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11|回復: 0

[医药临床] 麻黄临床不良反应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2-26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笔者临床运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实喘病,引起不良反应,与麻黄用量有关,采用更改麻黄用量,使不良反应消失。

李某,女,42岁。2019年2月11日就诊。诉喘咳,气短,发热5天,5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喘、气短、恶寒、发热(37.9℃)、鼻流稠浊黄涕、头痛、无汗、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原有慢支病史3年余。

诊断:喘证(实喘,表寒肺热)。

治法:宣肺泄热,化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10g,杏仁9g,石膏18g,甘草6g,桔梗6g,瓜蒌6g,浙贝母3g,射干6g,3剂,每日1剂,水煎服400mL,分早晚2次餐后温服。

二诊:服药1剂后咳喘好转,体温正常(37℃),出现失眠、精神亢奋、彻夜不得眠、烦躁、头痛、心悸、胸闷、乏力等,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笔者随即想到可能是麻黄主要成分含有多种生物碱引起的不良反应。嘱患者立即停服。将原方中麻黄用量更改为2g,连服5剂,喘咳及其他症状消失。

凡是用药后产生与用药目的不相符,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通称为不良反应。该患者平素体虚,卫外不固,感寒后入里化热,出现喘咳等症状,辨病为喘证,辨证属于实喘,为表寒肺热证,代表方择用麻杏石甘汤,解表清里,化痰平喘,方证对应。麻黄药用来源于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其间记载:『麻黄,一名龙沙,味甘,温,无毒。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药理实验表明『麻黄碱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临床验证麻黄治疗实喘病,喘促短气,呼吸困难,气粗声高,慢性咳嗽,效果确实不错。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麻黄中用法用量记载内服时:煎汤,2~10g』。由于麻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和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不仅能兴奋大脑皮层,而且能作用于皮层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虽然麻黄在〖神农本草经〗里记载『无毒』,但是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中规定,食品补充剂中麻黄碱在6小时内摄入量不得超过8mg,1天总量不得超过24mg,使用该药品不得超7天。麻黄碱现属于精神药品,按照〖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管理,但是麻黄不在此列。根据以往临床经验,为避免麻黄不良反应的发生,以既安全又有效的原则,笔者建议使用麻黄时宜从小剂量开始,据症用量递增,不至于患者发生严重的中枢兴奋症状,影响生活和工作。(牛凤景 栗超晖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天人啪 發表於 2025-6-25 17:46 | 顯示全部樓層
《麻黄临床不良反应之辨证论治刍议》

麻黄一药,自《神农本草经》载录以来,历代医家对其药性功效论述颇详。今观此案,实为典型之"药证相应而量效失衡"案例,其中深蕴中医"辨证施量"之精要,值得深入探讨。

案中患者外感风寒,入里化热,形成表寒肺热之实喘证,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本属正治。然首诊投以麻黄10克,虽见喘咳好转,却现失眠烦躁等阳亢之象,此非方证不符,实乃剂量失宜所致。考《伤寒论》原方麻黄用量四两(约今60克),然汉代煎煮法为"去滓重煎",现代直接煎服法已大异。2010版《中国药典》限定麻黄用量2-10克,实含深意。

麻黄所含麻黄碱具双重作用:既能宣肺平喘,又可兴奋中枢。本案患者素体虚弱,虽见实喘,然不耐麻黄升发之性。笔者将麻黄减至2克后诸症悉除,正合《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训。此案启示有三:

其一,剂量当因人而施。同是实喘证,青壮年可耐受较大剂量,而体弱、高龄、心悸者宜小量渐进。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强调:"用药如用兵,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诚为至理。

其二,现代人体质已变。今人少劳多虑,阴常不足而阳易浮动,较古人更易出现麻黄兴奋反应。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用药之机,必审其人之虚实,时之寒暄",此论于今尤具指导意义。

其三,配伍可制其偏性。本案加石膏、甘草等本可制约麻黄温性,然剂量失衡仍难调和。若首诊即佐以白芍、五味子等酸敛之品,或可防其升散太过。

建议临床运用麻黄时当遵循以下原则:
1. 初诊宜从药典最小量(2克)起始
2. 体弱患者配伍生龙骨、生牡蛎等潜镇药
3. 服药后密切观察汗出、心率、神志变化
4. 采用先煎去沫之法减其燥烈之性

昔贤谓"中医不传之秘在量",麻黄之用尤当谨记。现代药理研究虽阐明其成分作用,然中药之妙,终在四气五味之调和、君臣佐使之配伍。吾辈临证,当遵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方得用药真谛。
忍隐待时 發表於 2025-7-16 1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麻黄用量刍议:从麻杏石甘汤不良反应谈经方运用之度》

麻黄一药,自古为发汗解表要药,然其性峻烈,用之不慎则易生变证。观此案可知,经方运用贵在权衡,尤当审度药量与体质之关系。今就麻黄临床运用之关键,分述如下:

一、麻黄不良反应之病机探微
本案患者初服麻黄10g即现"烦躁不寐、心悸胸闷"之象,此乃《伤寒论》所谓"发汗后,虚烦不得眠"之变证。麻黄碱兴奋中枢神经之性,与《本草备要》"过服则泄真气"之诫暗合。患者素体虚弱,虽现表寒肺热之实证,然10g麻黄已逾其耐受之度。仲景原方中麻黄与石膏比例本为1:2(如麻黄四两配石膏半斤),本案初诊比例倒置为1:1.8,宣发之力过而清降不足,致阳气浮越于上。

二、经方剂量调控之要义
《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原方剂量体系颇具深意:麻黄四两(约今60g)乃针对壮实之体、暴感寒邪而设。然今人体质多异于古,且慢性久病者正气已伤。考《中国药典》定麻黄日用2-10g,实为安全范围。本案二诊减至2g(约为原方1/30量)而效显,印证李时珍"用中之妙,存乎其人"之论。现代药理表明,2g麻黄煎剂约含麻黄碱6-8mg,恰在FDA安全阈值内。

三、临床运用之建议
1. 体质辨证为先:对素体阴虚、心悸失眠者,纵见喘满实证,亦当慎用。可仿张锡纯法,以薄荷、牛蒡子代麻黄轻宣肺气。
2. 剂量递增为法:建议初用3g为度,每剂递增1-2g,至微汗出即止。如本案表寒重者,可佐桂枝2-3g助其宣散。
3. 配伍制衡为要:石膏用量宜保持麻黄1.5-2倍,或加白芍10g敛阴和营,防其辛散太过。叶天士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正合此义。

结语:麻黄之用,犹如持衡,当遵《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之训。今人用经方,不可拘泥古方原量,须参合时人体质、药材质量及环境变迁。案中剂量调整之法,实为"因人制宜"思想之体现,亦合《本草正义》"用药如用兵,量敌而后进"之旨。学者当于临床中细察药证相应之度,方得古人制方之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