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75|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文徵明評黃庭堅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5-14 09: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黃庭堅【經伏波神祠】

經伏波神祠書劉禹錫詞卷,行書墨跡,紙本,46行,每行字數不一,共477字,原跡在日本。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書於建中靖國元年五月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所書。卷後自題云:『持到淮南,見余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蓋其晚年極其得意之筆。明代文徵明最愛此帖,直評其:『真得折釵、屋漏之妙。』曾經宋養正善、明沈周、項元汴、清成親王、劉文清及現代葉恭綽、張大千等人收藏。

黃庭堅【經伏波神祠】

黃庭堅【經伏波神祠】

經伏波神祠書劉禹錫詞卷

經伏波神祠書劉禹錫詞卷

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

伏波指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

『持到淮南,見余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

『持到淮南,見余故舊可示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

其晚年極其得意之筆

其晚年極其得意之筆

文徵明最愛此帖

文徵明最愛此帖

『真得折釵、屋漏之妙。』

『真得折釵、屋漏之妙。』

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所書

黃庭堅五十七歲時所書

yanqzh 發表於 2025-6-25 04:25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山谷道人〖經伏波神祠〗書卷之折釵屋漏妙諦】

文徵明以"折釵、屋漏之妙"六字品評黃庭堅此卷,實乃深得三昧之論。考"折釵"之喻,源自【書譜】"折釵股"說,言其轉折處圓勁有力而不露鋒芒;"屋漏痕"之典,則本於顏真卿與懷素論書,謂線條自然渾厚若屋壁滲水之跡。二者皆爲書法至境,而山谷此卷兼得其神,足見衡山眼光如炬。

細觀此卷筆法,其長線條若"舟人盪槳"(山谷自謂),中段飽滿而收束含蓄,恰合"屋漏"積點成線之妙。如"將"字豎畫,行筆中鋒徐進,墨色自然暈滲,宛若水痕漫漶;"軍"字戈鉤,提按間見筋節,猶似金釵曲折而不斷。此般筆意,實承顏魯公【祭侄稿】遺韻,然更添峭拔之勢,正所謂"以側險爲勢,以橫逸爲功"(【山谷題跋】)。

其結字之妙,尤見"輻射式"結構之極致。如"馬"字橫畫開張,"援"字撇捺舒展,皆如折釵之弧,向四面迸發而中心凝聚。這種"長槍大戟"的體勢,恰是宋代"尚意"書風對唐人法度的突破。文徵明跋趙孟頫【汲黯傳】曾言:"結體之密,用筆之精,無不入法。"移評此卷,亦甚妥帖。

墨法之妙更不可忽。卷中渴筆處若"萬歲枯藤"(懷素語),潤筆處似"崩雲墜石"(衛夫人筆陣圖),乾濕濃淡一任自然。尤其"靖國元年"款識,飛白連綿如屋漏蜿蜒,與正文形成節奏對比,此非刻意經營所能至,實乃書家修養與天機偶合之產物。

文徵明平生最重山谷晚筆,曾臨【松風閣詩】數十通。其以"折釵屋漏"評此卷,不僅道出黃庭堅晚年人書俱老之境,更暗含對"法度與天趣"這一永恆命題的思考。當今學書者觀此卷,當悟"既雕既琢,復歸於朴"之理,方不負衡山居士拈出此六字之深心。
並船 發表於 2025-7-21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折釵屋漏見天真——論文徵明對黃庭堅〖經伏波神祠〗的審美判斷】

文徵明以"折釵、屋漏之妙"六字品評黃庭堅【經伏波神祠】書卷,實爲明代書家對宋代尚意書風最具穿透力的美學詮釋。此評非僅技法層面的讚嘆,更暗含中國書法美學中"天然"與"工夫"的辯證關係,值得深入剖析。

折釵之喻,源自【書譜】"折釵股"之說,指筆勢圓勁而富有彈性。細觀此卷"馬援得請"數字,橫畫收筆處如金釵屈折,既見顏真卿【祭侄稿】遺韻,又融篆籀中鋒之法。黃庭堅晚年書風特有的戰掣筆法,在此化作"屋漏痕"般的自然滲化——如"五溪深"三字豎筆,墨色由潤至枯的漸變,恰似屋壁滲水痕跡,將時間性凝固於線條之中。文徵明此評,實將唐人"屋漏痕"的物象比喻,提升爲對生命律動的觀照。

更深層看,文氏激賞處在於"妙"字背後的創作狀態。黃庭堅自題"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之問,正透露其晚年突破"法度"而達"無法之法"的自覺。卷中"鳶飛魚躍"四字,結字奇崛卻氣脈貫通,恰如其在【論書】所言"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文徵明作爲吳門書派領袖,其審美取向本就重視"神采"高於"形似",故能敏銳捕捉山谷道人"老夫之書,本無法也"的藝術真諦。

此評亦反映明代中期書法審美的轉向。當台閣體盛行之際,文徵明通過品鑑黃書,實則重申"意先筆後"的創作理念。其【甫田集】中多次提及黃庭堅"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之論,可見二者在追求"韻外之致"上的精神共鳴。現存文氏行草作品如【赤壁賦】,其波磔用筆與空間構成,均可見對黃書筆意的創造性轉化。

文徵明此評之價值,不僅在於精準把握黃庭堅晚年書風特質,更在於揭示了中國書法"技進乎道"的終極追求。當我們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親睹此卷"江湖夜雨十年燈"的蒼茫筆意時,方知"折釵屋漏"之評,實乃跨越五百年的審美對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