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3|回復: 1

[儒家学说]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9-3-1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张篇第5章〗怎样理解『日知其所亡』与『月无忘其所能』的关系?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音wú),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日知其所亡』的『亡』字,与有无的『无』字同音同义,『所亡』,指自己尚未学得的道理及知识。

子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天能知道一些原来不知道的道理及知识,每月能不忘掉已经掌握的道理及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怎样理解『日知其所亡』与『月无忘其所能』的关系呢?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日知其所亡』是指每天都去探求一些自己前所未闻的新知识;『月无忘其所能』是指每月都不间断地温习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以免旧有的知识被遗忘。『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子夏所说,与孔子关于『温故而知新』的思想一脉传承,强调做学问必须勤奋自勉,永不停歇地去追求,去探索,去积累,方可称得起『好学』二字。

附:

【原文】

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所亡:指自己尚未学得的道理及知识。亡(音wú无),通『无』。

【译文】

子夏说:『每天能知道一些原来不知道的道理及知识,每月能不忘掉已经掌握的道理及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九天云中龙 發表於 2025-6-5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日知所亡"与"月无忘能"的为学次第》

子夏此章以"日""月"为喻,实乃揭示为学之两大要义:进德与守成。郑玄注《论语》谓"日新者进德之基,不忘者守成之要",可谓得其三昧。今试析二者关系如次:

一、知行相须的认知结构
"日知所亡"属"格物致知"工夫,朱子《集注》云:"每日格一物,则知一理。"此即《大学》"日新"之道。而"月无忘能"乃"诚意正心"工夫,王阳明《传习录》谓:"温故非徒记忆,实为心体印证。"二者如车之两轮,缺一则倾覆。清儒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特别指出:"日知而不月习,犹种树不溉;月习而不日知,如竭泽求鱼。"

二、阴阳互济的工夫节奏
"日"属阳,主进取;"月"属阴,主涵养。《周易·系辞》"日往则月来"的变通之理,在此化为"知新-温故"的为学节律。明代吕坤《呻吟语》阐发:"学者如调鼎,猛火攻(日知)与文火养(月习)缺一不可。"此中暗合《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的辩证关系。

三、本末贯通的为学境界
"所亡"与"所能"实为一体两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云:"新得者莫非固有,温故者正为新知。"犹如树木,新枝(日知)赖老干(月习)滋养,老干因新枝而显生机。曾国藩《家书》"读书不二"法门,即此理的具体实践。

要之,子夏此语非仅论学习方法,实乃揭示"下学上达"的完整路径。今人治学多偏重"日知"而忽"月习",恰如荀子所诫"跬步不休而跛鳖千里",当引以为戒。若能参透此中"知止而后有定"的深意,则于孔门"学而时习"之旨,思过半矣。
疯度翩翩 發表於 2025-7-20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日知所亡"与"月无忘能"的为学次第》

子夏此章以"日""月"为喻,实乃揭示为学之两大要义:进德与守成。郑玄注《论语》谓:"日有所新,月有所守,学问之道备矣。"此解最得圣门心法。

"日知其所亡"者,乃《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之谓。朱子《集注》云:"亡,无也。谓己所未知者。"每日求知若渴,如颜子"欲罢不能"之境。考《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与此日进之功相发明。然今人解此多执著知识积累,失却孟子"求其放心"之本。张栻《论语解》特申明:"所亡非外求,乃本性之明有所未复。"此解尤契孔门"为己之学"。

"月无忘其所能"者,合于《尚书·说命》"学于古训乃有获"之教。船山《读四书大全说》阐发:"能者非徒记诵,乃身心之所体得。"每月温故,非机械复习,实乃《中庸》"温故而知新"的证悟过程。伊川《经说》举"如种树者,既培其根,又溉其枝"为喻,最得其中三昧。

二者关系,当以"体用一源"观之。日新为用,月守为体;求知为广,持守为深。王阳明《传习录》云:"存心即是致知,蓄德即是穷理。"每日新知必归本心,每月持守方见真得。程子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正可作此章注脚。

今之学者,或逐新知如猢狲拾粟,或守旧说似胶柱鼓瑟,皆未得子夏真意。观钱穆《论语新解》点出:"中国学问重会通,非如西方之重创获。"可知"日知""月无"实乃知行相资、本末贯通的为学真谛。能如此,方可谓得孔门"学而时习之"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