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09|回覆: 1

[儒家學說]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2-28 1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張篇第6章】子夏怎樣論述求仁的方法?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篤志』,指堅定志向。『切問』,指懇切地發問。『近思』,指從切近處思考。

子夏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廣博地學習而又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而又從切近處去思考,仁道就在其中了。』

怎樣理解『仁在其中』呢?本章的要點,是子夏發揚孔子學說,告訴我們涵養仁德的方法,就在『博學』、『篤志』、『切問』、『近思』這四項上。【雍也】篇第26章『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講的是博學;【子罕】篇第25章『匹夫不可奪志』、【微子】篇第8章『不降其身,不辱其志』,講的是篤志;【八佾】篇第15章『子入太廟,每事問』、【公冶長】篇第15章『不恥下問』、【季氏】篇第10章『疑思問』,講的是切問;【雍也】篇第29章『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講的是近思。培養仁德,要先從博學入手,這是基礎。但博學未必有用,還要篤志,就是要有一個中心思想,這是方向和目標。切問和近思,都是博學應有的功夫,內心有疑問,就要誠懇地請教別人,再加上從實際出發的深入思考,這樣才會有收穫,才能領悟到如何做人、如何踐行仁道的道理,故而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附: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①,切問②而近思③,仁在其中矣。』

【注釋】

篤志:堅定志向。②切問:懇切地發問。③近思:從切近處思考。

【譯文】

子夏說:『廣博地學習而又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問而又從切近處去思考,仁道就在其中了。』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4-14 19: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子夏求仁四法要義】

子夏此章所言"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實為孔門心法之精要。其以四事統攝求仁之方,非特立獨造,實承夫子"下學而上達"之教。今試析其義理:

一、博學為基
【中庸】言"致廣大而盡精微",正與"博學"相發明。朱子注此章謂:"學不博則不能盡事物之理",蓋仁德非懸空可得,必先格物致知。然博學非徒記誦,當如荀子所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以明善為歸趣。

二、篤志立本
"志者,心之所之也"(【朱子語類】)。孔子十五志學,三十而立,可見志為成德樞機。子夏特重"篤"字,即【孟子】"尚志"之意。陸九淵云:"學者須是立志,志立則根本立",此志即仁以為己任之志。

三、問思相濟
切問近思,乃知行工夫。程頤解"切問"為"切己之問",非泛問也;"近思"則如【近思錄】所示,從日用倫常處體認。王陽明謂:"在事上磨鍊",正與此通。蓋仁體雖大,其用卻在灑掃應對之間。

四、仁在其中
非謂四者之外別有仁,亦非謂四者即是仁。張栻【論語解】云:"四者皆求仁之方,力行既久,則仁體自見。"此即"下學上達"之妙,學者當於用力處見本體,非可躐等而求。

要之,子夏此章實開後世"道問學"一脈。四者如車之四輪,缺一不可:博學致知以廣其量,篤志持敬以立其本,切問審辨以明其惑,近思踐行以充其實。學者循此用功,自可漸臻仁境。然須知此是工夫語,非效驗語,若執"在其中"三字便謂已得仁,則又失子夏立言之本旨矣。
亀井絵裏 發表於 2025-4-23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子夏求仁四事綱目疏】

子夏"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八字真言,實為孔門求仁之樞要。今試為諸君剖判其義理綱維:

一、博學為基
【中庸】言"致廣大而盡精微",朱子謂"須是窮得理多,然後有貫通處"。子夏首標博學,正合孔子"多聞擇善"之教。然博非雜沓,當如荀子所言"不以己所臧害所將受",虛懷若谷,方能納百川而成海。昔鄭玄注經"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即此境界。

二、篤志立本
志者,心之所之也。陽明先生云:"持志如心痛。"子夏特重篤志,蓋因學若無主,便成"游騎無歸"。觀孔子十五志學、七十從心,始終一貫,方成聖功。程頤解此:"學不博者不能守約,志不篤者不能力行。"二者如車之雙輪,缺一不可。

三、切問近思
切問者,非徒口耳之問,乃"如攻堅木,先其易者"的切實工夫。近思則暗合【大學】"格物"要義,朱熹所謂"即夫日用之常,以求其不可見之理"。張載嘗言:"於不賢者求其賢,此近思之方。"正是子夏本意。

四、仁在其中
此"在"字最宜玩味。非謂仁在四事之外,實乃四事即是仁體流行。猶如【繫辭】"顯諸仁,藏諸用",仁道即在博學的求知中,在篤志的持守中,在切問的懇摯中,在近思的體貼中。陸九淵云:"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正可發明此章精微。

今人求學,或溺於記誦而失其本心,或空談性命而蔑棄典文。子夏此訓,實為對治時弊之良方。若能以博學充其量,以篤志立其體,以切問近思致其精,則仁德之成,如木之必達,水之必流,自不容已。學者當於此章三復致思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