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57|回覆: 3

[家庭教育引導] 輸不起的孩子,往往也贏不了

[複製連結]
先生手帳 發表於 2018-6-30 09: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輸不起的孩子,往往也贏不了

爲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體會:人生的得意,不在於你曾經學習多優秀,學歷有多高,掙過多少錢,而在於在困難面前,在面對挫折輸贏,飽受各種理想與現實差距的打擊時候,你的內心有多強大!

是的,我們都明白:無論情商再高,智商再高,如果沒有在得失輸贏中轉化勝不驕敗不餒的心境,如果沒有面對逆境從容接受並淡定處理的智慧,那Ta尚不能稱爲擁有圓滿快樂的人生。

所以,當我們深愛的孩子受挫力太差,輸不起時,我們如此惶恐和擔憂:

有位心理學專家說過:如果父母們只重視給孩子愛和保護,忽視了對孩子規則意識和抗挫折能力的培養,則孩子就會缺乏直面錯誤和失敗的勇氣,這些孩子很可能因爲害怕失敗而畏縮不前,或者因爲不能面對突如其來的失敗而一蹶不振。

我們也知道:想贏,是成功者的特質;而輸不起,則是失敗者的通病。

曾經,【錢江晚報】報導了一名四年級小學生因爲競選班長失敗而絕食的新聞。這位孩子僅是因爲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都是班長,到四年級時競選班長落選,就接受不了,鬧脾氣、不願去學校,然後絕食,後來休學一年,並接受心理治療。

也曾看到過多例學子因高考失利精神崩潰得了精神分裂症的悲劇新聞。

而寒窗苦讀多年畢業,僅因爲求職受挫就不敢再走出社會,躲在父母羽翼下啃老的也大有人在,有些人甚至還是名牌大學畢業。

受挫力差,輸不起的孩子,他的人格、品行養成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因爲這類孩子一般會有以下品性特質:

那麼,孩子爲什麼會受挫力差,輸不起?我們從問題根源出發,分析下原因:

1.家長的『過度表揚』或『不當表揚』。

中國很多家長並不懂如何表揚孩子或鼓勵孩子,大都落入『過度表揚』或『不當表揚』的誤區,把愛的教育誤當成毫無分寸的表揚,所以才讓孩子在泛濫的誇獎下,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位置,自我膨脹,不能應付沒有表揚時的失敗挫折。

2.家長拔苗助長,或能力受生理限制。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未發展到某個階段,孩子就很難做到家長想要他做或是他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比如讓一個3歲的孩子去畫一個很形象的人物,他是完成不了的,因爲他還處於塗鴉期,畫不出來必然會產生挫折感;比如能力受生理限制,如某個孩子動作協調性發展不好,他再怎麼努力,在各種體育活動中也很難得第一,也會產生挫折感。

3.家長日積月累的心理暗示。

很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希望孩子樣樣優秀拔尖,父母的這種期望和態度,會讓孩子逐漸對自己形成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事事爭強,贏得起,輸不起。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你要努力考班裡的第一名』、『我最喜歡你考滿分』等,就會讓孩子覺得只有自己考了第一名,父母才會喜歡他,如果做不到,就不喜歡他了,當孩子確實不具備該項能力時,他害怕讓父母失望,失去父母的愛,因此焦慮難安,備受挫折。

4.家長包辦過多並對孩子過分遷就。

家長總認爲,孩子還小,需要呵護也無法承受挫折,因此一味地放縱和滿足孩子,從不讓孩子受『苦』,就連平時與孩子的遊戲,也側重維護孩子自尊心所以極度遷就孩子,甚至故意輸給孩子,以保持孩子愉悅的心情。家長對孩子的過分保護和寵愛,會讓孩子失去缺乏輸的體驗和應對挫折的機會,孩子遇到一點困難就垂頭喪氣,也受不得半點委屈,別人稍微批評一句就會氣急敗壞。

5.過於重學習輕逆商。

中國的應試教育,一直以來都注重知識灌輸,動作技能的訓練,忽視積極的情感態度、意志、體驗、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這樣的風氣下,父母周末給孩子報了多種興趣班,如鋼琴、英語、畫畫、識字等,卻沒有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有足夠的重視。孩子缺乏閱歷和經驗,並且能力有限,做事遭遇失敗在所難免。再加孩子受挫後,沒有得到父母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所以難以接受(或說不懂如何接受)在競爭中輸了的結果。

在學校,老師不會教給孩子,關於人生,種種的挑戰和輸贏,種種的真實與艱難,種種的難堪與不堪。這些,應該是作爲父母的我們要獻給孩子的禮物,讓孩子日後成爲一個面對困境挫折但依然從容淡定的人。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及『不怕輸』的精神?

1.家長鬚做到鼓勵但不幫忙。

很多父母或祖輩每當看見孩子身陷困境,內心便焦灼難安,趕緊上前保護或者幫忙,這樣孩子便失去了面對困難自己處理的能力。比如孩子蹣跚學步摔倒時,如果不嚴重,不必著急忙慌地去扶,而是溫柔鼓勵,讓孩子自己站起來……

2.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不代替包辦。

孩子生活中遇挫的體驗、經驗的積累往往決定了孩子對輸贏的看法與承受能力,比如,孩子兩三歲開始就可以鍛鍊他自己吃飯,穿鞋穿衣,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長只需教會孩子做這些事,不需爲他們做,孩子自己會摸著石頭過河,把困難克服,從而獲得戰勝困難的快樂和方法。

3.家長擺正自己的『輸贏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

別對孩子要求太高,避免孩子重壓下受挫。比如說孩子的學習成績,總是不前不後,可孩子也正兒八經地學習了,成績卻仍舊不見好轉。這時,孩子心理壓力本身就大,如果家長再焦躁不安並對孩子指責和批評,孩子就會更不願意面對挫折,家長與其發怒不如耐心鼓勵,讓孩子恢復信心去面對挑戰。

4.人爲設置一些『小挑戰』,引導孩子體驗輸贏。

鼓勵孩子參加各類小競賽,只強調重在參與,不強調輸贏;並常帶孩子參加有強度體能訓練,比如跑步,打羽毛球,爬山,讓孩子明白挑戰處處有,抱平常心。

5.家長以身作則,保持積極進取心態。

家長不要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抱怨,自認爲不如別人;家長受挫不打退堂鼓,家長樂觀堅強,孩子受挫力就強。

小結:

如今社會,太多看著性情乖巧可人,社交能力也不錯,各方面都優秀的校園學霸,面對一些重大挫折或困難時,變得手足無措,或者採取極端的處理方式,只因不懂如何化解困難及從失敗中爬起。

孩子終究是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我們無法插手於他走出社會後的人生,龍應台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我們首要做的是要讓孩子深深明白:哪怕遇挫滿盤皆輸又如何,能在失敗挫折中泰然崛起的才是真正的強者,才可以成爲淡定從容的智者,才可以在笑看風雲中遇到屬於自己的精彩。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4-17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輸贏觀"培養與挫折教育之要義】

"輸不起"現象實爲當代教育之痼疾,其本質是心性修養的缺失。筆者以爲,此問題當從傳統教育智慧中尋求破解之道。【周易·繫辭】云"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正揭示了成長過程中挫折的必然性。今試從三個維度剖析其要義:

一、勝負之辯:超越二元對立
【莊子·齊物論】提出"物無非彼,物無非是"的辯證思維。兒童教育首當破除"非贏即輸"的機械認知。王陽明在【傳習錄】中強調"事上磨練"的工夫,恰說明挫折實爲修心之契機。宋代大儒朱熹教導弟子"循序漸進",正是對抗"拔苗助長"的良方。當代父母當知:勝負本是相生,如陰陽之互轉,關鍵在培養"勝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豁達胸襟。

二、教養之本:中庸之道的實踐
【禮記·學記】有言"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過度表揚猶如"以甘肥養疾",終致心性羸弱。孔子倡導"因材施教",曾國藩家書強調"戒驕戒惰",皆指向適度的教養智慧。具體而言:
1. 表揚當如良醫用藥,貴在適時適量。司馬光【訓儉示康】所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可喻表揚分寸之要。
2. 要求須合發展規律。顏之推【顏氏家訓】云"幼兒學者,如日出之光",強調順應天時。
3. 暗示宜取積極導向。【菜根譚】"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正是最佳註腳。

三、心性之養:傳統修心法門的現代轉化
孟子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道出挫折教育的真諦。可資借鑑者有三:
1. 以"格物致知"精神引導反思。如王陽明龍場悟道,在困境中實現精神超越。
2. 取法禪宗"平常心是道",培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定力。
3. 運用"日省吾身"之法,建立持續的自省機制。如朱熹"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的修養工夫。

結語:
【大學】言"知止而後有定",教育之要在於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邊界。觀錢塘江潮,漲落皆是常態;察人生得失,成敗俱爲風景。父母當以"春風化雨"之態,培養孩子"竹密不妨流水過"的韌性,方是根本解決之道。如此,則"輸得起"的胸襟,自然成就"贏得了"的格局。
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5-2 20: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輸贏之際」的教養智慧——從心性修養談挫折教育】

懋基君所論「輸不起的孩子,往往也贏不了」一事,誠爲當代教養之核心課題。昔孟子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正與今之心理學所謂「抗逆力」(resilience)古今映照。余試從三方面申論之:

一、輸贏之辨,本乎心性
【周易•繫辭】云「變動不居,剛柔相易」,輸贏本屬人生常態。宋儒朱熹解【中庸】「素位而行」時特別強調「隨所處而安」,此種安頓之道,實爲面對得失的根本智慧。觀錢江晚報所載學童競選失利事例,恰如【菜根譚】所言「波浪兼天,舟中人不懼」,關鍵在培養「以平常心視非常事」的修爲。古人課子,必先教其「灑掃應對」,正是通過日常勞作培養寵辱不驚的氣度。

二、過譽之害,甚於批評
閣下指陳「過度表揚」之弊,深合傳統教養之道。王陽明【訓蒙大意】明言「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然今人誤解「賞識教育」,將【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解爲無原則讚美。清人張履祥在【訓子語】中特別告誡:「稱譽過其實,則長矜誇之氣。」當代「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研究,恰與傳統「困知勉行」之說遙相呼應。

三、挫折教育,貴在養氣
【孟子•公孫丑】論「養浩然之氣」,強調「配義與道」的漸進過程。兒童抗挫力培養,猶如古人習字必經「永字八法」的階段訓練。明儒呂坤【呻吟語】云「少年大病,第一怕是氣高」,正可解釋拔苗助長之害。建議家長參酌【顏氏家訓】「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之訓,在遊戲中融入「勝固欣然敗亦喜」的處世態度。

結語:
【禮記•學記】言「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挫折教育貴在把握「時中」之道。當代神經科學研究顯示,前額葉皮質(負責情緒調節)到25歲方成熟,此與【黃帝內經】「女子三七,男子三八」的發育觀暗合。建議家長以「陪伴者」而非「裁判者」姿態,引導孩子體會【小窗幽記】「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的境界。如此,方能使子女在輸贏之際,展現「猝然臨之而不驚」的君子風範。
陸香系 發表於 2025-5-9 19:5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輸得起"之心性培養——由當代教育困境溯洄傳統教養智慧】

"輸不起"現象實爲心性修養不足之徵候。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然今之教育多執著於"優"之結果,而忽"學"之過程,此誠本末倒置也。觀【周易】"亢龍有悔"之誡,正警示世人勝負得失之辯證關係。

一、挫折教育乃立身之本
【孟子·告子下】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此聖賢明訓揭示挫折實爲成才必經之路。宋儒朱熹注曰:"逆境常存,順境易失",恰說明抗挫能力較之暫時成功更爲珍貴。前述班長落選而絕食者,恰如溫室之花驟遇風霜,其根未固也。昔范仲淹"斷齏畫粥"而不改其志,方成"先憂後樂"之胸襟,此乃傳統教養之真諦。

二、表揚之道當合中庸
【禮記·學記】言:"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之家長或溺愛無度,或揠苗助長,皆失中道。孔子教學,於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則稱善,於宰予晝寢則斥"朽木",此張弛有度之典範。過度表揚猶如濫施肥料,非但不能助苗成長,反致根系淺薄。王陽明【傳習錄】云:"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教育當順應天性而導之,非強以成人標準相繩。

三、心性涵養須法古人
曾國藩家訓云:"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此言深得教養三昧。培養"輸得起"之胸襟,當:
1. 以經典涵養心性:讀【論語】知"不患無位"之達觀,誦【道德經】明"柔弱勝剛強"之智慧
2. 以禮教規範行爲:【弟子規】"勿自暴,勿自棄"六字,實爲抗挫最佳箴言
3. 以實踐磨練意志:效法司馬光"警枕夜讀"之功,在日常生活培養堅韌

四、教育者當反求諸己
【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父母焦慮常源於自身價值認知偏差。程顥云:"中心如自固,外物豈能遷?"教育者首須修養自身得失之心,方能以身教示子弟。觀錢塘江潮汐漲落,當悟得失本是常態;察四時更替榮枯,可知成敗皆爲過程。

結語:
"輸得起"實爲"贏得下"之根基,此理早載於【菜根譚】:"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今日教育之弊,不在知識傳授不足,而在心性陶冶欠缺。若能取法傳統教養智慧,以聖賢之道潤澤心靈,則何愁子弟不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願與天下父母共參此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