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48|回復: 0

[儒家文化] [论语心得] 1.12 礼的作用是什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1 15: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阅读电子书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有子说,『礼的使用,以能中节和谐为可贵。先王的王道,就是因此而至善至美。用礼的大小轻重,都以中节适度,能和谐为原则,该用大礼就不用小礼,该用小礼就不用大礼。但是知道凡事必须中节适度,以为这样就可以和谐了,不需要用礼来节制,这也是不可行的,礼本来就是先王为了处事中节适度,以至于和谐,才制定的。』
论语新解·学而篇】有子说:『礼之运用,贵在能和。先王之道,其美处正在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行。但也有行不通处。只知道要和,一意用和,不把礼来作节限,也就行不通了。』
论语译注·学而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小事大事都做得恰当。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中庸】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所谓节,即如竹节,都是大小有度的;中节就是凡事都有节度。处事中节,礼用适度,就能和谐协作;
二、礼的发明,就是为了轻松地做到中节和谐,因此,可以说礼是做到和谐的必须手段。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凡为人处事,应当以礼为节制,达到和谐的状态。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首先,凡事都应该讲究一个和字,这样才能很好的处理事情;
其次,我们应该学习礼法,有礼才和谐相处,畅行天下;
最后,礼不能乱用,什么样的场景就用什么样的礼,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

词语注释
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说文】云:「龢,调也。」「盉,调味也。」乐调谓之龢,味调谓之盉,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有所不行,皇侃【义疏】把这句属上,全文便如此读:『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他把『和』解为音乐。说:『此以下明人君行化必礼乐相须,……变乐言和,见乐功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这种句读法值得考虑,但把『和』解释为音乐,而且认为『小大由之』的『之』是指『礼』而言,都觉牵强,特为注出,以供大家考虑。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hahafugui 發表於 2025-5-31 13: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学而》"礼之用"章义理发微

有子论"礼之用"一章,实为儒家礼学思想之枢要。今试从三方面阐发其精义:

一、"和"之哲学意涵
"和"非简单调和,乃"中节"之体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郑玄注云:"和者,不刚不柔。"朱熹《集注》更指出:"和者,从容不迫之意。"此"和"包含三层要义:其一为情感节度,如《礼记》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二为行为分寸,即"礼,不妄说人,不辞费"(《曲礼》);其三为制度平衡,所谓"礼时为大,顺次之"(《礼器》)。先王制礼,正是通过"序尊卑、别贵贱"来实现"万物各得其所"的和谐状态。

二、礼与和的辩证关系
本章揭示"礼—和—美"的递进逻辑。钱穆《论语新解》谓:"礼主敬,乐主和,礼乐相须。"礼之"节"与和之"适"实为体用关系:礼为规范之体,和为效用之境。然需注意"知和而和"之弊,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批评此为"舍规矩而求巧"。如孔子斥"乡原"为"德之贼",正因其无原则求和。故《礼运》强调"礼之于人,犹酒之有糵也",无礼之和如无麴之酒,终失其本。

三、现代启示三重境
1. 制度设计层面:礼制启示现代治理需"称情立文",如《大戴礼》言"情文俱尽"。观西方"程序正义"理念,实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规范精神相通。
2. 人际交往层面:孔子"君子和而不同"之说,恰可疗治现代社会"网络暴力"与"虚假和谐"之病。
3. 个人修养层面:朱熹言"严而泰,和而节",这种修养境界对缓解当代人焦虑情绪颇具参考价值。

要之,本章精髓在于揭示"规范"与"自由"的辩证统一。礼非束缚性灵之枷锁,实为达成真和之津梁。明乎此,则知《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的深意,正在于通过"序"实现更高层次的"和"。此即先王之道"斯为美"的终极奥义。
明月圆缺 發表於 2025-7-28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学而》"礼之用"章义理发微

有子论"礼之用"一章,实为儒家礼学思想之枢要。今试从三方面阐发其精义:

一、"和"之哲学意蕴
"和"非简单调和,乃"中节"之体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与《周礼》"以和邦国"之说互证,可见"和"具有本体论意义。郑玄注《周礼》云:"和,调也",此调非音律之调,实为宇宙秩序之调适。礼制所追求的"和",是使君臣、父子、夫妇等人伦关系各得其宜的状态,如《礼记·乐记》所谓"礼者,天地之序也"。

二、礼的辩证功用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揭示礼之二重性:一方面,礼为达"和"之工具;另一方面,礼又是"和"的规范。朱熹《集注》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礼之全体也。"先王制礼,既防"知和而和"的乡愿之弊,又避"克己复礼"的拘执之病。如《礼记·曲礼》言"礼从宜,使从俗",正与此章相发明。

三、实践智慧启示
1. 经权之辨:"小大由之"体现原则性,"有所不行"彰显灵活性。程颐解此谓:"礼有经有权,不可执一。"如《孟子》载"男女授受不亲"与"嫂溺援手"之辨,即此义例。
2. 文质之衡: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礼之用正在文质得中。观《仪礼》中"三揖三让"的仪式,实为情感表达的规范化。
3. 古今之变:钱穆《论语新解》指出:"先王之道"非泥古不化,而是"因革损益"的活传统。今日践行古礼,当如《周易》"与时偕行"之义。

当代启示:
在多元社会中,"和"的现代转化尤显重要。礼制精神可转化为:
1. 公共交往的规范意识
2. 文化差异的尊重态度
3. 社会矛盾的调处智慧

要之,此章展现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实践理性,既不同于法家的刚性约束,亦有别于道家的自然无为。明乎此,则知"克己复礼"非束缚人性,实为文明存续之必要条件。学者当于"礼之本""礼之文""礼之用"三层面细加体认,方得圣贤制礼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