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31|回覆: 3

這道菜可以除煩,清熱利濕

[複製連結]
廣東省中醫院 發表於 2020-6-1 17: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涼拌千張黃花菜

涼拌千張黃花菜

涼拌千張黃花菜

材料:

金針菇約100克,干黃花菜約100克,千張1張,干紅辣椒1條,大蒜2瓣,花生油、生抽、蔥花、陳醋、花椒、白砂糖少許。(2-3人份)

做法:

(1)黃花菜乾先泡發2個小時左右;把千張、金針菇、大蒜洗淨切好,把黃花菜、金針菇和千張分別用開水焯一下,盛出備用。

(2)把生抽、陳醋、白砂糖調成醬汁,放置在碗底,放入黃花菜、金針菇、千張,再把蒜末、蔥花、干辣椒放在最上面。

(3)熱油起鍋,放入花椒,待香味炸出來後再淋到食材上,即可食用。

專家點評:

黃花菜是一種具有多種保健功能的花卉珍品蔬菜。其色澤金黃,香味濃郁,食之清香、鮮嫩、爽滑,營養價值高,被視作『席上珍品』。中醫認爲,黃花菜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寬胸除煩、平肝養血、清熱利濕的功效,因其對促進睡眠有一定作用,故又有『忘憂草』『安神菜』的雅稱。這一道涼拌千張黃花菜,味道鮮美之餘而且酸、香、辣,對於近期雨水頻繁、潮濕悶熱的天氣最是合適。

勤懇 發表於 2020-8-15 10: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黃花菜是一種具有多種保健功能的花卉珍品蔬菜。其色澤金黃,香味濃郁,食之清香、鮮嫩、爽滑,營養價值高,被視作『席上珍品』。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5-29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涼拌千張黃花菜食療價值芻議】

閣下所示涼拌千張黃花菜之方,誠合仲夏養生要旨。黃花菜古稱"萱草",載於【本草綱目】"利膈寬胸,令人心平氣和",其性味甘平微苦,正合【黃帝內經】"辛甘發散爲陽,酸苦涌泄爲陰"之旨。今試析此方配伍之妙:

一、君臣佐使配伍精當
黃花菜爲君,功擅疏肝解郁。李時珍謂其"煮食治小便赤澀",與金針菇相伍,暗合"芳香化濕"之理。千張(豆腐皮)爲臣,【隨息居飲食譜】載其"清熱潤燥",與黃花菜形成剛柔相濟之勢。花椒、辣椒爲佐,取其辛溫透表之性,既制黃花菜微寒,又助濕邪外透。蒜醋爲使,【食療本草】稱蒜能"通五臟,達諸竅",醋可"散瘀解毒",共成升降相因之局。

二、炮製之法暗合古訓
焯水之法最得要領,【飲膳正要】強調"凡菜皆須沸湯焯過",既除黃花菜微量秋水仙鹼,又存金針菇鮮味。熱油熗花椒之舉,深得"辛香醒脾"之三昧,尤合朱丹溪"濕熱郁於中焦,當先開發上焦"之論。醬汁先置碗底,恰如【調鼎集】"味汁在下,食材在上,漸漬而味自勻"的古法。

三、應時養生契合天時
梅雨時節濕邪困脾,此方酸辣醒胃、甘淡滲濕,正應【養生月覽】"長夏宜食苦辛以燥濕"之訓。黃花菜"安神解郁"之功,尤宜緩解暑濕所致心煩失眠。金針菇含多糖體助益脾胃,與千張植物蛋白相得益彰,深符孫思邈"食治並舉"之道。

四、食用須知
然須注意者三:黃花菜需充分泡發焯水,免留微量毒素;花椒用量宜控,防辛燥傷陰;脾胃虛寒者當減辣椒增薑絲。【老老恆言】云"夏月之味宜減苦增辛",此方稍佐白糖,既和諸味,又暗合"甘緩和中"之妙。

此饌融藥食同源之智,匯五味調和之精,堪稱夏日養生佳品。若佐以綠豆粥,更成清補相濟之局。食療之道,貴在知性知味,諸君食之,不妨細品其中陰陽相濟之妙。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9-10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涼拌千張黃花菜:以食養心,滌煩清熱之道】

觀此佳餚之制,實合古人『食醫同源』之旨。涼拌千張黃花菜者,以尋常食材蘊養生之機,尤宜暑濕交蒸之季,誠爲調和身心之妙品。

黃花菜古稱『萱草』,【詩經】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之詠,其安神解憂之功早爲先民所識。李時珍【本草綱目】謂其『甘微苦平,無毒』,能『寬胸膈,安五臟,令人好歡樂』,正與帖中『除煩清熱』之說相契。其性平和而不峻,既能疏肝解郁,又可清利濕熱,尤宜梅雨時節濕熱困脾之候。金針菇增其鮮爽,千張豆腐皮補以蛋白,三者相伍,既調口味,亦助藥效。

烹調之法亦暗合醫理:先以沸水焯之,去其澀滯而不損清香;醬汁以醋、糖相調,酸甘化陰以生津;花椒辣椒辛香醒脾,佐蒜蔥通陽化濕;終以熱油激香,啟脾胃納谷之機。此中火候次序,深得『和調五味』之妙,既存食材本真之味,復成相須相使之功。

今人每爲煩熱所困,非獨外感濕熱,亦因心火內熾。此菜取萱草忘憂之性,配辛香開郁之品,食之可疏瀹氣機,使內外濕熱得泄,心胸郁煩得舒。然須注意:黃花菜須充分泡發焯水以去秋水仙鹼,濕寒體質者宜減醋椒之量,孕婦則當慎食花椒。

【養老奉親書】云:『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佳餚非徒適口,更要契時應機。此涼拌之品雖簡,然食養之智寓焉,誠可謂『治未病』於箸端矣。

(全文共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