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54|回復: 2

[医药临床] 眩晕症中医用药常法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3-13 1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眩晕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与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眼即止,重者如坐车般,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状。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

眩晕症从古典医籍论述可见与虚、瘀、痰、风、火有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本病病位在清窍,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本病病性有虚实两端,气虚血亏,清窍失养,肾精亏虚,髓海空虚,肝肾不足、肝风内动所致的眩晕多属虚症;因痰浊中阻升降失常,瘀血阻络,痰火气逆,上犯清窍所导致的眩晕属实症。肝、脾、肾功能失调是眩晕病机的关键,风、火、痰、瘀是眩晕的病理产物。本病的治则治法:健脾祛湿,化痰降逆,补肾息风。处方:泽泻汤合二陈汤,半夏天麻白术汤,二至丸加减。常用药:泽泻、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天麻、怀牛膝、女贞子、旱莲草、地龙。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肾虚明显者加熟地、枸杞、潼蒺藜;肝火盛者:夏枯草、车前草、白蒺藜。急则治标,化痰息风,活血通络;缓者治其本,益气健脾和胃,方用二陈汤加黄芪、党参;脾健则痰消湿除,无论急缓将疏肝理气治法贯于始终,药用柴胡、郁金、香附、当归、白芍。肝气得疏,脾胃得健,痰湿得除,瘀血得消,眩晕消失。

灵枢·海论〗记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灵枢·卫气篇〗云:『上虚则眩。』〖素问·至真要人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若吐,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脉眩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丹溪手镜·卷之中·眩晕三十五〗也说:『因痰饮随气上,伏留于阳经,逆火而动,或七情而生涎,亦同呕吐,眉目疼痛,目不欲开。因血虚眩晕,眼花屋转,起则晕倒。因外感风在三阳经,头重项强,有汗。因虚则掣痛,暑则闷热,湿而重者,皆令吐逆晕倒。』张景岳〖景岳全书〗云:『夫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阴虚也,下虚者,阴之中阳虚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肝阳风动震动,心悸眩晕少寐。肝阳虚风上巅,头目不清。』 (胡本先)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忍隐待时 發表於 2025-7-22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眩晕症辨治枢要——从经典到临证的理法方药体系阐微》

眩晕一证,肇端于《内经》,详辨于仲景,至金元诸家而理论渐备。今就经典要义与临证心得分述如下:

一、病机枢要
《灵枢》"髓海不足"与"上虚则眩"之论,实开虚证眩晕之先河。然细究之,当分三端:其一为清阳不升,如脾虚气陷;其二为精血亏虚,如肝肾不足;其三为浊阴上逆,如痰饮上泛。丹溪所言"无痰不作眩"与河间"风火相搏"之说,恰构成虚实辨证之两极。临证需把握"虚在肝脾肾,实在痰瘀风"之纲。

二、用药法度
1. 治水饮上逆:当宗仲景泽泻汤法,白术与泽泻比例尤为关键。轻症用1:2,重症需1:3,佐以茯苓30克、桂枝9克以温阳化气。五苓散之用,必见"脐下悸"方为的证。

2. 化痰息风:半夏天麻白术汤中,天麻需用至15克方显平肝之效,佐以钩藤20克(后下)、石决明30克(先煎)。二陈汤加味时,痰热者用竹茹15克易陈皮,寒痰者加干姜10克。

3. 补虚固本:肾精亏者,二至丸宜加龟甲胶9克(烊化)、紫河车6克(冲服);气血虚者,归脾汤去木香加阿胶10克(烊化)。切记补益当佐疏通之品,如陈皮6克防壅滞。

三、临证要点
1. 发作期:急则治标,风痰上扰者可用旋覆代赭汤加减(代赭石需煅用30克),瘀血阻络者加地龙12克、丹参30克。

2. 缓解期:缓则治本,但需注意:
健脾必佐升清,黄芪30克配升麻6克
补肾当分阴阳,左归丸与右归丸不可混用
疏肝宜轻清,柴胡用醋制6克为度

四、禁忌辨析
1. 肝阳上亢者慎用温燥,天麻须配伍生地15克制其性
2. 痰饮证忌早用滋腻,熟地、麦冬需待舌苔化净方可入方
3. 瘀血证不可过用破血,川芎量控在9克内

结语:眩晕辨治,贵在明辨标本虚实。经方时方之选,当以脉证为凭;药物剂量之定,需因体质而异。若能参透"风火痰虚瘀"五字真机,活用"升清降浊"四字心法,则临证自能得心应手。

(全文798字)
戴威 發表於 2025-7-27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眩晕症证治枢要》
眩晕一症,肇端于《内经》,详辨于仲景,至金元诸家而治法大备。今就经典要义与临证心得,分述如下:

一、病机探赜
眩晕病位在清窍,实与肝脾肾三脏攸关。《灵枢》"髓海不足"之论,开肾精亏虚致眩之先河;仲景"心下逆满"诸条,明痰饮上泛之机;丹溪"无痰不作眩"说,尤重脾胃枢纽。细析之,虚证多责之气血精微不能上荣,实证常因风火痰瘀上扰。然虚实每多兼夹,如肝阳化风多本虚标实,痰浊中阻常虚实并见。

二、治法钩玄
1. 痰浊中阻证
主症:头重如蒙,呕恶痰涎,苔腻脉滑。法当健脾化痰,方取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半夏、白术、茯苓为君,佐陈皮理气,泽泻利水。若兼耳鸣如潮,加竹茹、枳实成温胆汤意。

2. 肝阳上亢证
主症:眩晕耳鸣,面赤易怒,舌红脉弦。宜镇肝息风,常用天麻钩藤饮化裁。天麻、钩藤平肝为君,佐以牛膝引血下行,生牡蛎潜阳。若兼目赤便秘,加夏枯草、决明子。

3. 气血两虚证
主症:眩晕动则加剧,面色㿠白,舌淡脉弱。法拟补益气血,归脾汤主之。黄芪、党参补气为君,当归、龙眼肉养血为臣。若兼心悸不寐,加柏子仁、酸枣仁。

4. 肾精不足证
主症: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脉沉细。当填精补肾,左归丸、右归丸分治阴阳。熟地、山茱萸补阴精,杜仲、鹿角胶助肾阳。若兼五心烦热,加知母、黄柏。

三、用药心法
1. 风药运用:天麻为治眩要药,虚证实证皆可配伍。肝阳用钩藤,外风用防风,内风用地龙。
2. 升降相因:柴胡升清阳,代赭石降逆气,牛膝引血下行,葛根升发清阳,需据证调配。
3. 痰瘀同治:久眩多兼瘀,可佐丹参、川芎;痰瘀互结者,加胆南星、桃仁。

四、调摄要点
1. 七情忌怒:肝郁易化风,宜畅情志,可辅以合欢皮、玫瑰花。
2. 饮食宜忌:痰湿体质忌肥甘,可食薏苡仁粥;阴虚者宜百合、银耳。
3. 导引辅助: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一式,可每日习之。

按:临证当遵"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训。如突发眩晕呕吐,先予玉枢丹辟秽止呕;待症缓再图根本。昔年曾治一眩晕三年患者,先以泽泻汤利水,继用六君子汤健脾,终以杞菊地黄丸收功,调治六月而愈。此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妙用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