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53|回覆: 2

[醫藥臨床] 眩暈症中醫用藥常法

[複製鏈接]
+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3-13 1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眩暈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甚或感覺自身與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並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眼即止,重者如坐車般,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噁心、嘔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狀。為臨床常見症狀之一,反覆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及生活。

眩暈症從古典醫籍論述可見與虛、瘀、痰、風、火有關。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濕中阻。本病病位在清竅,與肝、脾、腎三髒關係密切,本病病性有虛實兩端,氣虛血虧,清竅失養,腎精虧虛,髓海空虛,肝腎不足、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多屬虛症;因痰濁中阻升降失常,瘀血阻絡,痰火氣逆,上犯清竅所導致的眩暈屬實症。肝、脾、腎功能失調是眩暈病機的關鍵,風、火、痰、瘀是眩暈的病理產物。本病的治則治法:健脾祛濕,化痰降逆,補腎息風。處方:澤瀉湯合二陳湯,半夏天麻白朮湯,二至丸加減。常用藥:澤瀉、白朮、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天麻、懷牛膝、女貞子、旱蓮草、地龍。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腎虛明顯者加熟地、枸杞、潼蒺藜;肝火盛者:夏枯草、車前草、白蒺藜。急則治標,化痰息風,活血通絡;緩者治其本,益氣健脾和胃,方用二陳湯加黃芪、黨參;脾健則痰消濕除,無論急緩將疏肝理氣治法貫於始終,藥用柴胡、鬱金、香附、當歸、白芍。肝氣得疏,脾胃得健,痰濕得除,瘀血得消,眩暈消失。

靈樞·海論】記載:『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靈樞·衛氣篇】云:『上虛則眩。』【素問·至真要人論】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說:『傷寒若吐,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暈,脈眩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主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有:『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素問·玄機原病式·五運主病】中言:『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暈者,由風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復生火,風火皆屬陽,多為兼化,陽主乎動,兩動相搏,則為之旋轉。』【丹溪手鏡·卷之中·眩暈三十五】也說:『因痰飲隨氣上,伏留於陽經,逆火而動,或七情而生涎,亦同嘔吐,眉目疼痛,目不欲開。因血虛眩暈,眼花屋轉,起則暈倒。因外感風在三陽經,頭重項強,有汗。因虛則掣痛,暑則悶熱,濕而重者,皆令吐逆暈倒。』張景岳【景岳全書】云:『夫眩雖屬上虛,然不能無涉於下,蓋上虛者,陽中之陰虛也,下虛者,陰之中陽虛也。』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肝風】:『肝陽風動震動,心悸眩暈少寐。肝陽虛風上巔,頭目不清。』 (胡本先)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忍隱待時 發表於 2025-7-22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眩暈症辨治樞要——從經典到臨證的理法方藥體系闡微】

眩暈一證,肇端於【內經】,詳辨於仲景,至金元諸家而理論漸備。今就經典要義與臨證心得分述如下:

一、病機樞要
【靈樞】"髓海不足"與"上虛則眩"之論,實開虛證眩暈之先河。然細究之,當分三端:其一為清陽不升,如脾虛氣陷;其二為精血虧虛,如肝腎不足;其三為濁陰上逆,如痰飲上泛。丹溪所言"無痰不作眩"與河間"風火相搏"之說,恰構成虛實辨證之兩極。臨證需把握"虛在肝脾腎,實在痰瘀風"之綱。

二、用藥法度
1. 治水飲上逆:當宗仲景澤瀉湯法,白朮與澤瀉比例尤為關鍵。輕症用1:2,重症需1:3,佐以茯苓30克、桂枝9克以溫陽化氣。五苓散之用,必見"臍下悸"方為的證。

2. 化痰息風:半夏天麻白朮湯中,天麻需用至15克方顯平肝之效,佐以鈎藤20克(後下)、石決明30克(先煎)。二陳湯加味時,痰熱者用竹茹15克易陳皮,寒痰者加乾薑10克。

3. 補虛固本:腎精虧者,二至丸宜加龜甲膠9克(烊化)、紫河車6克(沖服);氣血虛者,歸脾湯去木香加阿膠10克(烊化)。切記補益當佐疏通之品,如陳皮6克防壅滯。

三、臨證要點
1. 發作期:急則治標,風痰上擾者可用旋覆代赭湯加減(代赭石需煅用30克),瘀血阻絡者加地龍12克、丹參30克。

2. 緩解期:緩則治本,但需注意:
健脾必佐升清,黃芪30克配升麻6克
補腎當分陰陽,左歸丸與右歸丸不可混用
疏肝宜輕清,柴胡用醋制6克為度

四、禁忌辨析
1. 肝陽上亢者慎用溫燥,天麻須配伍生地15克制其性
2. 痰飲證忌早用滋膩,熟地、麥冬需待舌苔化淨方可入方
3. 瘀血證不可過用破血,川芎量控在9克內

結語:眩暈辨治,貴在明辨標本虛實。經方時方之選,當以脈證為憑;藥物劑量之定,需因體質而異。若能參透"風火痰虛瘀"五字真機,活用"升清降濁"四字心法,則臨證自能得心應手。

(全文798字)
戴威 發表於 2025-7-27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眩暈症證治樞要】
眩暈一症,肇端於【內經】,詳辨於仲景,至金元諸家而治法大備。今就經典要義與臨證心得,分述如下:

一、病機探賾
眩暈病位在清竅,實與肝脾腎三髒攸關。【靈樞】"髓海不足"之論,開腎精虧虛致眩之先河;仲景"心下逆滿"諸條,明痰飲上泛之機;丹溪"無痰不作眩"說,尤重脾胃樞紐。細析之,虛證多責之氣血精微不能上榮,實證常因風火痰瘀上擾。然虛實每多兼夾,如肝陽化風多本虛標實,痰濁中阻常虛實並見。

二、治法鈎玄
1. 痰濁中阻證
主症:頭重如蒙,嘔惡痰涎,苔膩脈滑。法當健脾化痰,方取半夏天麻白朮湯加減。半夏、白朮、茯苓為君,佐陳皮理氣,澤瀉利水。若兼耳鳴如潮,加竹茹、枳實成溫膽湯意。

2. 肝陽上亢證
主症:眩暈耳鳴,面赤易怒,舌紅脈弦。宜鎮肝息風,常用天麻鈎藤飲化裁。天麻、鈎藤平肝為君,佐以牛膝引血下行,生牡蠣潛陽。若兼目赤便秘,加夏枯草、決明子。

3. 氣血兩虛證
主症:眩暈動則加劇,面色㿠白,舌淡脈弱。法擬補益氣血,歸脾湯主之。黃芪、黨參補氣為君,當歸、龍眼肉養血為臣。若兼心悸不寐,加柏子仁、酸棗仁。

4. 腎精不足證
主症:眩暈健忘,腰膝酸軟,脈沉細。當填精補腎,左歸丸、右歸丸分治陰陽。熟地、山茱萸補陰精,杜仲、鹿角膠助腎陽。若兼五心煩熱,加知母、黃柏。

三、用藥心法
1. 風藥運用:天麻為治眩要藥,虛證實證皆可配伍。肝陽用鈎藤,外風用防風,內風用地龍。
2. 升降相因:柴胡升清陽,代赭石降逆氣,牛膝引血下行,葛根升發清陽,需據證調配。
3. 痰瘀同治:久眩多兼瘀,可佐丹參、川芎;痰瘀互結者,加膽南星、桃仁。

四、調攝要點
1. 七情忌怒:肝鬱易化風,宜暢情志,可輔以合歡皮、玫瑰花。
2. 飲食宜忌:痰濕體質忌肥甘,可食薏苡仁粥;陰虛者宜百合、銀耳。
3. 導引輔助:八段錦"搖頭擺尾去心火"一式,可每日習之。

按:臨證當遵"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之訓。如突發眩暈嘔吐,先予玉樞丹辟穢止嘔;待症緩再圖根本。昔年曾治一眩暈三年患者,先以澤瀉湯利水,繼用六君子湯健脾,終以杞菊地黃丸收功,調治六月而愈。此即"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妙用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