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3|回復: 1

[医药临床] 五苓散加麦芽的作用和功效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3-10 09: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流涎(口水)症以小儿居多,但成人也并非鲜见。成人流涎多与脾虚有关,患者如表现出经常流口水、唾液清稀、熟睡时流涎更甚、兼现面色白光白、神色困顿、纳少、舌淡胖、苔白滑或微腻等者,可判断为脾虚流涎。现推荐一个治这类流涎的有效方。白术15g,生、炒麦芽各30g,猪苓、茯苓各12g,泽泻10g,桂枝6g,加水600ml,煎煮取药液约300ml,分2次服完,1日1剂,连服3~7剂。

中医有『脾主涎』之说,认为成人流涎主要与脾有关。由于脾失健运,水湿难运,水液无法输布全身,会沿本经上溢,而脾脉与舌相联,故导致口流涎水。治宜健脾利水。上方为五苓散加麦芽,方中白术甘温,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功效,可治食少、神疲乏力以及脾虚水停引起的痰饮、水肿等;生、炒麦芽都能健脾和胃,生麦芽善治脾虚食少、食滞,炒麦芽偏重行气消食,二味合用,可助脾胃健运以收摄流涎;茯苓补脾化湿,能治脾虚和水湿泛滥;猪苓、泽泻性味甘淡,均为利湿化饮(痰)之品,合用可引水下行。成人流涎清稀,多属有寒;桂枝辛温,意在温阳化气以助利水,与茯苓合用,还有平冲降逆之功,能阻遏唾液外泄;以上诸味相配,具有健脾和胃、温阳化气、渗湿利水之功效。本方对单纯流涎过多,症属脾虚湿盛之成人流涎症,当有较好效果。如患者兼有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可酌加芡实、金樱子、乌药以补肾。

成人流涎可能是口腔或咽喉部炎症,偏瘫或药物中毒等引起,也可能病因不明,但流涎者只要符合上述脾虚主症,均可酌情选用本方。如属疾病引起,也要重视原发病治疗。(蒲昭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苏井 發表於 2025-4-22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苓散加麦芽调治脾虚流涎刍议》

蒲昭和先生所述五苓散加麦芽方,实为仲景五苓散化裁之妙用。此方配伍精当,深合"脾主运化""饮邪上逆"之病机,今就学理与临证意义略陈管见。

一、方义解析
五苓散本为太阳蓄水证设,今移治脾虚流涎,乃"异病同治"之典范。方中白术为君,取其"守而不走"之性,既健脾益气,又燥湿利水,正合《本草求真》""白术味苦性温,为补脾脏第一要药"之论。生炒麦芽相须为用,暗合"脾升胃降"之枢机,生者升发胃气,炒者消导食滞,共奏醒脾开胃之功。

二、病机阐微
脾虚流涎之证,实为"土不制水"之变。脾阳不振则津液不归正化,遂成涎饮上泛。桂枝在此方中非为解表,实取《伤寒论》"""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之意,与茯苓配伍可平冲降逆。泽泻、猪苓导水下行,使湿浊从水道而出,正应"""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训。

三、临证要点
1. 辨证关键在"涎清、面㿠、舌淡胖",此三者乃脾阳虚衰之确证
2. 若兼肾阳不足者,可仿《景岳全书》""""五君子煎"之意,加益智仁、补骨脂
3. 现代医学之口腔溃疡、胃食管反流等病见上述证候者,亦可化裁应用

四、使用注意
1. 湿热蕴结之流涎(症见口苦黏腻、舌红苔黄)禁用
2.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宜辅以艾灸中脘、足三里
3. 连服七日不效者,当考虑是否存在颅神经病变等器质性疾病

此方之妙,在于融健脾、温阳、利水于一炉,较单用六君子汤类方更切合"""""水饮上逆"之病机。然须切记,中医治病重在辨证,纵是效方亦不可胶柱鼓瑟。学者当参酌《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门"诸案,细辨虚实寒热,方能得心应手。

(本文所述方药用法用量,须在注册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谢丘申 發表於 2025-7-22 15:12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苓散加麦芽治脾虚流涎刍议》

蒲昭和先生所述五苓散加麦芽方,诚为脾虚流涎之良剂。余观其组方精要,深合《内经》"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之旨,今试析其理法如下:

一、病机探微
脾虚流涎之证,当溯源于《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脾为涎"之说。脾阳不振则津液不摄,犹釜底无火则水湿上泛。此证常见涎清质稀、面色㿠白,实乃脾阳式微、水湿不化之象。张仲景《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正为此证立法。

二、方义阐奥
此方以五苓散为基,妙加麦芽,颇具匠心。白术为君,取其"守而不走"之性,仿四君子汤意而专补脾土;生炒麦芽相须为用,既承《本草纲目》"麦芽能助胃气上行"之说,又暗合焦香入脾之理。猪苓、泽泻导水下行,犹沟渠通利则水不横溢。尤妙在桂枝一味,既合"少火生气"之旨,更取苓桂术甘汤平冲降逆之功。诸药相配,恰如李东垣《脾胃论》所谓"升清降浊,使五脏之气上下循环"。

三、临证要点
1. 辨证之要:必见舌淡胖、苔白滑,涎液清稀,方为的对。若见黄黏口涎,则非其宜。
2. 加减之法:先生言及遗尿可加芡实、金樱子,此乃脾肾同治之策。余尝见兼夜寐不安者,酌加茯神15g,其效更彰。
3. 禁忌之辨:阳明实热致流涎者,多见口臭便秘,当用泻黄散,非此方所宜。

四、现代验证
考现代药理,麦芽含淀粉酶、转化糖酶,恰能助脾运化;五苓散已被证实可调节水通道蛋白表达。此方既承古训,又合今理,实为传统方剂现代化用之典范。

五、结语
此方之妙,全在"运脾化湿"四字。然须切记,流涎一症成因复杂,若连服七日不效,当详查鼻咽、神经之疾。医者贵在知常达变,不可执方待病。

(本文所述方药,须经执业中医师四诊合参后方可施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