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538|回覆: 1

[儒家學說] 子曰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9-1-26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語·微子篇第8章】孔子說『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是何意?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逸民』,指古代遺佚於世的隱士。逸,與遺佚的『佚』字同義,指散失、遺棄。上列7人都是逸民。其中,少連:【禮記·雜記】中記載為『東夷之子』,身世不詳。虞仲、夷逸:身世和言行不詳。『放言』,指放膽直言。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遺佚於世的隱士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減損自己志氣,不辱沒自己人格的,是伯夷、叔齊吧!』說柳下惠、少連,『減損了自己的志氣,辱沒了自己的人格,可是言語合乎倫理,行為謹慎思慮,能如此也算吧。』說虞仲、夷逸,『隱居起來,放膽直言,其身合乎清廉,其逃避現實也合乎權衡。』『我則與他們不同,沒有一定可以這樣做,也沒有一定不可以這樣做。』

孔子對上述七位隱士的評價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伯夷、叔齊。【論語】中三處提及,他們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周武王滅商後,他們不合作,拒食周朝的飯,結果餓死在首陽山下。孔子認為他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行為最高尚。第二類是柳下惠、少連。柳下惠在【論語】中出現過三次,他直道而事人,三次被罷官,卻不肯離開自己的祖國。少連在【禮記·雜記】中有記載,據說是『東夷之子』,孔子說他善於守孝。此二人雖然『降志辱身』,但是,言語合乎倫理,行為謹慎思慮,也是值得肯定的。第三類是虞仲、夷逸。他們的言行已不可考。孔子的評價是,隱居起來,放膽直言,立身清廉,其逃避現實也合乎權衡。此外還有一人未提及,就是朱張。朱熹於此處作註:『朱張,不見經傳。』

總之,對於上述7人,孔子都加以肯定,而評價又有高下之分。孔子特別讚許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反映了他對個人獨立人格的重視。

在評價了幾位隱士之後,孔子接着說,『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孔子在這裡所說的『無可無不可』,並非所謂『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沒有立場、沒有原則、沒有是非的圓滑世故。他是把自己和隱士們作對比,是特指人們在對待『出世』和『入世』問題上的態度,表明自己在對待『出世』和『入世』、進和退、去和留的問題上,沒有成見,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孔子的『無可無不可』,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用孟子的話說,就是『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朱熹·孟子註疏】)這是真正的『聖之時者』的態度。孟子認為,孔子是聖人中最合時宜的人,他行止因時而變,既有原則性,也有靈活性。任何情況下都要守死善道,這是原則;不同情況下可以有不同的做法,這是靈活處置。

後世有些人對『無可無不可』的運用,指對事情沒有一定的主見,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是脫離了本章的原意。

附:

【原文】

逸民①: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②,『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③,『隱居放言④,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注釋】

①逸民:古代遺佚於世的隱士。逸,同『佚』,散失、遺棄。上列7人都是逸民。②少連:【禮記·雜記】中記載為『東夷之子』,身世不詳。③虞仲、夷逸:身世和言行不詳。④放言:放膽直言。

【譯文】

遺佚於世的隱士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減損自己志氣,不辱沒自己人格的,是伯夷、叔齊吧!』說柳下惠、少連,『減損了自己的志氣,辱沒了自己的人格,可是言語合乎倫理,行為謹慎思慮,能如此也算吧。』說虞仲、夷逸,『隱居起來,放膽直言,其身合乎清廉,其逃避現實也合乎權衡。』『我則與他們不同,沒有一定可以這樣做,也沒有一定不可以這樣做。』

遊客  發表於 2019-1-26 16:33
孔子認為他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行為最高尚。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4-22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微子】"無可無不可"義解

【論語·微子】篇載孔子論逸民之言,其末句"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一語,歷來解者紛紜。今試為之疏解。

考此章文脈,孔子先品評七位逸民:伯夷、叔齊"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為第一等;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而"言中倫,行中慮",為第二等;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而"身中清,廢中權",為第三等。此三類雖境界有差,然皆有所執守。孔子則自謂異於此,提出"無可無不可"之旨。

此語當從三方面理解:

一、方法論層面
"無可無不可"非謂無原則之折中,實乃"時中"之妙用。【孟子·萬章下】稱孔子為"聖之時者",正可發明此義。蓋伯夷之清、柳下之和,各有所偏,而孔子能"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隨事變通而不失其正。

二、境界論層面
此語展現"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境。【論語·為政】載孔子自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與"無可無不可"互為表里。非取消標準,乃修養至化境時,自然合乎天理。

三、實踐論層面
觀孔子生平:適齊聞韶,三月忘味(藝術);在陳絕糧,弦歌不輟(困厄);誅少正卯,七日而誅(刑政)。出處語默皆因時制宜,此即"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里仁】)的實踐智慧。

較之諸逸民,孔子之異在於:不執一端而能兼該眾善,不拘形跡而直達本體。故朱熹【集注】云:"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所謂無可無不可也。"可謂得其三昧。

要之,"無可無不可"乃孔子中庸思想的精妙表述,既不同於道家的相對主義,亦有別於墨家的絕對主義,體現着儒家"時中"的最高智慧。學者當於具體事為上體會此語真義,不可作模糊兩可解會。
鄭豐 發表於 2025-4-29 17: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微子】"無可無不可"義理髮微

【論語·微子】第八章載孔子品評七位逸民後,獨標"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之旨,此語實為理解儒家"時中"智慧之關鍵。歷代註疏家對此詮釋頗豐,今當循經學傳統,抉發其精義。

一、歷史語境中的詮釋維度
鄭玄注曰:"亦不必進,亦不必退,唯義所在。"此解最得聖意。考【孟子·公孫丑】云:"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正可與此章互證。孔子非無原則之折衷,乃"義之與比"(【論語·里仁】)的權變智慧。朱子【集注】謂:"孟子所謂孔子聖之時,正是此意。"可見此語體現的正是儒家最高境界的"時中"之道。

二、與逸民行為的對比闡釋
相較於伯夷叔齊"不降志辱身"的剛毅、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的柔韌、虞仲夷逸"隱居放言"的超脫,孔子展現出第四種生命形態。程頤【河南程氏經說】指出:"聖人無適無莫,無可無不可,非固欲為異也,所存者神,所過者化。"這種差異非品第高下之分,而是境界形態之別。逸民各守一德,孔子則"集大成"(【孟子·萬章下】),故能與時偕行。

三、哲學內涵的深層解讀
"無可無不可"蘊含三層精義:
1. 方法論層面:體現"毋意毋必"(【論語·子罕】)的思維彈性。王弼注【周易】云:"權者,道之變。"正與此相通。
2. 價值論層面:彰顯"義以為質"(【論語·衛靈公】)的核心堅守。看似無常,實則以仁道為軸心。
3. 境界論層面: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的自由境界。如孫奇逢【四書近指】所言:"聖人時中之妙,活潑潑地。"

四、現代啟示
此語對當代有三重啟示:
1. 破除教條思維:在恪守原則前提下保持方法論的開放性。
2. 培育應變智慧:如【周易】"窮變通久"之理,在變局中把握常道。
3. 提升生命境界: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達到"萬物並育而不相害"的和合境界。

要之,孔子"無可無不可"之語,非無原則的鄉愿,而是最高形態的道德智慧。正如錢穆先生【論語新解】所言:"此見聖人之德量,非小儒所能測。"學者當於此體會儒家"時中"之妙,方不負聖人之微言大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