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转摘自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利,敬请及时联系处理 " ~% U& `* j4 ?9 u) n: Y" n! \
近代音指元明清時代以北方中原話為基礎的漢語共同語語音系統(延章注:近代音与南方语音无关)。反映近代音的韻書主要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和明代蘭茂的《韻略易通》。此外,元代無名氏的《蒙古字韻》、卓從之的《中州音韻》、熊忠的《古今韻會舉要》、八思巴的《八思巴字》和明代樂韶鳳等的《洪武正韻》、畢拱宸的《韻略匯通》以及清人樊騰鳳的《五方母音》、李光地、王蘭生的《音韻闡微》等也都是研究近代音的重要材料。 / n; J) l' }" l) O8 W- K
* A- @5 B7 H; m ]/ I5 \) x# A2 ^" c
《中原音韻》與《韻略易通》6 s: d& G, }6 T# w5 g% M& k
一、《中原音韻》
! F2 j3 x5 J- Q/ r2 d0 N0 v# g《中原音韻》是為指導元曲製作而編寫的一部韻書。成書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著者周德清,字挺齋,高安(今江西高安縣)人。此書改革了歷來韻書撰作的宗旨和體制,不受《廣韻》一系韻書的束縛,而以元代北方官話的實際語音為依據[43],直接為當時的詞曲製作服務,因此一向不受重視,被排斥在正統韻書之外。由於該書依據的是元代的實際語音,所以對於考察當時的語音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該書的體例如下:
3 _. Y1 n, B1 M. h9 P2 L# N韻書部分
2 w+ \7 {; A( a1.全書共收5866字(一說5869字),分十九韻,十九韻的韻目各用兩個代表字表示: o) b; a0 Y+ c1 S& A$ {
一東鐘 二江陽 三支思 四齊微5 p/ w# c7 J+ ^/ Q1 g
五魚模 六皆來 七真文 八寒山
7 M2 D; Z, o5 w0 k/ e0 j3 L+ q( W九桓歡 十先天 十一蕭豪 十二歌戈. [* D$ P6 [6 N3 d& o6 B! F7 ]
十三家麻 十四車遮 十五庚青 十六尤侯
9 N; C) d: t7 y9 Y十七侵尋 十八監鹹 十九廉纖0 x1 i* a2 p' v6 G( M9 I9 j
2.分部不論聲調。一部之中包括平、上、去聲韻字,其中平聲分為陰、陽兩類。中古的入聲字被分別附于平、上、去聲字之後,稱作“入派三聲”。例如:, z; R' W) ]9 s9 U3 x$ B6 N8 P
東鐘- C6 N+ T' X. s. p: b" [- T4 v8 A
平聲) I; e/ _& W6 O+ Z' w
陰 東冬○鍾鐘中忠衷終○通蓪○……5 d& }# Z- Q0 s- R" D2 @3 i
陽 同筒銅桐峒童僮曈瞳朣潼鼕○戎茙……) _1 ]; R ?+ a. H9 T; ]: ~
上聲
3 e2 ]8 a% G0 V0 f2 j董懂○腫踵種塚○孔恐○桶統○……) D' ]2 ]( x F% u2 P' p( c) o& J+ b
去聲
; B* {7 }0 e/ y洞動棟凍蝀○鳳奉諷縫○貢共供○……$ ^1 f) g4 ?* d3 u( J6 @
魚模) O! \4 t5 n- W5 B5 w! D8 c- B6 D
平聲6 K- b# K$ R, m. ~1 t
陰 居裾琚鶋車駒拘俱○諸豬……6 `( b: l, c: V' F/ Z V2 t- V
陽 廬閭驢臚蔞○如茹……, ^3 B; q/ y5 |0 J* o$ W
入聲作平聲3 n/ R8 ?, f+ K$ k- s
獨讀牘瀆犢毒突纛○復複佛伏……5 R0 ]7 a1 `3 h' B8 ^% e% A
上聲1 l Z n9 q3 K
語雨與圄圉齬敔禦愈羽宇禹庾○呂侶旅膂縷僂○……
% N3 o5 _! S& d; D入聲作上聲8 [6 b7 v, U6 @: J4 k, \
穀榖轂骨○蔌縮謖速○……5 H/ j! [$ ]- S( n' p! s4 Z3 y7 N
去聲
# i9 P# N" j/ k- o6 j9 g禦馭遇嫗裕諭芋譽預豫○慮濾屢○……
( ]! S' N7 w2 A4 ^8 @; R入聲作去聲- b) Z. F/ a) W, _! k
祿鹿漉麓○木沐穆睦沒牧目鶩○……
6 X% d7 u4 P" y) F( e3.各部中的同音字之間用○隔開,例見上。
( l/ U5 [6 M5 V* {: U: y《中原音韻》作詞起例! Q6 j( o3 s; \, I# g
這部分討論作曲的方法和押韻等問題。
# ]0 Y3 x* w+ `+ |+ u. n; B4 q R& Q# }, m- h
二、《韻略易通》
7 _' g% J( r9 c; z! [ H《韻略易通》成書于明英宗正統七年(西元1442年),作者蘭茂,字挺秀,號止庵、和光道人,雲南楊林人。蘭茂著書的目的是為了便於初學寫詩的人用韻,故書中不收繁難異僻字,只收常用便俗字。所依據的方言是當時通行于雲南一帶的官話。雲南官話和當時的北方話為近親關係,故《韻略易通》對於研究《中原音韻》有重要的參證作用。該書的特點主要如下:! _- N7 h! v5 b4 }/ Z" w' T; J
(一)分韻20部,各部韻目的用字及次序與《中原音韻》稍異。這些韻目是:, ]% i- I4 B, W% d5 U
一東紅 二江陽 三真文 四山寒
3 x- `5 J" t' E8 W- e/ _9 p4 e五端桓 六先全 七庚晴 八侵尋
! k4 l- R$ U$ v九緘咸 十廉纖 十一支辭 十二西微
8 O i2 U" j. C' u0 Y" ~9 T7 o( S十三居魚 十四呼模 十五皆來 十六蕭豪/ d: R) L& R& ]8 h6 @
十七戈何 十八家麻 十九遮蛇 二十幽樓
! K2 t- `7 w% N, C; v6 Q這20部比《中原音韻》多出了一個“居魚”部。3 c+ ^- a9 }5 }5 g8 b/ W3 w \
(二)聲調為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聲沒有分陰陽,入聲與陽聲韻相配(即與前十部相配)。這一特點與《中原音韻》大不相同,大概當時雲南官話的實際情況如此。
1 L; A' n$ W ]) L) a) K, O1 ~(三)分部不論聲調。同一部中包括平、上、去、入四聲之字或平、上、去三聲之字。, S8 {2 _' Z m. W
(四)明確將聲母確定為20類,用“早梅詩”一首表示。詩中每一字的聲母各代表當時雲南官話的一個聲母,其詩如下: M" I u+ Z9 q) k! |
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枝開,冰雪無人見,春從天上來。( p& V4 g6 C. a7 J! [
, F% M' U$ a$ T3 d1 I
近代音的聲、韻、調( c8 }& Q: w1 d3 G ^5 V Z" W
元代時,近代音的基礎已經形成。元代以後,近代音雖有所發展,但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中原音韻》是以元代中原實際語音為依據的一部韻書,因此,它所包含的聲、韻、調大體上反映了近代音的面貌。: O. \' ?7 C s
9 ~; D8 Y0 \5 M8 }$ F& t0 S6 Y7 X
一、近代音的聲母
1 }4 R5 V2 u- O3 j- k* p2 ]《中原音韻》沒有明確顯示其聲母是多少,但是它在每部之中將同音字排在一起,中間用○號隔開,據此,只要對各同音字組進行研究,即可得知《中原音韻》所包含的聲母。根據羅常培先生的研究,《中原音韻》共含有20個聲母[44],這20個聲母正好與蘭茂“早梅詩”所代表的聲母相同。下麵是這20個聲母與三十六字母的對照表[45]:
6 J' I( f2 e0 f$ L. U M早梅詩與三十六字母對照表
* u: B/ _6 G4 l8 R冰[p] 破[pÁ] 梅[m] 風[f]" s# W% b* m5 `
(幫並仄) (滂並平) (明) (非敷奉)* h) n1 c, ]6 x o9 n- x
無[v] 東[t] 天[tÁ] 暖[n]
1 O8 Z2 ]% { c; v; c(微) (端定仄) (透定平) (泥娘)' \7 O j. y) \
來[l] 見[k] 開[kÁ] 向[x]
5 m$ X+ T8 {$ {8 [0 e+ ]6 h(來) (見群仄) (溪群平) (曉匣)5 l# I( u8 A z& _+ G
枝[t§] 春[t§Á] 上[§] 人[½]' r0 H& p J& n" D1 l
(知照澄仄床仄) (徹穿澄平床平禪平) (審床平仄禪平仄) (日)) o7 V% n$ T5 A/ K4 Q! h" P5 y- k* n/ m: S
早[ts] 從[tsÁ] 雪[ s ] 一[o]' t* {- X& G. j- |- F! c0 i J
(精從仄) (清從平邪平) (心邪平仄) (影喻疑)
6 a( c3 H# k7 t. \# q' k% f& l* l4 S這個聲母系統和中古聲母相比,消失了全濁聲母及疑母。和北京話相比,已非常接近,只是比北京話多了微[v]這一聲母,少了[tþ][tþÁ][þ]三個聲母。4 i3 s1 J: L) w% C
繼羅常培之後,趙蔭棠在《中原音韻研究》中將《中原音韻》的聲母確定為25類[46],陸志韋、王力分別在《釋中原音韻》和《漢語史稿》中確定為24類[47],楊耐思、寧繼福分別在《中原音韻音系》和《中原音韻表稿》中確定為21類[48]。以上五人的擬音與本書所用音的對比情況詳見下表。
/ k3 J" w d @6 c* o3 I
" X0 r# ~( [1 Z$ a- C 《中原音韻》聲母各家分類比較表9 U: s/ v6 Y* E7 Z5 f i
羅常培 趙蔭棠 陸志韋 王 力 楊耐思 寧繼福 本書用音
% ~. o# F8 F5 \+ c: s5 ]p p p p p p p
% P- g7 k: t0 b: h* wpÁ pÁ pÁ pÁ pÁ pÁ pÁ
- n8 `) a( G3 o" t7 H5 g" zm m m m m m m+ v$ U+ g# I: V+ G0 R* ^( I: ~
f f f f f f f
# W4 K9 R' Y2 l; |' k, Yv v w v v v v
) B$ Y; U+ M6 z7 D. u# U4 wt t t t t t t" C8 U- o2 h: b/ S4 D8 m$ R
tÁ tÁ tÁ tÁ tÁ tÁ tÁ
+ j: c3 p8 C! m/ c7 b1 Jn n n n n n n
+ K( c2 V6 k/ U4 N! nl l l l l l l
! B$ ?$ x5 B1 \+ Z3 f2 Lts ts ts ts ts ts ts
t* R s0 Y, E. J( E+ l7 ntsÁ tsÁ tsÁ tsÁ tsÁ tsÁ tsÁ
}6 D4 D( ?7 Z) b! p/ A0 Ws s s s s s s
J& a& K5 t& ]* c1 l8 etS t§ t§、tþ tS、t§ tS t§ t§3 z+ ]0 \% s7 u; V( P
tSÁ t§Á t§Á、tþÁ tSÁ、t§Á tSÁ t§Á t§Á# h \" ]. y2 I Q3 k
S § §、þ S、§ S § §/ h* [: B' T' j" H5 U* n
Z ½ ½ Z、½ Z } ½
@& J6 n6 R7 t0 Nk k、tþ k k k k k
. ~! S# p8 q% H8 a8 @/ X- `kÁ kÁ、tþÁ kÁ kÁ kÁ kÁ kÁ
# j5 H, z6 b) v(o) N、ø N (o) N N (o): W1 X5 x8 [& O* _) a/ u
x x、C x x x x x
/ J5 ^3 z1 Y/ r" `$ do o o o o o o
1 j0 [& E! l2 U2 z/ z6 N9 v從表中可以看出,各家確定的聲母總體上是比較接近的,但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 J @ Q: z! E. g+ Z$ u+ E, D0 C/ r( `: b
二、代近音的韻母5 B9 m- K9 B4 m' I) q: j
要確定《中的音韻》十九個韻部中包含有多少韻母,主要方法也是通過對每一部中的同音字組進行研究。不同的小韻(即用○號隔開的同音字組)必不同音。在聲母相同的情況下,小韻的韻母必不相同,這就是歸納法。使用歸納法進行研究,再參照其他材料即可考訂出《中原音韻》的韻母系統。趙蔭棠、陸志韋、楊耐思、邵榮芬、寧繼福等人都對《中原音韻》的韻母作過研究[49],其中楊耐思、寧繼福的研究比較系統深入。楊耐思參照《古今韻會舉要》、《蒙古字韻》、《八思巴字》等材料將《中原音韻》的韻母確定為46個,寧繼福在“歸納法”的基礎上又使用“內部分析法”(分析各音位間的相互關係)將《中原音韻》的韻母也確定為46個。兩人的擬音也基本相同,差別僅表現在“桓歡”、“蕭豪”、“歌戈”三部上。我們採用46韻母的說法[50],此將這46類韻母及其擬音列表如下[51]:, ]& u5 w1 x# |: q( [& J
《中原音韻》韻母表3 Y. H# \5 r, {" E; h" m: w( z$ z3 f
東鐘 uN iuN* w$ f4 o4 K! y
江陽 aN iaN uaN
# O5 D, F5 g8 A3 o/ A3 y* F支思 ?
3 r0 |& o& g4 B% F! W. S齊微 ei i uei
, W. G8 x; B% ]5 D4 e1 y5 }# N魚模 u iu
$ m+ y6 q; Q$ U# z( q皆來 ai iai uai* f+ d: K9 W& M: D
真文 «n i«n u«n iu«n
7 s: b3 C. N8 J8 m8 r8 Y寒山 an ian uan
# P! ?$ K6 b4 f! a L桓歡 u?n
0 s% U' @# X' L7 p先天 iEn iuEn
3 W: z# T; I0 C蕭豪 au iau# o! c1 S( \! K8 @0 e
iEu$ a; R3 [ I, h. {5 D8 ^( j- U
歌戈 ? i? u?3 U. P+ L# r- t# t9 B1 \
家麻 a ia ua. `6 P& n% ^# @
車遮 iE iuE2 O+ q- B0 `4 u+ G
庚青 «N i«N u«N iu«N" z3 W4 y. G) s( j% s, J1 ~
尤侯 «u i«u; \" C' p* E; q* k/ \' x- o
侵尋 «m i«m+ N j. |' t; D0 n0 ]9 o
監鹹 am iam& B% G# x6 t# F* d- G
廉纖 iEm% E+ {$ T# Z, _& \+ o; V# u
* Y5 Y& R& j3 s: S) H- T! Q, Q3 s( Z三、近代音的聲調! y' ^5 a# ^$ j- }. r% z
近代音的聲調,周德清在《中原音韻》中已明確列出,即陰平、陽平(周氏於平聲中分陰、陽二類)、上聲、去聲,它與今天北京話的四聲完全一致,只是具體的歸字有所不同而已。關於中古的入聲字,周氏將它們分別附在平(陰平、陽平)、上、去三聲之後,而未獨立為之立類。這種情況表明中古的入聲到元代官話裡已經消失,學術界多數人都持這種看法。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入聲到元代時仍然存在,陸志韋、楊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這種看法。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中說道:“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者,以廣其押韻,為作詞而設耳。然呼吸言語之間,還有入聲之別。”這句話是“入聲存在說”的主要依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