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01|回覆: 0

[中醫理論] 葉天士組方思維模式

[複製連結]
姚鵬宇 發表於 2018-1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葉天士是清代著名醫家。閱讀葉氏醫案是學習其辨證組方最直接的方法。筆者在讀葉案、學用方過程中有所感悟,故做淺要論述。

套方、拆方、立方是葉天士辨證組方的常用形式。前兩者指臨床上成方的應用模式,後者則是醫者根據患者臨床表現作出的治療思路。

套方

套方即根據患者症、證、病三者的特異性,選用古人成方套用的方法。葉氏套用成方以把握病機為先,即遵循方機相應而用,如【臨證指南醫案·泄瀉】溫案記載:『長夏濕勝為瀉,腹鳴溺少,腑陽不司分利。先宜導濕和中,胃苓湯』。此案患者濕蘊脾胃,二便不利,把握其邪為濕、病位在中的特點,以五苓散利濕、平胃散和中。套方是我們臨床常用思維模式,但方劑的設立有一定範圍,應用套方時常有處處掣肘的感覺,故而有了加減化裁。但很多醫生只懂得加而不懂得減,所以越加越大、越加越雜、越加越繁,最終形成漫無目的、網絡其全而不得其要的雜方。對於成方的化裁減法才是最見臨床醫家功底的地方。

拆方

葉天士常以『拆方』為法解讀方藥,即將方劑拆分成若干個具有聯繫性的藥物組合,便於從理論上理解,及從臨床上靈活運用。拆分的藥物組合,又被稱為『藥群』『對藥』『角藥』等,是方劑學的重要概念,是在一定治法指導下,針對某一病證群的藥組。拆方是將一首方劑中最精煉、最符合臨床應用的配伍組合提取出來應用,譬如【臨證指南醫案·肝風】某嫗案:『脈右虛左數,營液內耗,肝陽內風震動,心悸眩暈少寐(心營熱)。生地、阿膠、麥冬、白芍、小麥、茯神、炙草』。葉天士主張『理陽氣當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脈』。此案中,葉氏把炙甘草湯具有養陰功效的核心藥物組合提取出來了。也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葉氏自擬方,而非化裁方,但無論如何,都可以看出此方的應用的確與炙甘草湯具有相似性。

拆方是運用成方的另一種思維模式,是醫家由守到變的一種進步。

立方

立方則是回歸到臨床基本思維路徑上來,即『有是病用是藥』,是醫家自我學術思想的體現。

葉天士立方頗具特色,其組方體現了主次分明、兼顧其全的思維特點,如【臨證指南醫案·嘔吐】張案記載:『嘔吐脹悶,虛中氣滯。人參、茯苓、砂仁。』他立方着眼於『虛』『滯』二字,就是對主要矛盾的把握。關於三味藥的應用,無論是人參益氣補虛、砂仁實脾還是茯苓通胃陽,都體現了葉氏獨到的用藥經驗。大道至簡,在葉案的學習中發現某些方劑未見於他家,概為葉氏所獨有,是對患者真實病情最直接的顯現。

葉天士的立方思維是活躍而全面的,例如葉案中『入春地氣升』『交節病變』等可見葉天士組方時對於季節氣候的關注。現代的諸多名家亦有不少驗方和自擬方,其中多為詳盡了解病、證、症後,靈機一現的結果。

葉天士用方思路靈活,組方思維豐富,非套方、拆方與立方所能概括。但掌握三種組方思維模式對領悟葉天士等名家學術思想、臨床用法均大有裨益。(姚鵬宇 遼寧中醫藥大學)

戴坡 發表於 2025-6-21 02:32 | 顯示全部樓層
【葉天士組方思維三階論要】

葉氏組方之道,實乃中醫辨證論治精髓之體現。今就套方、拆方、立方三法,試作系統闡發。

一、套方之要在於"通變"
葉氏套方非機械搬用,實為"以古方為規矩,合今病為方圓"的活法。【臨證指南】溫案用胃苓湯,深得"方機相應"三昧。其妙處在於:五苓散開太陽以利小便,平胃散運太陰以化濕濁,兩方相合正合"濕勝陽微"之病機。葉氏曾言:"用古方必驗今病,不相合處,即為病所。"此語道破套方真諦。今人用方多犯"三失":一失於膠柱鼓瑟,二失於堆砌藥物,三失於不明減裁。須知葉氏化裁古方,常存其神而變其形,如治痰飲用小青龍湯,每去麻黃之峻,取姜、辛、味之核心配伍,此即"減方見真章"的典範。

二、拆方之妙在於"提粹"
拆方實為方劑學的"解構重組"之道。葉氏拆炙甘草湯為復脈法要,取地黃、阿膠、麥冬等柔潤之品,正合"肝風內動,營陰虧損"之證。此法源於仲景而高於仲景,將經方精髓提煉為:養陰藥群(地、膠、麥)、益氣藥群(參、草、棗)、通陽藥群(桂、姜、酒)三大模塊。觀【未刻本醫案】可見,葉氏治絡病常拆旋覆花湯為茜草、柏子仁、桃仁等活血通絡藥群,治痰飲則拆二陳為茯苓、半夏理氣化濕核心。此等手法,非深諳藥性配伍者不能為。

三、立方之旨在於"握要"
葉氏立方最見功力處,在"以簡馭繁"四字。嘔吐案三味小方,實含三層深意:人參匡正固本,茯苓通陽利竅,砂仁醒脾開郁。暗合"虛則太陰,滯則陽明"的臟腑辨證思路。其立方心法可概括為:首辨病機主次(如虛中夾滯),次定治法層次(先補後通),終成藥物配伍(補而不滯,通不傷正)。【幼科要略】治小兒驚風用鈎藤、連翹、羚羊角三味,亦體現此"扼要制方"思維。

要之,葉氏組方三法實為辨證論治的三種境界:套方是"守規矩",拆方是"達變通",立方是"見本性"。三者遞進而不相悖,交融而不相淆。學者當先明方劑本源,次習配伍精要,終達隨心化裁之境。正如葉氏所言:"治病當活潑潑地,如盤走珠。"此中三昧,值得吾輩深究。
彭門波爺 發表於 2025-6-22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葉天士組方思維之三昧境界

葉天士組方之法,實乃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所在。其"套方、拆方、立方"三法,非機械操作,實為醫者思維境界之遞進。今試論之,以明其要。

套方之法,乃入門之基。葉氏用方,必先審病機,如【臨證指南醫案·泄瀉】溫案所示,以"濕勝為瀉"為機,取胃苓湯分利和中。然今之醫者,多失其要,或囿於成方不敢稍易,或妄加藥味以求其全,終成龐雜無章之劑。葉氏之妙,在於知所取捨,如弈棋高手,落子必有其意。其加減之間,盡顯"方機相應"之旨,非徒執方以治病也。

拆方之道,已入化境。葉氏將成方拆解為"藥群",如【臨證指南醫案·肝風】某嫗案,取炙甘草湯之養陰核心,去其溫燥,存其精華。此非簡單取捨,實乃對藥物配伍關係之深刻理解。觀其用藥,生地、阿膠、麥冬、白芍相伍,既存復脈之意,又合肝風之治,可謂"得其神而遺其形"。此等功夫,非熟讀經典、臨證有得者不能為也。

立方之境,乃醫者最高造詣。葉氏立方,如【臨證指南醫案·嘔吐】張案,僅人參、茯苓、砂仁三味,便中"虛中氣滯"之的。此非刻意求簡,實乃對病機把握之精準。其組方思維,猶如畫師寫意,寥寥數筆而神韻自足。葉氏立方之妙,在於能於紛繁症狀中把握主證,於複雜病機中抓住關鍵,此即"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之謂也。

今之學葉氏者,當明此三法實為一體:套方為基,拆方為變,立方為創。三者遞進,終達"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境。葉氏組方思維之可貴,不在其法,而在其理;不在其方,而在其意。學者若能參透此中三昧,則臨證組方,自能如庖丁解牛,遊刃有餘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