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7 {2 m5 ~8 ]4 A
# c4 q0 S4 A5 X( I! r6 _+ R
李白的一生,可以說是始終與酒相伴。沒有酒,他就不會有那『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千古絕唱;沒有酒,他也就不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9 m) |) U& N& E: S
! o ]# P+ t- G0 U0 j9 j
李白一生喝了多少酒,沒有人做過專門統計。他自己在【襄陽歌】中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這雖是誇張之詞,但也看出『詩仙』的酒量,一天喝半斤八兩,恐怕不在話下。 6 P, P# G" z- I& ^# u: `
2 u7 Z ~! r4 l, y5 _* x$ L2 ]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像他這樣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到哪裡去弄買酒錢?想當初,以【飲酒】詩著稱於世的陶淵明,就是因為家貧不能買酒,才不得不『籬邊終日嘆空觴』。竇革在【酒譜】中說,陶淵明曾連續九天沒有酒喝,所以凡有人送酒給他,他都要摻上些水,以便多喝幾天。直到臨死,還在嘆息:『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9 e0 s/ b/ ~( a3 C2 b8 W; T( L% A# j& G$ X! j6 p' V2 }
李白的家境比陶淵明好不了多少。他種田不會,做工不能,經商不肯,求官又不得,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只能靠別人的施捨過日子。那麼,他靠什麼來解酒癮呢?查一下【李白傳】才發現,原來他有兩條『酒路』。
- M* n( f( p; K
# N, B. k# g$ {, d+ g6 q 一是喝別人的酒。憑着李白的詩名,到哪裡都有酒喝。他從26歲開始,下長江,經洞庭,赴吳越,至湖北,後又訪洛陽,游揚州,奔金陵,趕邯鄲,住廬山。去到哪,喝到哪,去一路,喝一路,就連那『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的詩句,也是喝了別人的酒寫出來的。二是喝公家的酒。在宮裡,李白被封為翰林學士,每天除了雞鴨魚肉,皇帝又特賜西涼進貢來的葡萄酒一斤。反正不用個人花錢,不喝白不喝。所以李白這三年是可着勁地喝,上頓喝了,下頓還喝。 : M$ O& ^& L! |4 l$ v
W/ Y3 D5 d. i' K Z* f, d$ @ 筆者無意責怨李白,他懷才不遇,愁腸百結,雖有心『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但終不得志。除了喝酒和寫詩,他又能去做什麼?
+ Z' {$ F n3 C3 p9 F W! \$ P3 a7 T/ W
如今,不得志的人很少,但好喝酒的人卻很多。一些人喝下的酒,已不得不用『噸』計,所以便有『一噸幹部』、『兩噸幹部』、『三噸幹部』之說。一天喝半斤,一年180斤,十年1800斤,二十年就是近兩噸。大小酒樓、飯店、賓館,到處都有碰杯聲……我們不妨問一聲,源源不斷的杯中物,有多少是掏的個人腰包? 0 \: C' Y" \0 `, e. @! R
, s3 {& c' F6 [
這種酒實際上已演化成『功利酒』,辦公室里不好開口說的事,酒桌上都可以辦到,或升官或發財或出國……都可以靠推杯換盞來達到目的。只是『買酒錢』大大方方地下在了公家的賬上,請者和喝者都沒有掏一分錢的老本,但卻實現了雙贏。不過千萬別忘了,酒還有另一面:喝得太多,會損害身體,要不,李白怎麼會只活了62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