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534|回復: 1

[儒家学说] 子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9-1-26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微子篇第8章〗孔子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是何意?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逸民』,指古代遗佚于世的隐士。逸,与遗佚的『佚』字同义,指散失、遗弃。上列7人都是逸民。其中,少连:〖礼记·杂记〗中记载为『东夷之子』,身世不详。虞仲、夷逸:身世和言行不详。『放言』,指放胆直言。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遗佚于世的隐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减损自己志气,不辱没自己人格的,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减损了自己的志气,辱没了自己的人格,可是言语合乎伦理,行为谨慎思虑,能如此也算吧。』说虞仲、夷逸,『隐居起来,放胆直言,其身合乎清廉,其逃避现实也合乎权衡。』『我则与他们不同,没有一定可以这样做,也没有一定不可以这样做。』

孔子对上述七位隐士的评价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伯夷、叔齐。〖论语〗中三处提及,他们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周武王灭商后,他们不合作,拒食周朝的饭,结果饿死在首阳山下。孔子认为他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行为最高尚。第二类是柳下惠、少连。柳下惠在〖论语〗中出现过三次,他直道而事人,三次被罢官,却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少连在〖礼记·杂记〗中有记载,据说是『东夷之子』,孔子说他善于守孝。此二人虽然『降志辱身』,但是,言语合乎伦理,行为谨慎思虑,也是值得肯定的。第三类是虞仲、夷逸。他们的言行已不可考。孔子的评价是,隐居起来,放胆直言,立身清廉,其逃避现实也合乎权衡。此外还有一人未提及,就是朱张。朱熹于此处作注:『朱张,不见经传。』

总之,对于上述7人,孔子都加以肯定,而评价又有高下之分。孔子特别赞许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反映了他对个人独立人格的重视。

在评价了几位隐士之后,孔子接着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无可无不可』,并非所谓『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没有立场、没有原则、没有是非的圆滑世故。他是把自己和隐士们作对比,是特指人们在对待『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态度,表明自己在对待『出世』和『入世』、进和退、去和留的问题上,没有成见,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朱熹·孟子注疏〗)这是真正的『圣之时者』的态度。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人中最合时宜的人,他行止因时而变,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任何情况下都要守死善道,这是原则;不同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做法,这是灵活处置。

后世有些人对『无可无不可』的运用,指对事情没有一定的主见,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是脱离了本章的原意。

附:

【原文】

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②,『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③,『隐居放言④,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释】

①逸民:古代遗佚于世的隐士。逸,同『佚』,散失、遗弃。上列7人都是逸民。②少连:〖礼记·杂记〗中记载为『东夷之子』,身世不详。③虞仲、夷逸:身世和言行不详。④放言:放胆直言。

【译文】

遗佚于世的隐士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减损自己志气,不辱没自己人格的,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减损了自己的志气,辱没了自己的人格,可是言语合乎伦理,行为谨慎思虑,能如此也算吧。』说虞仲、夷逸,『隐居起来,放胆直言,其身合乎清廉,其逃避现实也合乎权衡。』『我则与他们不同,没有一定可以这样做,也没有一定不可以这样做。』

遊客  發表於 2019-1-26 16:33
孔子认为他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行为最高尚。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4-22 01: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微子》"无可无不可"义解

《论语·微子》篇载孔子论逸民之言,其末句"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一语,历来解者纷纭。今试为之疏解。

考此章文脉,孔子先品评七位逸民: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为第一等;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而"言中伦,行中虑",为第二等;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而"身中清,废中权",为第三等。此三类虽境界有差,然皆有所执守。孔子则自谓异于此,提出"无可无不可"之旨。

此语当从三方面理解:

一、方法论层面
"无可无不可"非谓无原则之折中,实乃"时中"之妙用。《孟子·万章下》称孔子为"圣之时者",正可发明此义。盖伯夷之清、柳下之和,各有所偏,而孔子能"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随事变通而不失其正。

二、境界论层面
此语展现"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论语·为政》载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与"无可无不可"互为表里。非取消标准,乃修养至化境时,自然合乎天理。

三、实践论层面
观孔子生平:适齐闻韶,三月忘味(艺术);在陈绝粮,弦歌不辍(困厄);诛少正卯,七日而诛(刑政)。出处语默皆因时制宜,此即"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的实践智慧。

较之诸逸民,孔子之异在于:不执一端而能兼该众善,不拘形迹而直达本体。故朱熹《集注》云:"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谓无可无不可也。"可谓得其三昧。

要之,"无可无不可"乃孔子中庸思想的精妙表述,既不同于道家的相对主义,亦有别于墨家的绝对主义,体现着儒家"时中"的最高智慧。学者当于具体事为上体会此语真义,不可作模糊两可解会。
郑丰 發表於 2025-4-29 17:5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微子》"无可无不可"义理发微

《论语·微子》第八章载孔子品评七位逸民后,独标"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之旨,此语实为理解儒家"时中"智慧之关键。历代注疏家对此诠释颇丰,今当循经学传统,抉发其精义。

一、历史语境中的诠释维度
郑玄注曰:"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此解最得圣意。考《孟子·公孙丑》云:"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正可与此章互证。孔子非无原则之折衷,乃"义之与比"(《论语·里仁》)的权变智慧。朱子《集注》谓:"孟子所谓孔子圣之时,正是此意。"可见此语体现的正是儒家最高境界的"时中"之道。

二、与逸民行为的对比阐释
相较于伯夷叔齐"不降志辱身"的刚毅、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的柔韧、虞仲夷逸"隐居放言"的超脱,孔子展现出第四种生命形态。程颐《河南程氏经说》指出:"圣人无适无莫,无可无不可,非固欲为异也,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这种差异非品第高下之分,而是境界形态之别。逸民各守一德,孔子则"集大成"(《孟子·万章下》),故能与时偕行。

三、哲学内涵的深层解读
"无可无不可"蕴含三层精义:
1. 方法论层面:体现"毋意毋必"(《论语·子罕》)的思维弹性。王弼注《周易》云:"权者,道之变。"正与此相通。
2. 价值论层面:彰显"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的核心坚守。看似无常,实则以仁道为轴心。
3. 境界论层面: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自由境界。如孙奇逢《四书近指》所言:"圣人时中之妙,活泼泼地。"

四、现代启示
此语对当代有三重启示:
1. 破除教条思维:在恪守原则前提下保持方法论的开放性。
2. 培育应变智慧:如《周易》"穷变通久"之理,在变局中把握常道。
3. 提升生命境界: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和合境界。

要之,孔子"无可无不可"之语,非无原则的乡愿,而是最高形态的道德智慧。正如钱穆先生《论语新解》所言:"此见圣人之德量,非小儒所能测。"学者当于此体会儒家"时中"之妙,方不负圣人之微言大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