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 @9 p$ M# Z
0 T5 s0 n2 R# ^, `* u* c 李白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這是爲什麼呢?
, S! q$ L3 J$ ^9 Z2 {6 J# W! s( C9 {3 @) |' w3 q9 n
在唐代,一個讀書人不去參加科舉考試,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那時候要出人頭地,通常有兩條途徑:若是王公貴族的後人,可以享受『政府』特殊照顧;如若不是,又想上進,正規的渠道就是考進士。
% Z# q2 E- L1 Z" c9 L, U" A/ A
0 P& C( d+ h3 Q% {( Q1 ] 唐代的進士文化對詩人的人格影響很大。哪些人詩寫得雍容華貴,哪些人詩寫得苦大仇深,都跟考進士有關。像王維那樣一考就中的,詩肯定雍容華貴。詩寫得苦大仇深,要麼是沒考上,要麼起碼八年抗戰才考上的。杜甫的詩爲什麼苦大仇深?考了兩次都沒考上。孟郊更慘,考得心態都扭曲了。爲了考進士傾家蕩產,把家具都典當了,『借車載家具,家具少於車』,多傷心啊!孟郊46歲終於考上進士了,心花怒放地寫了一首【登科後】詩:『昔日齷齪不堪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觀盡長安花。』
: c( v/ H6 S% U3 j0 y0 I+ d& k2 i; S# O; b0 C+ Z) a
唐代考上進士之後,有兩樣最榮耀的事情:一個是慈恩塔上題名。白居易就寫過『慈恩塔上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還有一個就是遊街。放榜之後,所有的青樓都張燈結彩,夜夜笙歌,都是新科狀元來游。大把的錢往裡頭扔,我估計背後也有很多廠家贊助。當時的大族選女婿,都瞄著新科進士。因爲你在唐代考取進士,如果又能做翰林的話,你就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做宰相。 1 P9 ^# U6 u* W7 N. Z2 U! G
( i1 b9 | t2 ^& [& t7 L* N 說到李白不走科舉這條路,原來跟他的身世有關。
8 I% \ k* v' {
& n7 m+ A6 \& W& _% [7 e( X9 u0 M, \ 唐代考進士,先要通過資格審查。『政審』的時候,要註明:一、『郡縣鄉里名籍』,你是哪個地方人?二、『父祖官名』,你的父親,還有你的祖父,叫什麼名字,幹什麼的?此外還規定,如果家裡是做商業買賣的,或者關係比較近的親屬是做生意的,你就別來考進士。當然,罪犯的後人,更沒有資格。 5 j8 n9 s' u, ?5 c
; E8 ?$ j* R5 z$ L& H$ T8 l# V4 ~ 李白的身世,恰好兩條都占了。一是罪人之後,二是商人之子。想考進士,連門兒都沒有。既然你已經把我資格都剝奪了,我還奴顏婢膝地求你?天才李白絕不會這麼幹。於是,李白就說,你不讓我考,我還看不起你進士考試呢!
! B: Y7 ^7 d% _1 I( H* Z3 i. x6 d. u
$ P# C7 a! e* S3 T 摘自【知識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