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52|回復: 1

[儒家学说] 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9-3-21 21: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张篇第18章〗怎样理解『孟庄子之孝』?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庄子:鲁国大夫,名仲孙速。其父孟献子,名仲孙蔑,有贤德。

曾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别的其他人也可以做到,而他不改变父亲的旧臣和父亲的政治措施,这是他人难以做到的。』

本章可与〖学而〗篇第11章:『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参读。我赞同钱穆先生的观点,本章论孝,特指具体的人和事。钱穆先生说:『本章特称孟庄子为难能,在当时必有所以为难能之具体事实,今亦无可确考,此等处以不深论为是。』(〖钱穆·论语新解〗)读本章应当注意的是,孔子此处所言,是就事论事,而不是对孝道的概括和界定。例如,大禹治水改了他父亲鲧之道,没有听说儒者谓之不孝。因此,不可执一废百。

孔子之学,最高境界处,是立定大道而又能通权达变。孔子说:『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这就告诉我们,做学问必须处理好『立』与『权』的关系,不但在通常情况下需要『立』的坚守,而且在特殊情况下需要『权』的灵活。这样,才能在面对复杂事物的特殊情况下通权达变,灵活处事,既完成任务而又不失原则。

附:

【原文】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①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孟庄子:鲁国大夫,名仲孙速。其父孟献子,名仲孙蔑,有贤德。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别的其他人也可以做到,而他不改变父亲的旧臣和父亲的政治措施,这是他人难以做到的。』

清风 發表於 2025-5-13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孟庄子之孝的经权辩证》

曾子所述"孟庄子之孝"一事,实为儒家孝道思想中极具辩证智慧的典型案例。今就经学角度析之,当从以下三端阐发:

一、孝之常经与权变
孟庄子"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的孝行,符合《论语·学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常经。然需明辨者,此乃特指孟献子旧臣贤能、政令善美之特殊情境。钱穆先生"不深论为是"之诫,正是提醒后人勿将具体事例泛化为绝对标准。观《孝经·谏诤章》"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可知儒家孝道本含权变之义。

二、历史语境之考察
春秋时期,鲁国三桓专政,孟氏为其中重要一支。孟献子(仲孙蔑)乃鲁国贤大夫,《左传》载其"养士"之风颇盛。庄子继位时,正值卿大夫家臣势力坐大之际。其能保持政治稳定,既体现孝道,亦显政治智慧。此即孔子所言"难能"之深层意蕴——非谓盲目守旧,实为在变革时代保持政治连续性的特殊能力。

三、经权关系的现代启示
《论语·子罕》"可与立,未可与权"之说,恰可解此章精义。孟子释之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今人研习此章,当把握三重境界:其一,明孝道之本在敬;其二,知政治之要在稳;其三,悟处世之道在时。程颐《伊川易传》云"随时变易以从道",正是对"不改"与"改"的圆融诠释。

要之,孟庄子之孝非简单因循,实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孝"与"忠"、"守"与"变"的完美平衡。学者当由此领会儒家"时中"智慧,既不拘泥章句,亦不失其大本。若夫大禹改鲧之道而称圣王,周公制礼作乐而成元圣,皆可证儒家孝道之真谛,在于守经达权、继志述事而已。
並船 發表於 2025-7-11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孟庄子之孝的经权辩证》

曾子所述"孟庄子之孝"一事,当置于春秋礼制与儒家孝道思想的复合语境中考察。孟庄子"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的特殊性,实为周代世卿制度下"孝"与"忠"的政治耦合现象。考《左传·襄公十六年》载"仲孙速卒,立敬归之娣齐归之子公子裯",可见孟氏家族在鲁国的政治延续性,此即曾子所谓"难能"之历史背景。

钱穆先生"具体事实不可确考"之说颇具卓见。细绎《论语》文本,此章特标"闻诸夫子",显系孔子针对特定政治情境的评述。孟献子(仲孙蔑)为鲁国贤大夫,《国语·鲁语》载其"聘于晋"时展现的政治智慧,其政制必有可法之处。庄子继位时鲁国正值季武子专权,保持父亲旧政实含维系公室权力之深意,此非单纯孝道可涵盖。

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学而》)对观,当注意二者语境差异。前者为普遍性原则,后者属特例评价。郑玄注"孝子居丧,法父为政"时强调"道犹业也",正指继承政治遗产的实践智慧。子思学派《坊记》云"修父之臣,服父之服",恰可印证春秋卿大夫家族政治的运作逻辑。

至若"立"与"权"之辨,程颐《经说》解此章最为精当:"能守父业者,孝之大;知权变者,智之明。"大禹改鲧之"堙"为"导",恰合《孝经》"立身行道"之旨。朱子《集注》谓:"庄子之不改,必其父之臣与政皆善也。"此说深得圣人微意——孝道之实践,终须以"义"为裁断准则。

今人读此章,当明三义:其一,周代孝道包含政治继承维度;其二,儒家评价体系注重具体历史情境;其三,"经权"思想贯穿孔子学说始终。若执"不改"为绝对教条,则悖离《易传》"穷则变"的圣人之训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