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2 M3 d ? * @8 R# i: A" i2 m
李白的一生,可以说是始终与酒相伴。没有酒,他就不会有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没有酒,他也就不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 G. G$ u+ H. L5 ?7 M2 n
9 |* n9 L$ e2 g( l3 D; I' K7 H$ G 李白一生喝了多少酒,没有人做过专门统计。他自己在《襄阳歌》中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这虽是夸张之词,但也看出“诗仙”的酒量,一天喝半斤八两,恐怕不在话下。 R0 d+ I J2 t" q3 K, E
. ]4 q/ z; N- U( v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像他这样天天喝、月月喝、年年喝,到哪里去弄买酒钱?想当初,以《饮酒》诗著称于世的陶渊明,就是因为家贫不能买酒,才不得不“篱边终日叹空觞”。窦革在《酒谱》中说,陶渊明曾连续九天没有酒喝,所以凡有人送酒给他,他都要掺上些水,以便多喝几天。直到临死,还在叹息:“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C- l: K2 Y& U5 C% y5 H W$ w
5 r0 A1 n0 J9 m# b2 a: i
李白的家境比陶渊明好不了多少。他种田不会,做工不能,经商不肯,求官又不得,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只能靠别人的施舍过日子。那么,他靠什么来解酒瘾呢?查一下《李白传》才发现,原来他有两条“酒路”。
! \6 _! l, K# n% f- N
3 ]6 G) F. F4 B# s# j) q( p; v 一是喝别人的酒。凭着李白的诗名,到哪里都有酒喝。他从26岁开始,下长江,经洞庭,赴吴越,至湖北,后又访洛阳,游扬州,奔金陵,赶邯郸,住庐山。去到哪,喝到哪,去一路,喝一路,就连那“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诗句,也是喝了别人的酒写出来的。二是喝公家的酒。在宫里,李白被封为翰林学士,每天除了鸡鸭鱼肉,皇帝又特赐西凉进贡来的葡萄酒一斤。反正不用个人花钱,不喝白不喝。所以李白这三年是可着劲地喝,上顿喝了,下顿还喝。
- ?5 `/ @( A/ u
2 i: w; ~- g) v$ `$ n- J' @: U! ] 笔者无意责怨李白,他怀才不遇,愁肠百结,虽有心“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但终不得志。除了喝酒和写诗,他又能去做什么? ! N* w4 R" J1 ] ?
+ m3 z) U# A$ A' ^( \8 Z
如今,不得志的人很少,但好喝酒的人却很多。一些人喝下的酒,已不得不用“吨”计,所以便有“一吨干部”、“两吨干部”、“三吨干部”之说。一天喝半斤,一年180斤,十年1800斤,二十年就是近两吨。大小酒楼、饭店、宾馆,到处都有碰杯声……我们不妨问一声,源源不断的杯中物,有多少是掏的个人腰包? * r. k, e7 Q) j
% V0 r) v7 f# e: ?6 n' P9 l 这种酒实际上已演化成“功利酒”,办公室里不好开口说的事,酒桌上都可以办到,或升官或发财或出国……都可以靠推杯换盏来达到目的。只是“买酒钱”大大方方地下在了公家的账上,请者和喝者都没有掏一分钱的老本,但却实现了双赢。不过千万别忘了,酒还有另一面:喝得太多,会损害身体,要不,李白怎么会只活了6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