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3|回覆: 0

[儒家學說] 小人之過也必文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3-10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張篇第8章】小人因何文過飾非?

19·8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文』,指掩飾。

子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小人有了過失,必定加以掩飾。』

小人因何文過飾非?君子與小人在對待過失上有何區別呢?任何人,都難免有過失。君子心胸坦蕩,光明磊落,因而勇於面對過失,知過能改;而小人則心胸狹隘,不敢面對過失,往往採取文過飾非、自欺欺人的手段。君子和小人在對待過失上的區別,根源於他們的居心不同,行為不同,這也就造成了他們品德上的差異,而且會隨着時間的推移,日漸加大。這正如古希臘哲學家、文學家,世界四大寓言家之一的伊索所說:『掩飾一個缺點。結果會暴露另一個缺點』。

本章出典了成語『文過飾非』,意思是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犯下的過失和錯誤。

附:

【原文】

19·8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①。』

【注釋】

:掩飾。

【譯文】

子夏說:『小人有了過失,必定加以掩飾。』

偽貌 發表於 2025-7-7 11:21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小人飾過之心理根源與君子改過之德性基礎】

子夏"小人之過也必文"一語,實為洞徹人性幽微之論。文過飾非之為小人行徑,非僅在行為表象,實根植於心性本質。【周易•繫辭】云"無咎者,善補過也",君子小人分野,正在此處。

考"文"字本義,【說文】謂"錯畫也",引申為修飾掩蓋。小人飾過,其心理機制有三:一者畏懼損名,如【孟子】所言"恥之於人大矣",小人將恥感外馳,徒懼人知;二者自欺成習,漸失省察之功,如顏氏家訓雲"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而不能;三者器量狹隘,缺乏"見其過而內自訟"的勇氣,終成【荀子•榮辱】所謂"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

君子之道則不然。【論語】載孔子"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此正與子夏之言相發明。君子改過之德,建立在三重修養上:其一有"內省不疚"之誠意,如【大學】"誠意"章所示;其二具"過則勿憚改"之勇氣,契合【易經】"震無咎者存乎悔"之義;其三得"擇善固執"之工夫,故能如子路"聞過則喜",臻於【中庸】"致中和"之境。

伊索寓言"掩一缺而露他缺"之說,與【韓非子•喻老】"飾巧詐則知采文"異曲同工。歷史所見,王莽篡漢前"折節恭儉",安石變法時"拒諫飾非",皆證文過之害。反觀唐太宗以"以人為鏡"納諫,曾子"吾日三省"之功,方見【尚書】"改過不吝"的真諦。

當今之世,尤當深思此章。社會浮躁之氣日盛,文過之風漸熾:學術造假而強辯,政績浮誇而掩非,皆子夏所戒之現代變相。若人人能體"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的坦蕩,實踐"不貳過"的修養,則個人德業、社會風氣,庶幾可達【禮記】"大道之行"的境界。

要之,文過與改過之別,實為心術正邪之辨。程子言"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於此章最得三昧。學者當以此為鏡,觀照自心,方不負聖賢垂訓之深意。
小滄 發表於 2025-7-10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文過"之弊與君子修身之道】

子夏"小人之過也必文"一語,實為千古修身之明鏡。此章雖簡,然剖析君子小人之別,直指心術微茫處,誠可謂"一字千金"也。

考"文過飾非"之本質,實為心術不正之徵。【禮記·大學】云:"小人閒居為不善,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此正與子夏之言相發明。小人之所以必文其過,根柢在於"恥非其恥"——不以道德缺失為恥,反以過失暴露為羞。程頤【河南程氏遺書】點破此理:"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之過,必巧為掩飾。"此中差別,正在"誠偽"二字。

細究文過之害,其弊有三:一則自欺欺心,如【荀子·修身】所謂"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拒諫飾非則永失進德之機;二則敗壞風氣,陸九淵【象山語錄】警示"一夫飾非,百人效尤",終致"飾詐成俗";三則積惡招殃,【周易·繫辭下】明言"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文過實為招禍之媒。王陽明【傳習錄】更直指本原:"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君子所以能"過則勿憚改",因其心存"慎獨"之功。朱熹解此章時強調:"君子但知有理,不知有利,故直道而行。"此中關鍵,在【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的修養功夫。張載【正蒙】稱"君子寧言之不顧,不規規於非義之文",正是此等氣象。

今人學此章,當於"微過"處着力。李顒【四書反身錄】提醒:"小過不改,大過之由。"曾國藩日記中"日日知非,日日改過"的實踐,恰是破除文過痼疾的良方。吾輩當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心對待過失,方不負聖賢垂訓之深意。

要之,子夏此語非僅責小人,實為君子提供一面自鑒之鏡。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闡發甚當:"能見己過,是大智慧;肯改己過,是真豪傑。"修身之道,正在這"不文"二字上見得精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