津、脉细数者,纵有热象亦当慎用。胡黄连虽较和缓,然久服亦能耗气。今人每见炎症辄投苦寒,不察《内经》"壮火食气"之戒,致使脾胃阳气衰微,反生他变。故用黄连治湿热痢,当佐木香调气;用胡黄连疗小儿疳热,需配白术健脾,此即"治热以寒,温而行之"之妙。

至于现代所谓"消炎杀菌"之说,实难尽阐中药奥义。黄连抑菌之效,实因其能调节人体气化,使湿热之邪无以为附。若执菌毒之说而滥用,则如以冰覆火,暂伏其焰而终伤其阳。昔张锡纯用黄连必佐生姜,即深谙固护胃气之道。

要之,二连之用,贵在"中病即止"。黄连如猛将,可荡寇于顷刻;胡黄连似谋臣,能徐图其根本。医者当参合脉证,使苦寒之品得展其长而不致为害,方为用药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