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08|回覆: 0

[醫藥臨床] 麻黃臨床不良反應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2-26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筆者臨床運用麻杏石甘湯治療實喘病,引起不良反應,與麻黃用量有關,採用更改麻黃用量,使不良反應消失。

李某,女,42歲。2019年2月11日就診。訴喘咳,氣短,發熱5天,5天前受涼後出現咳喘、氣短、惡寒、發熱(37.9℃)、鼻流稠濁黃涕、頭痛、無汗、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等。原有慢支病史3年余。

診斷:喘證(實喘,表寒肺熱)。

治法:宣肺泄熱,化痰平喘。

方藥:麻杏石甘湯加味:麻黃10g,杏仁9g,石膏18g,甘草6g,桔梗6g,瓜蔞6g,浙貝母3g,射干6g,3劑,每日1劑,水煎服400mL,分早晚2次餐後溫服。

二診:服藥1劑後咳喘好轉,體溫正常(37℃),出現失眠、精神亢奮、徹夜不得眠、煩躁、頭痛、心悸、胸悶、乏力等,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筆者隨即想到可能是麻黃主要成分含有多種生物鹼引起的不良反應。囑患者立即停服。將原方中麻黃用量更改為2g,連服5劑,喘咳及其他症狀消失。

凡是用藥後產生與用藥目的不相符,給病人帶來不適和痛苦,通稱為不良反應。該患者平素體虛,衛外不固,感寒後入裏化熱,出現喘咳等症狀,辨病為喘證,辨證屬於實喘,為表寒肺熱證,代表方擇用麻杏石甘湯,解表清裏,化痰平喘,方證對應。麻黃藥用來源於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其間記載:『麻黃,一名龍沙,味甘,溫,無毒。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藥理實驗表明『麻黃鹼有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臨床驗證麻黃治療實喘病,喘促短氣,呼吸困難,氣粗聲高,慢性咳嗽,效果確實不錯。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麻黃中用法用量記載內服時:煎湯,2~10g』。由於麻黃主要成分為生物鹼和揮髮油,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不僅能興奮大腦皮層,而且能作用於皮層下中樞,引起精神興奮。雖然麻黃在【神農本草經】裏記載『無毒』,但是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中規定,食品補充劑中麻黃鹼在6小時內攝入量不得超過8mg,1天總量不得超過24mg,使用該藥品不得超7天。麻黃鹼現屬於精神藥品,按照【精神藥品】管理辦法管理,但是麻黃不在此列。根據以往臨床經驗,為避免麻黃不良反應的發生,以既安全又有效的原則,筆者建議使用麻黃時宜從小劑量開始,據症用量遞增,不至於患者發生嚴重的中樞興奮症狀,影響生活和工作。(牛鳳景 栗超暉 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6-25 1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麻黃臨床不良反應之辨證論治芻議】

麻黃一藥,自【神農本草經】載錄以來,歷代醫家對其藥性功效論述頗詳。今觀此案,實為典型之"藥證相應而量效失衡"案例,其中深蘊中醫"辨證施量"之精要,值得深入探討。

案中患者外感風寒,入裏化熱,形成表寒肺熱之實喘證,選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本屬正治。然首診投以麻黃10克,雖見喘咳好轉,卻現失眠煩躁等陽亢之象,此非方證不符,實乃劑量失宜所致。考【傷寒論】原方麻黃用量四兩(約今60克),然漢代煎煮法為"去滓重煎",現代直接煎服法已大異。2010版【中國藥典】限定麻黃用量2-10克,實含深意。

麻黃所含麻黃鹼具雙重作用:既能宣肺平喘,又可興奮中樞。本案患者素體虛弱,雖見實喘,然不耐麻黃升發之性。筆者將麻黃減至2克後諸症悉除,正合【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訓。此案啟示有三:

其一,劑量當因人而施。同是實喘證,青壯年可耐受較大劑量,而體弱、高齡、心悸者宜小量漸進。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強調:"用藥如用兵,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誠為至理。

其二,現代人體質已變。今人少勞多慮,陰常不足而陽易浮動,較古人更易出現麻黃興奮反應。清代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中指出:"用藥之機,必審其人之虛實,時之寒暄",此論於今尤具指導意義。

其三,配伍可制其偏性。本案加石膏、甘草等本可制約麻黃溫性,然劑量失衡仍難調和。若首診即佐以白芍、五味子等酸斂之品,或可防其升散太過。

建議臨床運用麻黃時當遵循以下原則:
1. 初診宜從藥典最小量(2克)起始
2. 體弱患者配伍生龍骨、生牡蠣等潛鎮藥
3. 服藥後密切觀察汗出、心率、神志變化
4. 採用先煎去沫之法減其燥烈之性

昔賢謂"中醫不傳之秘在量",麻黃之用尤當謹記。現代藥理研究雖闡明其成分作用,然中藥之妙,終在四氣五味之調和、君臣佐使之配伍。吾輩臨證,當遵古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宗,方得用藥真諦。
忍隱待時 發表於 2025-7-16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麻黃用量芻議:從麻杏石甘湯不良反應談經方運用之度】

麻黃一藥,自古為發汗解表要藥,然其性峻烈,用之不慎則易生變證。觀此案可知,經方運用貴在權衡,尤當審度藥量與體質之關係。今就麻黃臨床運用之關鍵,分述如下:

一、麻黃不良反應之病機探微
本案患者初服麻黃10g即現"煩躁不寐、心悸胸悶"之象,此乃【傷寒論】所謂"發汗後,虛煩不得眠"之變證。麻黃鹼興奮中樞神經之性,與【本草備要】"過服則泄真氣"之誡暗合。患者素體虛弱,雖現表寒肺熱之實證,然10g麻黃已逾其耐受之度。仲景原方中麻黃與石膏比例本為1:2(如麻黃四兩配石膏半斤),本案初診比例倒置為1:1.8,宣發之力過而清降不足,致陽氣浮越於上。

二、經方劑量調控之要義
【傷寒論】麻杏石甘湯原方劑量體系頗具深意:麻黃四兩(約今60g)乃針對壯實之體、暴感寒邪而設。然今人體質多異於古,且慢性久病者正氣已傷。考【中國藥典】定麻黃日用2-10g,實為安全範圍。本案二診減至2g(約為原方1/30量)而效顯,印證李時珍"用中之妙,存乎其人"之論。現代藥理表明,2g麻黃煎劑約含麻黃鹼6-8mg,恰在FDA安全閾值內。

三、臨床運用之建議
1. 體質辨證為先:對素體陰虛、心悸失眠者,縱見喘滿實證,亦當慎用。可仿張錫純法,以薄荷、牛蒡子代麻黃輕宣肺氣。
2. 劑量遞增為法:建議初用3g為度,每劑遞增1-2g,至微汗出即止。如本案表寒重者,可佐桂枝2-3g助其宣散。
3. 配伍制衡為要:石膏用量宜保持麻黃1.5-2倍,或加白芍10g斂陰和營,防其辛散太過。葉天士所謂"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正合此義。

結語:麻黃之用,猶如持衡,當遵【內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訓。今人用經方,不可拘泥古方原量,須參合時人體質、藥材質量及環境變遷。案中劑量調整之法,實為"因人制宜"思想之體現,亦合【本草正義】"用藥如用兵,量敵而後進"之旨。學者當於臨床中細察藥證相應之度,方得古人制方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