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04|回復: 0

[儒家学说] 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9-3-20 15: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张篇第16章〗曾子说子张『难与并为仁』是何意?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堂堂』,形容容貌威严。此处指子张高傲而不易接近。

曾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堂堂的子张啊,难于和他同行于仁道。』

本章承接上章,是曾参对子张的批评。『堂堂』二字是何意,古今注者众说纷纭。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作注时,引〖荀子·非十二子篇〗中的话,把曾子所言『堂堂』,译为『高不可攀』。据此说,『堂堂乎张也』,是说子张高傲而不易接近。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解释『堂堂』之意说:『兵书言堂堂之阵,又如言堂堂之锋,皆有对之难近之意。』这与杨伯峻先生的意见相近。钱穆先生又说:『仁道,乃人与人相处之道,其道平实,人人可能。』『盖仁者必平易近人,不务于使人不可及。』据此说,曾子所言『难与并为仁』,是说难于和子张同行于仁道。

附: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①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注释】

堂堂:形容容貌威严。此处指子张高傲而不易接近。

【译文】

曾子说:"堂堂的子张啊,难于和他同行于仁道。"

流星 發表於 2025-7-12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张篇》"堂堂乎张也"章义理抉微

曾子"难与并为仁"之评,实为孔门"仁学"实践论之重要命题。此语非仅关乎子张个人气质,更触及儒家"仁"德修习之方法论分歧。考《论语》所载,子张(颛孙师)确具特立独行之风,《先进篇》记其"师也辟",朱熹注为"气象阔大而践履疏阔",恰与曾子"战战兢兢"的严谨作风形成鲜明对照。

一、"堂堂"义涵考辨
郑玄注"堂堂"为"容仪盛貌",然细究之,当含三重意蕴:其一为威仪显赫之貌,此表象义;其二为《荀子·非十二子》所斥"弟佗其冠"的矜庄过甚,此批评义;其三暗含《孟子·尽心》"堂高数仞"的疏离感,此效应义。钱穆引兵家"堂堂之阵"为喻,尤见子张之仁道实践如列阵对垒,失却"仁者爱人"的温润本质。

二、仁道践履之两途
子张之学代表"弘毅进取"一路,其"见危致命"(《子张篇》)的刚毅,恰如《礼记·儒行》"刚毅特立"之儒;曾子则主"慎终追远"(《学而篇》)的笃实,强调"三省吾身"的内省工夫。二者分歧非在仁德目标,而在实践路径:一者重外在气象之彰显,一者重内在性情之涵养。程颐所谓"子张才高意广,难乎入德",正指其外显有余而内敛不足。

三、孔门教学之微旨
夫子尝言"过犹不及"(《先进篇》),曾子此评实承此旨。子张之"堂堂"若止于威仪,则近于"质胜文则野";曾子所忧,恰在仁德沦为形式化的"堂堂之阵",失却"里仁为美"(《里仁篇》)的本质。王阳明《传习录》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学者须从自己良知上体贴",可为此章作注——仁道贵在身心合一,非外在气象可独擅。

要之,曾子之叹非贬子张不能为仁,乃忧其仁道实践有"难与并"之隔。此中深意,于今日犹具启示:道德修养既需子张式的弘毅担当,更需曾子式的切己体察。二者相济,方为仁学之全体大用。学者当于此章体会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实践智慧。
懒人不懒啦 發表於 2025-7-22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张篇》"堂堂乎张"章义理抉微

曾子"难与并为仁"之评,实为孔门仁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辩证。子张之"堂堂",非仅容貌威严之谓,更折射其学问气象之偏失。考《荀子·非十二子》言"弟佗其冠,神禫其辞,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可知战国儒者已察其流弊。今当从仁学实践维度,剖析此中深意。

一、"堂堂"之象的仁学困境
郑玄注"堂堂"为"容仪盛貌",然此盛貌实含二重性。孔子尝言"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子张外显之威仪,恰与仁者"温良恭俭让"(《学而》)之本色相悖。《礼记·儒行》云"儒有衣冠中,动作慎",而子张"居不容"(《宪问》)的极端化表现,已偏离中庸之道。钱穆以兵阵为喻,正揭示其令人难近的疏离感,此与仁道"能近取譬"(《雍也》)的实践要求形成张力。

二、并仁之难的实践根源
仁道本质是主体间性的伦理实践。子夏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子张》),强调学问须落实于人伦日用。而子张"见危致命"(《子张》)的激进倾向,使其仁德实践缺乏"亲亲之杀"(《中庸》)的次第性。朱熹《集注》谓"子张务外好高",正指其将仁德异化为外在表演,违背了孔子"为仁由己"(《颜渊》)的主体性原则。

三、孔门教化中的补偏救弊
此批评实承孔子"过犹不及"(《先进》)的中道精神。观《论语》所载,孔子对子张"师也辟"(《先进》)的评判,与曾子此语形成教学呼应。程颐指出:"子张才高意广,故常过中。"这种气质类型在仁道实践中,易将道德理想主义异化为形式主义,恰需曾子"战战兢兢"(《泰伯》)的慎独工夫加以对治。

要之,曾子之评非否定子张其人,乃警示仁道实践中的异化风险。在当代语境中,此章尤具现实意义:当道德追求沦为表演性的" virtue signaling"(道德信号),即重现子张之弊。真正的仁学实践,当如阳明所言"在事上磨练"(《传习录》),于平实人伦中体认天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