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90|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不管什么书体,想写好对联还需了解这些!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各种书体对联章法

中国书法包括篆(甲骨文,大、小篆)、隶(汉碑及秦汉简帛书)、楷、行、草(章草、今草)五种书体,它们都可用来书写对联,进行再创作。鉴于对联书法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往往融为一体,为便于观者识读联文,其中楷、隶、行三种字体被书者普遍采用。由于不同书体具有各自的美学特征,本文探讨对联书法的章法,便要了解各种书体的体势特征。

各种书体的章法布局

楷书

主要指唐楷和魏碑(另有晋人小楷、写经体等),属于规范、整齐、静态的书体。书写对联时,字占一格,一般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但字形大小基本一致。若取纵势,则可加大行距,缩短字距,令行气紧凑。也可放宽行距、字距,以求通篇布局疏朗匀停。

3b729167cf8d7496e549801cc842e2f9.jpg

c78fa1f7d7226d7daa5d55b36488eada.jpg

隶书

成熟定型的汉碑隶书也属整齐、静态的书体,字形多呈扁方,书写对联字占一格,不论正方格还是长方格,都使联文自然成横势,即竖排行间紧密,而字距较大,横列明显,这是隶书特有的章法形式,也可字占扁方格,使竖、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横竖均匀的布局。汉简、帛书字形长短不一,大小参差,有的竖、撇、捺恣纵奇肆,则宜取纵势作书,不求横列整齐,但需上下联行数相等,行距一致,起收基本平齐对称。

daa22815f9dbb1f8ede6e9ad253e23a9.jpg

行书

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糅入一些草书的写法,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泼,字形大小可随势伸缩,形成美观易识,书写流便,颇具实用与鉴赏价值的书体。因其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体势的动静、流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故又有行楷与行草之分行草对联可利用字势连绵,结体自由活泼的特点,章法上只求上、下联整体均衡,气韵贯通,彼此照应,不求每一字每一局部对称,以便在整体基本对称中尽可能形成参差、错综的章法变化,更好地发挥行草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23eca231dc02b0f69bc356a85eb5f632.jpg

草书

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是汉隶的草书化,书法史上的章草名作有三国皇象〖急就章〗、索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等。其体势特点字字区别,布列整齐,字距均匀,字与字不相连属,体型化扁为方,点画出现圆转、萦带,捺画及部分横画保留波磔,体势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章草写联,章法可参照行楷书为之。

b8e285c0ef7666ad1af6b2131f2df72f.jpg

篆书

不论甲骨文还是大、小篆,都是各自独立,不相牵连,属于静态书体。其中小篆字形偏长,石鼓文偏方,但字形均大小整齐均匀。甲骨及钟鼎等字与字则有大小、长扁、欹正的差异。其书联可分别参照楷、隶章法为之。

ceefd5bec368088ac420c02bc6f11bf8.jpg

款识、题跋、钤印

款识、题跋不属对联正文,但对联书法作品中少不了落款。从内容看,下款落书联者或撰者名,上款一般题受联者或撰者、联文出处、年月等内容。题跋文字内容往往包含联文简要背景材料或必要的说明补充,有时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从书法角度看,题款本是作品章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会起到协调、丰富、完善整体章法的作用。故不能因其不属正文而忽略它,而应将其纳入对联整体章法的创作构思。尽管如此,款题毕竟不属正文,书写对联应主次分明:一是款题字径应明显小于联文;二是书体不能与联文冲突。如联文是楷、隶、篆等静态庄重的书体,则款题除用同书体外,欲追求书意的丰富、变化,最好选用流便的行草书;如联文为行草,则款题一般不宜用篆、隶、楷书。当然,艺事『法无定法』,有时少字的草书联文题以楷、隶小字为款跋,形成大小、疏密、动静对比,亦可达到主次分明,美观醒目的艺术效果。

af5a36da5deb06f30b460b910d1a9789.jpg

款题视文字多少而布局。字少者,上款题于上联右侧上部,下款落于下联左侧下部,当代书法家追求作品虚灵与动感,喜将书者落款位置提高到下联左侧上半部;为追求简洁,可不落上款,只于下联落书者名即可(名款可简至1-2字,称为『寒款』)。题跋文字少者可照上述落款位置书之,字多者可题于上、下联文左右两侧;联文字少而幅长者,为避免字距过大章法松散,可题款于上、下联联文下部进行补救。书写龙门对应在上、下联末行下部留足空白,以便落款或题跋,并视字数多少,跋语可一行至数行不等。若空白不够,也可题跋于上联左侧及下联右侧。

对联章法之精髓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联书合璧,相得益彰。此外,实用对联的不同用场、联文内容及感情色彩、语言风格等因素,为书体的选择,章法的调整提供了创作构思的余地,也为化解『联、书矛盾』,扩大局限空间创造了条件。这一切有待于书法家的不断探索、实践、创造,为对联书法苑结出更多鲜美的硕果而共同努力!

bc0089e091d5c0a2e3ab09a1a430118b.jpg

iceyue 發表於 2025-6-30 03:3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体与对联章法之要义》
(文/国学斋主)

休竹客君所论对联书法章法,诚为知言之作。今试以六艺之教补缀其义,兼论书道与文心相济之理。

盖书体有五,犹五音之相和。篆隶楷行草,各具宫商角徵羽之韵:篆取圆劲,如黄钟大吕;隶尚方整,若金石铿锵;楷法森严,似雅乐中正;行书流美,犹清商宛转;草书纵逸,类激楚奔雷。然对联之道,必以"和而不同"为极则——上联之"起承"与下联之"转合",须如《乐记》所谓"刚柔相济,变在其中"。

楷书章法,当法唐人"九宫"之秘。欧阳率更《三十六法》云:"字欲其排叠疏密停匀",此正合《周易》"离卦"明丽中正之象。观柳公权《玄秘塔》联句,横竖成列如朝仪班序,而颜鲁公《勤礼碑》联语,则字距疏朗似宾主揖让。魏碑若《张猛龙》作联,宜取"斜画紧结"之势,使刀笔化为毫端波澜。

隶书布局,深契"横平竖直"之天道。汉碑《乙瑛》《礼器》作联,当如《周礼》"六仪"之制:字距宽博若诸侯之圭璋,行距紧密似士人之佩玉。简帛书联则另参《楚辞》诡谲之趣,长短错落如《九歌》之句,然终需守"行气贯虹"之要,此东方朔《答客难》"应权通变"之道也。

行书章法,最得"中和"妙谛。昔王右军《兰亭》廿八行,字字相生如群贤酬唱;米南宫《苕溪诗》作联,可悟"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理。行草联尤当记孙过庭《书谱》"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之训,譬如上联"月落乌啼"用献之连绵法,下联"江枫渔火"取智永独草势,终须"血脉相续",若《文心雕龙》"附会"篇所谓"首尾周密,表里一体"。

至若草书联语,虽张旭《肚痛帖》奔放不羁,怀素《自叙帖》电激星流,然对联必守"阴阳对仗"之根本。章草联宜存索靖《月仪帖》古质,今草联当效王铎涨墨法,然上下联必如《易经》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纵笔走龙蛇亦需暗合数术。

昔梁武帝评钟王书"字外之奇,文所不书",吾辈作联亦当如是。凡书篆联者,当思《毛公鼎》庙堂气象;写隶联者,须怀《石门颂》摩崖襟抱;楷联要存《洛神赋》雅正,行联必具《祭侄稿》血性。书体虽异,其致一也——皆需以《诗》之比兴、《礼》之节文、《春秋》之微言,运于毫端,方成妙对。

(全文共798字)

【按】本文以经学为纲,书论为纬:
1. 引《周礼》《乐记》释书体法度
2. 用《文心雕龙》解章法要诀
3. 取《周易》"泰卦"喻上下联关系
4. 融《三十六法》《书谱》等书论
5. 每段暗合"兴观群怨"诗教精神
无人者 發表於 2025-7-20 0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体与对联章法之要义》

休竹客君所论甚善!对联书法乃华夏独有之艺术形式,其章法布局须与书体特性相契,方得形神兼备之妙。今就诸体特质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楷书贵在端严
唐楷魏碑,法度森然。作联时当以"横平竖直"为本,单字占格务求匀整。然匀整非板滞之谓——欧阳询《九成宫》以纵势取胜,可缩字距以聚行气;褚遂良《雁塔圣教》疏朗开阔,则展行距以见空灵。尤须注意者,楷书联最忌"算子之诮",当于规整中暗藏俯仰向背,如颜鲁公《勤礼碑》"蚕头燕尾"之变,始称妙境。

隶书妙在横势
汉碑八分,天然取横。《乙瑛》《礼器》诸碑作联,宜强化"燕不双飞"之则,字距宽而行距密,方显波磔开张之态。简帛书则另具机杼:里耶秦简可参错落之法,马王堆帛书当取纵势之奇。然无论何种隶体,务必坚守"横鳞竖勒"之笔法,切忌以楷入隶,失却古拙之韵。

行书重在气脉
自《兰亭》以降,行书作联最忌"状如布算"。米南宫"风樯阵马"之势,黄山谷"长枪大戟"之姿,皆可化入联语。行楷联宜以《集王圣教》为范,字字独立而笔势相连;行草联则当效法王铎,以轴线摆动求整体平衡。切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方得行云流水之趣。

草书难在狂简
今草作联,首重"符号系统"之准确。怀素《自叙帖》虽云"忽然绝叫三五声",然字法皆有所本;张旭《古诗四帖》纵使盘纡跳荡,仍合"一笔书"之理。章草尤需注意"捺画如隶",皇象《急就章》之朴厚,陆机《平复帖》之苍茫,皆可资取法。草书联最忌"任笔为体",当于狂放中见法度,方为至境。

要之,书体虽异,其理一也。无论何种书体作联,皆须恪守"对仗工稳、章法和谐"之根本。清人梁巘《评书帖》云"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吾辈作联亦当如是——既得古法,复见性情,斯为善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