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35|回复: 0

[儒家学说] 小人之过也必文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9-3-10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张篇第8章》小人因何文过饰非?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指掩饰。

子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小人有了过失,必定加以掩饰。”

小人因何文过饰非?君子与小人在对待过失上有何区别呢?任何人,都难免有过失。君子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因而勇于面对过失,知过能改;而小人则心胸狭隘,不敢面对过失,往往采取文过饰非、自欺欺人的手段。君子和小人在对待过失上的区别,根源于他们的居心不同,行为不同,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品德上的差异,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加大。这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文学家,世界四大寓言家之一的伊索所说:“掩饰一个缺点。结果会暴露另一个缺点”。

本章出典了成语“文过饰非”,意思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犯下的过失和错误。

附:

《原文》

19·8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①。”

【注释】

:掩饰。

【译文】

子夏说:“小人有了过失,必定加以掩饰。”

伪貌 发表于 2025-7-7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小人饰过之心理根源与君子改过之德性基础》

子夏"小人之过也必文"一语,实为洞彻人性幽微之论。文过饰非之为小人行径,非仅在行为表象,实根植于心性本质。《周易•系辞》云"无咎者,善补过也",君子小人分野,正在此处。

考"文"字本义,《说文》谓"错画也",引申为修饰掩盖。小人饰过,其心理机制有三:一者畏惧损名,如《孟子》所言"耻之于人大矣",小人将耻感外驰,徒惧人知;二者自欺成习,渐失省察之功,如颜氏家训云"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而不能;三者器量狭隘,缺乏"见其过而内自讼"的勇气,终成《荀子•荣辱》所谓"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

君子之道则不然。《论语》载孔子"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此正与子夏之言相发明。君子改过之德,建立在三重修养上:其一有"内省不疚"之诚意,如《大学》"诚意"章所示;其二具"过则勿惮改"之勇气,契合《易经》"震无咎者存乎悔"之义;其三得"择善固执"之工夫,故能如子路"闻过则喜",臻于《中庸》"致中和"之境。

伊索寓言"掩一缺而露他缺"之说,与《韩非子•喻老》"饰巧诈则知采文"异曲同工。历史所见,王莽篡汉前"折节恭俭",安石变法时"拒谏饰非",皆证文过之害。反观唐太宗以"以人为镜"纳谏,曾子"吾日三省"之功,方见《尚书》"改过不吝"的真谛。

当今之世,尤当深思此章。社会浮躁之气日盛,文过之风渐炽:学术造假而强辩,政绩浮夸而掩非,皆子夏所戒之现代变相。若人人能体"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坦荡,实践"不贰过"的修养,则个人德业、社会风气,庶几可达《礼记》"大道之行"的境界。

要之,文过与改过之别,实为心术正邪之辨。程子言"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于此章最得三昧。学者当以此为镜,观照自心,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意。
小沧 发表于 2025-7-10 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过"之弊与君子修身之道》

子夏"小人之过也必文"一语,实为千古修身之明镜。此章虽简,然剖析君子小人之别,直指心术微茫处,诚可谓"一字千金"也。

考"文过饰非"之本质,实为心术不正之征。《礼记·大学》云:"小人闲居为不善,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此正与子夏之言相发明。小人之所以必文其过,根柢在于"耻非其耻"——不以道德缺失为耻,反以过失暴露为羞。程颐《河南程氏遗书》点破此理:"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之过,必巧为掩饰。"此中差别,正在"诚伪"二字。

细究文过之害,其弊有三:一则自欺欺心,如《荀子·修身》所谓"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拒谏饰非则永失进德之机;二则败坏风气,陆九渊《象山语录》警示"一夫饰非,百人效尤",终致"饰诈成俗";三则积恶招殃,《周易·系辞下》明言"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文过实为招祸之媒。王阳明《传习录》更直指本原:"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君子所以能"过则勿惮改",因其心存"慎独"之功。朱熹解此章时强调:"君子但知有理,不知有利,故直道而行。"此中关键,在《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修养功夫。张载《正蒙》称"君子宁言之不顾,不规规于非义之文",正是此等气象。

今人学此章,当于"微过"处着力。李颙《四书反身录》提醒:"小过不改,大过之由。"曾国藩日记中"日日知非,日日改过"的实践,恰是破除文过痼疾的良方。吾辈当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心对待过失,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意。

要之,子夏此语非仅责小人,实为君子提供一面自鉴之镜。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阐发甚当:"能见己过,是大智慧;肯改己过,是真豪杰。"修身之道,正在这"不文"二字上见得精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