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 H, `" a8 T+ p" K
2 D; l$ @( [+ F" L% j' D
最早知道袁宏道(中郎),是讀了【古文觀止】中他寫的那篇【徐文長傳】,此文妙哉!徐渭之名今日如雷貫耳,中郎先生之功也。 2 L. _1 O ]- J" a& R
# Y4 b: [: c/ A8 J 在明代文人中,如大名鼎鼎的徐文長、唐伯虎、吳承恩、馮夢龍都在科舉中遭受挫折而鬱郁不得其志。但袁中郎卻少年得志,4歲能作對聯,10歲當秀才,21歲做了舉人,25歲考中進士。他27歲出任江蘇吳縣知縣,到魚米之鄉當了父母官,可謂春風得意。可惜不到兩年,先前躊躇滿志的袁中郎便連聲叫苦:『一入吳縣,如鳥之在籠,羽翼皆膠,動轉不得,以致郁極傷心,致此惡病……官不去,病必不痊。』袁先假稱祖母年邁無人奉養,又自誣身患絕症,活不下去了。他一連寫了7份辭職報告【去吳七牘】,在朝廷還未同意下,中郎先生先扔下烏紗帽揚長離去。 " G/ Q0 V/ v, W
2 T: s( o! T5 K0 u: b
袁中郎何以七辭縣令,我以為原因有二:一是袁本性情中人。他原以為當縣令便可吟弄風月,與詩酒為伴,漫步於山水之間。但現實呢,一縣之令,必要處置各種繁瑣公務,以至民生疾苦而引發的矛盾。袁中郎不是干不好,而是不想干,他喜好的是:『目極世間之色,耳極世間之聲,身極世間之鮮,口極世間之譚。』再加上官場傾軋,同僚意見相左,讓袁大為感嘆:『吳中猶阱也。』 * S2 h9 D8 f% A B1 f/ a3 |+ [
% d6 e* u0 x0 e. N" H0 Y
二是袁中郎沾染上明代才子睨視天下萬物之習,所謂『睨』者,對身旁之人事,皆斜視也,自恃才高,目中無人。他當縣令後,便口無遮攔,得罪了當地兩位文學前輩王百穀與張幼於,由於袁中郎胸無城府、隨心所欲與出言不加檢點,很快在吳縣官場與文學圈內搞得口碑很差。他的頂頭上司蘇州推官朱一龍本是其好友,也成了袁的發泄對象。因此,袁中郎自知在吳縣呆不下去,選擇了退隱與浪遊的道路。
7 Y9 s1 }0 @# f* D- Y! C0 B# E- h9 t3 m c' j9 [6 v
平心而論,中國不少文人的性格都不適宜為官,寫文章可以天馬行空,議論風發,但處事卻缺乏應有的耐心與圓滑,更無法忍受公務與雜事的繁瑣。『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曹雪芹落魄後的精闢之言。
! ]; R5 P0 ~( D' A
. p$ t6 x, B( W 其實,袁中郎恃才傲物是有資本的。他辭官後的十餘年中(其間也當過國子監助教等職),他在【答林下先生】中說:人生有五大快活,又說自己好『妻山侶石』、『放情極意』,在字裡行間蘊含驚世駭俗之言,令人拍案叫絕。他先後遊覽過杭州、紹興、北京、華山、嵩山等地,他寫的【蘭亭記】【虎丘】【荷花盪】【天池】【晚游六橋侍月記】【游飛來峰至北高峰記】皆語言清新而精緻,尤其【六陵】一篇,全文僅163字,讀來饒有趣味。袁中郎的文章寫得鮮活而極具個性,他的小品文更顯示了晚明文學的獨特風格,不愧為『公安派』首領的風範。袁中郎被今人列入『古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竊以為,中郎與歐、蘇、韓、柳齊肩稍遜風騷,但列晚明文人之首,恐非虛言。
7 Z. Q7 k5 M5 ]) E* X
$ i7 H. V& J1 x0 i 袁中郎創立的『性靈說』在當時影響頗大。『公安派』的文學主張也引起不少附和者。但袁的個人際遇卻很不幸。與他同時代的文人相比,高攀龍活了64歲(含冤自殺),湯顯祖活了66歲,趙南星活了77歲,陳繼儒活了81歲,袁中郎尊敬的前輩徐文長也在困頓中活到72歲,袁的老師李贄在獄中也活至75歲,但袁中郎卻在42歲英年早逝。他死後兩天,袁的第二個兒子出生。袁中郎死於病,但他睨視天下、目中無人的性格,恐怕也是他早逝的一個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