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3|回覆: 0

[儒家學說] 孔子『無友不如己者』之新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6 0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始發【中國社會科學報】『爭鳴』版的李金坤先生對『無友不如己者』提出三種可能的解釋,我以爲基本可資參考,所以選用 『不要與不同類的人交朋友』。爲了避免對『同類』一詞出現理解上的歧義,拙文對此作出過專門說明:『其中不應該有社會經濟地位、知識能力水平、道德修養品格等在我之上或在我之下方面的考量,關鍵在於對方是否真正具有自己所崇尚的那種道德品格……』『總之,孔子交友之道的基本原則,應是在於他一生努力傳播的「仁」,而不應非常在意和自己比高低(哪怕是在『仁』方面)。』據此而言,我論述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精神,與欒先生認爲孔子交友之道在於『人而不仁,不足友也』並不矛盾。

而我的觀點與欒先生的區別主要有三點。

第一,我不贊成『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呂氏春秋·觀世】)這樣延伸開去的詮釋。【論語】有關『交友之道』的相關論述中出現得最多的關鍵詞是『仁』,其次是與『仁』內在意義相近可通的『信』、『忠』等。其中非常強調『必處仁』和『必忠信』,卻未見到任何關於『必賢於己』的表述。孔子說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所謂『忠信如丘者』,自然可以成爲信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原則的孔子之朋友,儘管他們都是『不如丘之好學』之輩。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人只要有忠信仁義道德品格,即便很多方面不如自己,也不妨礙成爲其朋友的。這樣的觀點,其實與【論語】中『以友輔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等文化思想內在一致。

第二,欒先生認爲其對『無友不如己者』詮釋的『引證的論據比較充足』,因此覺得『在沒有新的材料之前,對於這個問題已沒有必要再討論了』。欒先生如此自信,是因爲相信自己很好地解決了詮釋『無友不如己者』的『語源問題』。其實,欒先生引有關周公交友之道的文字,均在【論語】成書幾百年後,即其處在『流』的下方而非『源』的上位。真正有力確證其具有『語源』價值並足以服人的,除【論語】自身具有的相關表述,一般都應出現在不晚於【論語】時代的可靠文字文獻之中。

又,欒先生對於詮釋先秦經典忽略其『語句意義』、『句式特點』的探究,似乎也不盡可取。很多清代學問家在『小學』方面所下的工夫,在某種意義上,也成就了他們的學問之大和考辨之精。

第三,按照欒貴川先生的觀點,孔子的交友之道來自周公關於『惟賢者必與賢於己者處』的論說。本文對此難以證偽,但是可以『引謬』。道理很簡單,如果欒先生的這個觀點及其論述成立,那麼任何人都可以因此得出顯而易見的邏輯推理及相關問題:在孔子眼裡,周公時代有誰『賢於』周公?孔子時代,又有誰『賢於』孔子?

非常有意思的是,欒貴川先生不僅顯然忽視了我關於『同類』的說明,而且還使用了【論語·憲問】『原壤』的例子。因爲就【論語】、【禮記】相關記述而言, 『原壤』其人無論如何都不是在品德學問方面可與孔子相提並論的人,更不可能是『賢於』孔子的人。但是,欒先生卻認爲他是孔子的『好朋友』——當然,這是事實。在這個例子中,似乎可以體會到孔子在用自己的行動否定欒先生對其交友之道的詮釋。

(倪祥保 單位: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

小滄 發表於 2025-7-30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無友不如己者"的詮釋維度與方法論反思】

關於【論語】"無友不如己者"的詮釋爭議,實爲經學闡釋學之典型案例。筆者以爲,此句訓解當遵循三條原則:文本互證、語境還原及語義場分析。

一、文本互證當以【論語】內證爲基。檢視【論語】交友觀,確有"主忠信"(1.8)、"友其士之仁者"(15.10)等表述,然細考"不如己"之"如"字,在先秦語義場中多作"類似"解。【說文】:"如,從隨也",段註:"引申爲相似之稱"。【孟子·告子】"如水勝火"即用此義。故"不如己"當解爲"不類己",與"道不同不相爲謀"(15.40)形成互文。

二、語境還原需注意孔子教育語境的特殊性。此語出自【學而】篇,全章論"君子務本",其下接"過則勿憚改",形成"慎交—改過"的修養閉環。朱熹【集注】點明:"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此"損"非指德行高下,實指志趣異同。孔子教學實踐中,既有"啟予者商也"(11.3)的師生互動,亦有"與鄉人處"(10.12)的日常交往,足見其交友標準在"共學適道"(19.7),非在才德比較。

三、方法論上需警惕"以流爲源"的訓詁誤區。【呂氏春秋】等戰國文獻雖載周公交友事,然【論語】編纂時"述而不作"(7.1),其材料多承自孔子及門實錄。王念孫【讀書雜誌】指出:"先秦典籍用語,當求諸同時代語料。"【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不如己者吾不與處",與【論語】句式最近,可資參證。

至若清代樸學方法,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提出的"由字通詞,由詞通道"仍具範式意義。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考"如"字在【易】【詩】中凡143見,無一處作"勝於"解,此即"小學明而經學明"的典範。今人解經,當承此縝密傳統,既避免過度詮釋,亦須防範語義固化。

要之,"無友不如己者"的真義,當在"以仁會友"的前提下,強調志同道合的重要性。孔子交友之道,既非勢利的"向上社交",亦非泛愛的無差別交往,而是追求"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的倫理共同體。這種"和而不同"的交友觀,正是儒家"仁學"在社會關係中的具體呈現。
於口 發表於 2025-7-3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無友不如己者"詮釋的學理邊界與方法自覺】

李金坤先生與欒先生關於"無友不如己者"的學術爭鳴,實爲當代經學研究之典範。筆者以爲,此辯難不僅涉及訓詁層面的技術問題,更觸及經典詮釋的方法論自覺。試從三端論之:

一、語義詮釋的文本自律性
【論語·學而】"無友不如己者"當置於"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的完整語境中考察。清代樸學大師王引之【經義述聞】指出:"不如己者,謂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也。"此說與李氏"同類"之解暗合。考諸【論語】交友觀,"仁"字凡109見,而"賢"字僅25見,足證孔子交友標準重在德性契合而非能力比較。子夏"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的表述,恰可佐證此義。

二、語源考證的時序法則
欒先生引【呂氏春秋】爲證,然該書成於戰國末期,距【論語】結集已逾三百年。章學誠【文史通義】強調"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考【尚書·周書】載周公"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的待士之道,實爲"禮賢"而非"擇友"。真正可資比勘者,當推與【論語】同時代的【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不如己者,吾不與處"之語,其"不如"顯指德性差異。

三、詮釋方法的範式自覺
乾嘉學派開創的"以經解經"傳統尤值重視。阮元【論語論仁論】指出:"聖賢之言,不但深遠者非訓詁不明,即淺近者亦非訓詁不明。"觀【論語】"友直友諒友多聞"(【季氏】)、"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諸章,皆未設賢能門檻。錢大昕【潛研堂文集】論及此章時特別強調:"如必求勝己者,則勝己者又將求勝己者,誰復與吾友乎?"

要之,解經當恪守"義理寓於訓詁"的原則。李氏從"同類相求"角度立論,既符合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學精神,又與先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周易·乾】)的交往倫理相契。今日解經,既不可如宋儒之空談義理,亦不可拘泥漢唐註疏,當以文本爲基,以語境爲緯,以思想體系爲經,方得聖賢本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