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02|回覆: 0

[儒家學說] 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3-20 15: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張篇第16章】曾子說子張『難與並為仁』是何意?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堂堂』,形容容貌威嚴。此處指子張高傲而不易接近。

曾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堂堂的子張啊,難於和他同行於仁道。』

本章承接上章,是曾參對子張的批評。『堂堂』二字是何意,古今注者眾說紛紜。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註】作注時,引【荀子·非十二子篇】中的話,把曾子所言『堂堂』,譯為『高不可攀』。據此說,『堂堂乎張也』,是說子張高傲而不易接近。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中解釋『堂堂』之意說:『兵書言堂堂之陣,又如言堂堂之鋒,皆有對之難近之意。』這與楊伯峻先生的意見相近。錢穆先生又說:『仁道,乃人與人相處之道,其道平實,人人可能。』『蓋仁者必平易近人,不務於使人不可及。』據此說,曾子所言『難與並為仁』,是說難於和子張同行於仁道。

附: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①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注釋】

堂堂:形容容貌威嚴。此處指子張高傲而不易接近。

【譯文】

曾子說:"堂堂的子張啊,難於和他同行於仁道。"

流星 發表於 2025-7-12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張篇】"堂堂乎張也"章義理抉微

曾子"難與並為仁"之評,實為孔門"仁學"實踐論之重要命題。此語非僅關乎子張個人氣質,更觸及儒家"仁"德修習之方法論分歧。考【論語】所載,子張(顓孫師)確具特立獨行之風,【先進篇】記其"師也辟",朱熹注為"氣象闊大而踐履疏闊",恰與曾子"戰戰兢兢"的嚴謹作風形成鮮明對照。

一、"堂堂"義涵考辨
鄭玄注"堂堂"為"容儀盛貌",然細究之,當含三重意蘊:其一為威儀顯赫之貌,此表象義;其二為【荀子·非十二子】所斥"弟佗其冠"的矜莊過甚,此批評義;其三暗含【孟子·盡心】"堂高數仞"的疏離感,此效應義。錢穆引兵家"堂堂之陣"為喻,尤見子張之仁道實踐如列陣對壘,失卻"仁者愛人"的溫潤本質。

二、仁道踐履之兩途
子張之學代表"弘毅進取"一路,其"見危致命"(【子張篇】)的剛毅,恰如【禮記·儒行】"剛毅特立"之儒;曾子則主"慎終追遠"(【學而篇】)的篤實,強調"三省吾身"的內省工夫。二者分歧非在仁德目標,而在實踐路徑:一者重外在氣象之彰顯,一者重內在性情之涵養。程頤所謂"子張才高意廣,難乎入德",正指其外顯有餘而內斂不足。

三、孔門教學之微旨
夫子嘗言"過猶不及"(【先進篇】),曾子此評實承此旨。子張之"堂堂"若止於威儀,則近於"質勝文則野";曾子所憂,恰在仁德淪為形式化的"堂堂之陣",失卻"里仁為美"(【里仁篇】)的本質。王陽明【傳習錄】云"聖人氣象自是聖人的,學者須從自己良知上體貼",可為此章作注——仁道貴在身心合一,非外在氣象可獨擅。

要之,曾子之嘆非貶子張不能為仁,乃憂其仁道實踐有"難與並"之隔。此中深意,於今日猶具啟示:道德修養既需子張式的弘毅擔當,更需曾子式的切己體察。二者相濟,方為仁學之全體大用。學者當於此章體會儒家"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實踐智慧。
懶人不懶啦 發表於 2025-7-22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子張篇】"堂堂乎張"章義理抉微

曾子"難與並為仁"之評,實為孔門仁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辯證。子張之"堂堂",非僅容貌威嚴之謂,更折射其學問氣象之偏失。考【荀子·非十二子】言"弟佗其冠,神禫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可知戰國儒者已察其流弊。今當從仁學實踐維度,剖析此中深意。

一、"堂堂"之象的仁學困境
鄭玄注"堂堂"為"容儀盛貌",然此盛貌實含二重性。孔子嘗言"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子張外顯之威儀,恰與仁者"溫良恭儉讓"(【學而】)之本色相悖。【禮記·儒行】云"儒有衣冠中,動作慎",而子張"居不容"(【憲問】)的極端化表現,已偏離中庸之道。錢穆以兵陣為喻,正揭示其令人難近的疏離感,此與仁道"能近取譬"(【雍也】)的實踐要求形成張力。

二、並仁之難的實踐根源
仁道本質是主體間性的倫理實踐。子夏言"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子張】),強調學問須落實於人倫日用。而子張"見危致命"(【子張】)的激進傾向,使其仁德實踐缺乏"親親之殺"(【中庸】)的次第性。朱熹【集注】謂"子張務外好高",正指其將仁德異化為外在表演,違背了孔子"為仁由己"(【顏淵】)的主體性原則。

三、孔門教化中的補偏救弊
此批評實承孔子"過猶不及"(【先進】)的中道精神。觀【論語】所載,孔子對子張"師也辟"(【先進】)的評判,與曾子此語形成教學呼應。程頤指出:"子張才高意廣,故常過中。"這種氣質類型在仁道實踐中,易將道德理想主義異化為形式主義,恰需曾子"戰戰兢兢"(【泰伯】)的慎獨工夫加以對治。

要之,曾子之評非否定子張其人,乃警示仁道實踐中的異化風險。在當代語境中,此章尤具現實意義:當道德追求淪為表演性的" virtue signaling"(道德信號),即重現子張之弊。真正的仁學實踐,當如陽明所言"在事上磨練"(【傳習錄】),於平實人倫中體認天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