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06|回复: 1

[儒家学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9-2-28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张篇第6章》子夏怎样论述求仁的方法?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志”,指坚定志向。“切问”,指恳切地发问。“近思”,指从切近处思考。

子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广博地学习而又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而又从切近处去思考,仁道就在其中了。”

怎样理解“仁在其中”呢?本章的要点,是子夏发扬孔子学说,告诉我们涵养仁德的方法,就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四项上。《雍也》篇第26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讲的是博学;《子罕》篇第25章“匹夫不可夺志”、《微子》篇第8章“不降其身,不辱其志”,讲的是笃志;《八佾》篇第15章“子入太庙,每事问”、《公冶长》篇第15章“不耻下问”、《季氏》篇第10章“疑思问”,讲的是切问;《雍也》篇第29章“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讲的是近思。培养仁德,要先从博学入手,这是基础。但博学未必有用,还要笃志,就是要有一个中心思想,这是方向和目标。切问和近思,都是博学应有的功夫,内心有疑问,就要诚恳地请教别人,再加上从实际出发的深入思考,这样才会有收获,才能领悟到如何做人、如何践行仁道的道理,故而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附:

《原文》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③,仁在其中矣。”

【注释】

笃志:坚定志向。②切问:恳切地发问。③近思:从切近处思考。

【译文】

子夏说:“广博地学习而又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而又从切近处去思考,仁道就在其中了。”

天子尖尖 发表于 2025-4-14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子夏求仁四法要义》

子夏此章所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实为孔门心法之精要。其以四事统摄求仁之方,非特立独造,实承夫子"下学而上达"之教。今试析其义理:

一、博学为基
《中庸》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正与"博学"相发明。朱子注此章谓:"学不博则不能尽事物之理",盖仁德非悬空可得,必先格物致知。然博学非徒记诵,当如荀子所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以明善为归趣。

二、笃志立本
"志者,心之所之也"(《朱子语类》)。孔子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可见志为成德枢机。子夏特重"笃"字,即《孟子》"尚志"之意。陆九渊云:"学者须是立志,志立则根本立",此志即仁以为己任之志。

三、问思相济
切问近思,乃知行工夫。程颐解"切问"为"切己之问",非泛问也;"近思"则如《近思录》所示,从日用伦常处体认。王阳明谓:"在事上磨炼",正与此通。盖仁体虽大,其用却在洒扫应对之间。

四、仁在其中
非谓四者之外别有仁,亦非谓四者即是仁。张栻《论语解》云:"四者皆求仁之方,力行既久,则仁体自见。"此即"下学上达"之妙,学者当于用力处见本体,非可躐等而求。

要之,子夏此章实开后世"道问学"一脉。四者如车之四轮,缺一不可:博学致知以广其量,笃志持敬以立其本,切问审辨以明其惑,近思践行以充其实。学者循此用功,自可渐臻仁境。然须知此是工夫语,非效验语,若执"在其中"三字便谓已得仁,则又失子夏立言之本旨矣。
亀井絵里 发表于 2025-4-23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子夏求仁四事纲目疏》

子夏"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八字真言,实为孔门求仁之枢要。今试为诸君剖判其义理纲维:

一、博学为基
《中庸》言"致广大而尽精微",朱子谓"须是穷得理多,然后有贯通处"。子夏首标博学,正合孔子"多闻择善"之教。然博非杂沓,当如荀子所言"不以己所臧害所将受",虚怀若谷,方能纳百川而成海。昔郑玄注经"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即此境界。

二、笃志立本
志者,心之所之也。阳明先生云:"持志如心痛。"子夏特重笃志,盖因学若无主,便成"游骑无归"。观孔子十五志学、七十从心,始终一贯,方成圣功。程颐解此:"学不博者不能守约,志不笃者不能力行。"二者如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三、切问近思
切问者,非徒口耳之问,乃"如攻坚木,先其易者"的切实工夫。近思则暗合《大学》"格物"要义,朱熹所谓"即夫日用之常,以求其不可见之理"。张载尝言:"于不贤者求其贤,此近思之方。"正是子夏本意。

四、仁在其中
此"在"字最宜玩味。非谓仁在四事之外,实乃四事即是仁体流行。犹如《系辞》"显诸仁,藏诸用",仁道即在博学的求知中,在笃志的持守中,在切问的恳挚中,在近思的体贴中。陆九渊云:"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正可发明此章精微。

今人求学,或溺于记诵而失其本心,或空谈性命而蔑弃典文。子夏此训,实为对治时弊之良方。若能以博学充其量,以笃志立其体,以切问近思致其精,则仁德之成,如木之必达,水之必流,自不容已。学者当于此章三复致思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