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69|回覆: 0

[社會科學] 譙皓中:國家禮部重建

[複製連結]
時空整理公約 發表於 2022-10-2 09: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禮的表象是行爲規範,衣食住行和行走坐臥方方面面,如尊主君敬年長愛護幼童,在人類任何地方都是通行的,完善者如祭祀,對天地、仁君、親、師等表達尊敬。樂的表象是歌唱讚美、手舞足蹈和歡喜等情,如歌唱情感和生活美好讚頌偉大是人類通行的,典型如紅歌起到了新思想新人物的讚美和傳播,可以通過各地民歌了解一方水土和民俗風情。所以,天下之本不在利在於人心,人民歸心則天下;人心之本在於和合,夫婦和、父子和、君臣和,和則強,強則王。天下不和則離,離則孤,孤則衰,衰則亡,天下無道!

統而言之,禮樂是文物典章制度的統稱。涉嘉、賓、吉、凶、軍五禮。禮是禮爲本,祭禮爲禮之本,人情之重莫顯於喪即是喪禮,成人禮爲禮之始也,婚禮爲萬世之嗣也,朝禮、聘禮、相見禮是禮尚往來,鄉飲酒禮、射禮通過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命名禮、釋菜禮與開筆禮、拜師禮是建國君民教學爲先,立社禮、畢業禮、志學禮等是偕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並且禮器是盛德的完備。周公制禮作樂,即完善禮樂制度,目的是營造既有序又和諧的人際關係。

禮、樂之區別在於分工,禮重在敬,表達內心的恭敬,維護秩序的良好;樂重在和,體現關係的和諧,營造情感的融洽。小康社會側重於禮,未來大同時代側重於樂。古有言『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合父子之親,明長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內,則禮行矣。』,【荀子】『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管乎人心矣。窮本極變,樂之情也;著誠去偽,禮之經也。』自周公設周官,就有『師、儒』擔其專職,至北魏始置『禮部』,掌管五禮之儀制及學校貢舉之法。長官爲禮部尚書,其後歷代相沿不改。隋至宋屬尚書省,元屬中書省,明、清爲獨立機構,直接聽命於皇帝。『禮樂刑政』的完備,爲中國文明的延續提供了根本性保障,守衛了人倫和文明。所謂『禮者,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左傳】古中國之『禮三禮』無所不包,與其他文明的禮是不等量的,更非今日之狹義之禮儀,具有高效治理國家的政治功能和協調上下的整合功能。

古之『禮部』之實,今已裂有數個部門和專職。其職接近者有『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宣傳部』和『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因爲禮樂之本,在於和諧人的一切人際關係,人與人的關係總和就是人倫綱常,夫婦、父子、兄弟長幼、君臣和朋友同事。故而『禮部』的主責就是維護五倫關係和各自所當的責任,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即符合作爲人的現實和精神需求,也符合『爲人民服務』執政者的綱領,更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爲人民服務』,實現『吏治』的紀律要求。因父母與子孫是天定的,稱其天倫,不存在變更和選擇,屬恆定的關係,所以慈、孝是恆定的,其仁義信等文化都有了恆定不變的基礎。除此外立足於其他一切關係,都是不可靠極具動盪性。

現代文明,肇始於歐洲啟蒙思想運動,揚於歐美工業革命,堅船利炮和經濟繁榮。啟蒙運動革除的是傳統的『君臣』體系,使君無世襲,有上有下的合法程序,體現了『君臣』關係的和諧性。故而有『自由、平等、博愛及民主』觀。但是不能極端化,否則極致的『自由』觀,必然是『無君』的,極致的『博愛』觀,必然是『無父』的。無君無父,人與禽獸沒有兩樣,必然暴行累累,其社會日益呈現出男女衝突、家庭衝突、企業惡性競爭、民族衝突和種族的劇烈衝突,並且不可解,典型如女權運動、黑人運動等,涉及明面上的政治正確問題。因爲各有各的自由看法,互不相讓,分裂離散過多,造成百義而不能歸一,造成唯利是圖,人不知大義,也故意淡化現實的差異,利不爲義。

變化是萬物之真理,但能駕馭變化有且唯有『中庸』思想能做到。比如百年歐美獨盛今漸失序,百年中國積貧今逐富強。城市文明已初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突出,人們深惡痛絕唯利是圖的資本和惡人,對仁義道德的呼籲和良善回歸迫在眉睫。觀其人類世界,有且唯有孔儒之學能滿足並提供大同方向,儒學致力於人,教人做人爲人,致力於事,以建大德功業成事。唯有此可通行於世,合其人類實情,利雖不可不重,以利相交利盡則散。同理『以金相交,金耗則忘;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其天下可歸一,可凝人心。因倫常不同,萬物有異,自生其禮也,因協作、通識相同,自生其樂也。由『禮』確定了我是誰?故有仁義禮智信與華夷之辨,由『樂』明白了因何而變,故有興利除害和學先進。終而『禮部』之爲重,之所大,緊緊關切政治仁治,關切中華文明及海內外同袍的向心力,關切人類福祉。

一、禮部重建,作禮樂、興教化,全禮儀指導、婚喪嫁娶之音樂參照和教化德音。尤其規範娛樂行業的藝人藝德,真正引導和規範社會風俗民情,真切引導人們向善。

例子:中國傳統農村,農民之所以樸素和淳樸在於有每個村都有鄉賢和宗族自治的族長。凡是村中出現了違禮和不道德的事,如不孝不悌、、姦淫、爭訟以及殺人等,德高望重的鄉賢和族長就會出面主持裁決,全村人會參與議論,由此使得全村人所信服。後來文革把鄉賢給摧毀了,自此人心道德逐步淪喪,人心不古了,再也沒有用人格修養的德行者,自然不能讓世人全部信服。即使有了法院有了律師和法官,有了巨細的法律,即使有了健全的懲罰和勞教,但無法拯救人心,永遠無法把控微妙的人情。

二、知識分子獨立,於文廟盛讚德才兼備的各地優秀中學生、大學生,獎賞和頒發道德模範等;其次以禮樂爲服務,服務於人民、守衛道義,用聖賢經典優化社會。於政治是國家司法獨立,尤其以禮法治國,人人在道義之下。

三、立倫常大道,寬容萬教、調和文明衝突,引領工業智能文明時代,讓城市更美好。其次重新編訂『新六經』以適應現代文明之用。

例子:此即是信仰的重建。現代意義的信仰是『一本聖經、一個教堂、一套儀軌』的結構,於固定和約定時間舉行。實際傳統中國同樣有『一本經典、一個祠堂、一套儀軌』,經典是四書五經或家訓文。靈魂就是宗祠,有家風家訓,但凡人生大事都要向宗祠祖廟告知宗教最初原義,是曾經的中國人一生從生到死都不曾離開過的。所不知的是,中國信仰的深遠,中國人信仰的整體性、同一性是由無數家庭、宗族單位聚合,並與其他模式道教、佛教等共存。所以大到國家有明堂,設『左祖右社』;小到每家每戶的堂屋都有祖宗牌位和『天地君親師』神位。後來在現代化進程中,給丟失了也不認識了。

【禮部新建】

考各國立憲本指,不外乎達民情、采公論兩義!

此二事乃中國經傳立政之本原,堯舜禹神聖帝王馭世之正規,心同理同,中外豈有殊異?中國自先秦而來的王道、仁政設計和諫官、史官系統,用於對帝王進行規勸和制約;秦漢之後,有災異學說,有民本論、有天命學說,有個人修養說等等,在知民情,采公義上沒有少下功夫。自英國發生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與國王簽訂【權利法案】,使國家權力由君主逐漸轉移到議會,誕生君主立憲制政體。一場歐洲啟蒙運動開始,自由、平等、民主以及分權思想崛起,完成了『依法治國王在法下』的政治制度蛻變,使國家知民情、采公義。因爲私有財產得到保護,社會有了尊重人才的環境,僅僅百年後工業革命開始,機器替代人力,率先出現資本主義和科學主義時代。不過只以法治國,尚缺一個道義公義的產生,需要儒家文化來彌補糾正。

禮法治國,即司法獨立,即禮部和法院不受政府的強力干涉,公正之士和法官不受權勢或暴力威脅,才能有鐵面無私通行公平正義。私有財產得以保護,經濟才會得以發展,所謂生產力和經濟基礎,永遠是由上層建築所決定的。由此我們需要重建禮部。於智能時代和城市文明的大背景,就是要把各種關係進行平衡,扶正人心,減少傷害減少怨恨戾氣。把資本主導的、強勢政治推動的,以商業化形成呈現的,全球化經濟發展模式,改變爲人民爲主、道義至上的社會治理爲主導,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協同發展,和諧共生的新文化體系。充分認識且尊重不同的文明內容,深化大同但非全球同質化的模式。比如有些重朋友和陌生人的關係,強調普遍之愛和公共制度,也有重親親和君臣關係,強調公義和仁政等。由此有且唯一『禮與法』可勝任,既屬於國政的,又是全體人民推舉的。禮法向外,可承載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國際宗教自由聯盟等,因爲這一切組織全被人際關系所覆蓋,不會敵視獨特的信仰發展,而是規範其發展解決思想之亂。換言之,中國的自由是有規矩的自由,遵守了禮法就有無限的自由;平等是內在的平等,自我謙卑而尊重別人,人皆相同;民主是民爲邦本,王以民爲天爲民做主,維護人民利益的。即禮法、倫常、和諧與民本也。

禮部組織制度結構

禮部組織制度結構

圖1,組織制度結構

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一層層向上選舉,禮法委員會如同,區別是禮法委員會是選舉讀書人道德模範。

禮法委員會是行政委員會和人民代表大會共同的官聯組織,從而構成獨立的司法體系。既是國家機構之一,也是人民代表大會之下的。行政方面的國家元首和官吏,由內部推舉產生;人民代表則由人民真正選舉誕生,一層一層的向上選舉直至最高委員長。人民代表代表監督議察,依據禮法委的內容同級監督行政官吏,行政系統亦通過禮法委對人大代表進行驗收獎懲。禮法委是通過舉孝廉的方式進入股級禮部,一級一級進行候選人投票,最高禮部禮長是由省級所有禮法委員投票決定,禮長的候選人由同級行政長官提名,同級人大簽名。所謂舉孝廉,把各地的賢良方正之人找出來,借鑑漢代的察舉制度。之所以人民必須參與,在於工業型城市時代,人人都是節點上的一環,無所逃無所往。城市單位的定爲舉孝臉,鄉村單位的爲舉賢良方正。以人口爲參照,『人口滿二十萬每年舉孝廉一人,滿四十萬每年舉孝廉兩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滿二十萬,每兩年舉孝廉一人;人口不滿十萬,每三年舉孝廉一人。』

禮法委員會組織結構和禮長

禮法委員會組織結構和禮長

圖2,禮法委員會組織結構和禮長

首先,成立國家級禮部委員會籌備會,再進行全國各層級的禮部搭建,施行部級,司廳局級,處級,科級禮部委員會。5年後,工作開展到鄉鎮級,正式實施自下至上的推舉制度。以中等小區爲單位確立出一位代表,其代表自動收錄爲鄉鎮級人大代表,在近20萬人中確立出三位候選人,以家庭戶號爲單位選舉出鄉鎮級禮令和禮長開始。鄉鎮級禮令選舉出區縣級禮令和禮長,區縣級禮令選舉出市級禮令和禮長,市級禮令選舉出省級禮令和禮長,省/直轄市和特區禮令選舉出最終的國家級禮令和禮長。

文化院爲核心機構,主要負責倫理、禮樂文化工作,規範制定或追認,守護具體的基本倫理和道義任務,調控宗教的發展和處理違規事宜。隨著科技每一個進步都會對社會和文化進行改變,亦負責研究科學、新商業倫理和文化推進社會結構和文化變後的文明建設,持本以駕馭其末,且爲人民建言的渠道。其次對文化遺產和優秀內容亦當進行評估進行保護或創新發展。咨政院則處理黨、政機構行政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參謀國家行政的施行。邦交委即是傳播中國文化、新文明爲己任進行全世界各國的外交事宜,重心在亞洲、歐洲和非洲。推舉司即是人才儲備中心和人們打交道的,舉行考核、候選人的推出和唱票統計。

人民代表選舉與行政的對應

人民代表選舉與行政的對應

圖3,人民代表選舉與行政的對應

選『士』即是不脫離社會現實,不脫離群眾,舉真善除偽善。

禮部籌備會的搭建和過渡,從文化上講究傳承,則需要充分尊重歷史傳統古『衍聖公』和『五經博士』的傳承;亦明確傳達出國家對文化人、真讀書人的重視。繼傳統的特任至聖先師奉祀官兼述聖奉祀官孔氏,簡任復聖奉祀官顏氏,宗聖奉祀官曾氏,亞聖奉祀官孟氏,天師後裔張氏爲禮長常務委員;當代經學、墨學、哲學、科學領軍人,道教協會會長,佛教協會會長同爲禮長;基督教協會會長,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先賢東野氏、閔氏、冉氏耕、冉氏雍、端木氏、仲氏、言氏、卜氏、孫氏、有氏、朱氏、周子敦頤、程子顥、程子頤、邵子雍、張子載,先儒韓子愈諸氏嫡系脈裔傳承世系可考,證據充足,『馬克思理論、民主理論』領軍人物等亦兼任委員成員;由特任至聖先師奉祀官擔任榮譽禮令。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7-10 19:02 | 顯示全部樓層
譙君所論禮樂之要,誠得先王治道之精髓。今試就禮部重建之議,申而論之。

一、禮樂之本相
【禮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樂實爲陰陽之具象:禮主別異而立天地之序,樂主合同而致天地之和。周公制禮作樂,非徒爲儀文度數,實乃以"敬"、"和"二德經緯人倫。今觀譙君所舉五禮之制,尤當注意其"因人情而節文"的特質。如喪禮之重哀戚、婚禮之重嗣續,皆本於人性之自然。

二、禮部沿革考
北魏始置禮部,實承【周官】大宗伯之職。唐制禮部掌"五禮"(吉、凶、軍、賓、嘉)、"三教"(儒、釋、道),其職能遠超今之文化部門。宋元以降,禮部兼領科舉、外交(鴻臚寺)、教育(國子監),可謂"文教總樞"。明清禮部尚書位列六卿,與吏部並稱"天官"、"春官",其政治整合功能尤著。

三、當代重構之道
今議重建禮部,當注意三大要義:
1. 統合功能:宜整合精神文明辦、教育部文化司、民政部社會事務司等機構職能,建立"大禮制"體系。如將傳統冠婚喪祭之禮與現代公民教育相融合。
2. 因時損益:【禮記】言"禮,時爲大",今日重建非復古制,當如孔子"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的損益智慧。例如可將"鄉飲酒禮"轉化爲社區治理機制。
3. 禮樂相濟:建議設立"樂教司",系統整理古今樂教資源。如紅歌與傳統雅樂、民族音樂的結合,實現"樂教"的現代轉化。

四、制度設計芻議
參照【唐六典】體例,新禮部可設:
1. 禮制司:主五禮研究與現代轉化
2. 樂教司:統管國民音樂教育體系
3. 文教司:負責經典教育與禮儀傳承
4. 禮器研究所:研究禮儀器物現代化

結語:
【樂記】云:"致禮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無難矣。"重建禮部非爲復古,實乃以傳統治道智慧應對現代社會治理難題。當秉持"禮,時爲大"的原則,使禮樂精神在現代制度中煥發新生。如此,方可達致"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的治理境界,實現"安上治民"的終極目標。

(全文798字)
夢林軒 發表於 2025-7-16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部重建與當代禮樂文明之賡續】
譙君皓中所論禮部重建之義,實爲洞見文明本原之論。禮樂之制,誠乃華夏政教之樞機,今試以三禮要義爲綱,參酌歷代典章,申明其當代價值。

一、禮樂之本:從器物儀節到文明秩序
【周禮】六官體系下,春官宗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其制絕非僅止於揖讓周旋之儀。【禮記·樂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此中深意在於:禮制實爲文明編碼系統。今之所謂"中央文明辦"所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恰是古禮"以器載道"精神的現代轉進。如祭祀之禮轉化爲烈士紀念日公祭,鄉飲酒禮演變爲基層民主協商,皆見"因革損益"的禮學智慧。

二、五禮新詮:傳統制度的現代轉化
稽諸【大唐開元禮】,五禮體系實具彈性治理框架:
1. 吉禮之當代體現,見於國家儀典(如國慶閱兵)與文化記憶工程(國家公祭)
2. 賓禮轉化爲外交禮儀與國際交往規範
3. 軍禮精神存續於國防教育體系
4. 嘉禮之婚禮、冠禮,可創新性轉化爲成人宣誓、集體婚禮等新風
5. 凶禮之現代轉化,尤顯於重大災難應急機制中的哀悼儀式

三、禮樂行政的現代重構
北魏始創禮部,至明清形成"禮部—太常寺—鴻臚寺"三級體系。今觀中央文明委統籌精神文明建設,教育部主掌教化,文旅部傳承禮樂藝術,實爲古制之專業化分工。然需注意【荀子·樂論】警示:"樂和同,禮別異",當代禮樂建設當警惕兩種傾向:
1. 過度強調儀式形式而忽略"禮主敬"的精神內核
2. 片面追求娛樂化消解"樂通倫理"的教化功能

四、重建路徑建議
1. 制度層面:可設國家禮樂文化委員會,整合現有文化、教育、外交資源
2. 學術層面:重啟"三禮"研究工程,建立現代禮學體系
3. 實踐層面:制定【國民禮樂規範】,區分基礎禮儀(公民層面)與專業禮制(職業領域)

昔孔子嘆"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今日重建禮部之要義,不在復古機構,而在激活禮樂"經國家,序民人"的治理智慧。若能以創造性轉化促五禮新生,則【禮記】"大道之行"的理想,或可於現代文明建設中得其新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