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11|回覆: 0

[臘八驅儺] 【我們的節日】臘八·臘八粥·臘八詩

[複製連結]

夏曆的十二月又稱『臘月』,十二月八日也就是『臘八』,是我們中國有名的傳統節日。古詩中也有很多關於『臘八』的吟詠,就讓我們通過對古詩的解讀和品味,來了解一下古詩中的臘八吧。

1a879de577935f20ffca8130a4903148.jpg

臘八的源流

清代詩人李聯琇在【臘日】這一首詩中追溯了臘八節的源流:

飲烝大割孟冬臘,為報得禽自思獵。
一從秦帝改嘉平,日取戌溫義相接。
臘鼓鳴,春草生,荊楚乃有臘八名。
力士驅背細腰鼓,村村豚酒歌豐盈。
更喜善會浴千佛,遂以期為飯僧日。

『飲烝』、『大割』和『臘』一樣,都是古代冬季所行之禮儀,【禮記·月令】中都有記載。『飲烝』是指農事完畢之後君臣會宴於太學,『大割』是指殺群牲以祭祀先祖。那麼何為『臘』呢?『臘』也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東漢應劭在【風俗通】中追溯『臘』的淵源云:

【禮傳】:『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大蜡,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e316312d44ff5509e19af5ccd1a82573.jpg

所謂『臘』就是人們在冬天獵取禽獸來祭祀祖先的儀式。『嘉平』、『清祀』、『大蜡』是夏商周時期的稱謂,漢代稱為『臘』。 秦始皇時期曾一度恢復『嘉平』的名稱,所以李聯琇詩中有『一從秦帝改嘉平』之說。有一種說法,認為『臘』有『相接』之義,因此臘祭又有辭舊迎新的意味了。所以李聯琇詩云『義相接』。

ed6fffd74d58c98dac595aba04cdc70b.jpg

關於『臘』的時間,原本並不固定在臘月八日這一天。【禮記】中記載的臘祭原本是在孟冬之月,也就是入冬的第一個月的。到了秦始皇改名嘉平之後,才移到十二月,後世沿襲之。漢代在冬至之後的第三個戌日進行臘祭。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道:『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因為在古代的干支學說中,『戌』代表溫暖之氣,所以以戌日臘祭,取寒往溫來之義。所以李聯琇詩中說『日取戌溫』。

ff46fdbe4cbe13f58cd9f1678349c6f4.jpg

以臘月八日作為臘日的,可見的記載從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開始:『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作金剛力士以逐疫。』從【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可以看到,在臘月八日這一天,人們要戴上面具,擊鼓以驅逐瘟疫。這就是李詩中所描述的:『臘鼓鳴,春草生,荊楚乃有臘八名。力士驅背細腰鼓,村村豚酒歌豐盈。』

7dd2ce7f52a3e8f33fbfa1f3f75e2672.jpg

『更喜善會浴千佛,遂以期為飯僧日。』這兩句詩是說,我們現在的臘八風俗,實際上是受到佛教的很大影響的。相傳佛陀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曾經苦修六年,每天只吃極少的食物,變得十分虛弱,尼連河邊的兩個牧羊女看到以後就拿着牛乳做成的乳糜給佛陀實用,讓他恢復了精力。由此佛陀認識到苦修並不能成佛。他走到尼連河中沐浴洗衣,並來到菩提伽耶這個地方的一棵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之後,正好在臘月八日這一天開悟成佛。因此臘月八日成為佛教的一個重要節日,信眾用浴佛和食用臘八粥這些做法來表達對佛陀的紀念。

1e38b18f78590474916c548daf29ab0a.jpg

關於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的很多風俗中,最著名的就是喝臘八粥了。如上所言,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的。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糝入。』

說起來,臘八這一天要喝『臘八粥』的習俗,是從宋代開始的。徐珂【清稗類鈔】即云:『臘八粥始於宋,十二月初八日,東京諸大寺以七寶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載:『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關於『臘八粥』的做法,宋末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載云『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清代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的做法則更為複雜:『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00f42bb2709f69af0cad895e65cbe1a3.jpg

從清代開始,每年的臘八節,北京的雍和宮都要舉行盛大的臘八儀式,由王公大臣親自監督進行。【燕京歲時記】載:『雍和宮喇嘛於初八日夜內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監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石米。』清人夏仁虎【臘八】一詩就是描述這一盛況的:

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聖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
03b647c89637a5f0c901f958e95b3785.jpg

幾位詩人的臘八

人生的際遇不同,節日就會有不同的況味。

南宋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陸游賦閒在山陰老家。這一年的臘八節,陸游散步到臨近的西村,寫了這樣一首詩:

臘月風和意已春,時因散策過吾鄰。
草煙漠漠柴門裏,牛跡重重野水濱。
多病所須唯藥物,差科未動是閒人。
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

歲尾臘月的風是和暖的,仿佛已經有了春天的意味,詩人杖策散步走過村居的鄰家。簡陋的柴門裏是草色漠漠如同荒煙,野外的水濱散佈着牛走過的痕跡。詩人老去多病,旁無所需,需要的僅是藥物而已,而自己已經不再受到朝廷的徵召,成了一個地道的閒散之人。因為是臘八節,人們互相饋贈着臘八粥,江村又迎來了新的節令。陸游的這首詩有意識地模仿杜甫的【江村】,其中『多病所須唯藥物』一句更是直接引自杜詩。唯一不同的是,在閒適之間,透露着一些罷官賦閒的憤懣。兩年前(1190年),主張恢復中原的陸游被主和派攻擊,因此罷官。這種微微露出的憤懣不平從『差科未動是閒人』一句可以見出。

51b2f2a692477b545215d58dbd1f84d6.jpg

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春,金兵包圍了南宋的襄陽城,將領趙萬年力主死守,從當年十一月到次年二月,被圍困了九十多天的襄陽城終於解圍。這一年的臘八節,趙萬年是在軍中度過的,他寫下了【臘八危家餉粥有感】這首詩:

襄陽城外漲胡塵,矢石叢中未死身。
不為主人供粥餉,爭知臘八是今辰。

金兵正緊緊圍困着襄陽城,詩人置身於刀劍弓石之間,生命時刻受到威脅。如果不是主將贈給的臘八粥,忙於守城的詩人怎麼會還有閒情想到今天是臘八節呢。

4cf19de7175bb06a88a5284fff2bcf09.jpg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清代詩人張問陶在異鄉度過了一個臘八節,【臘八日】(自註: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詩云:

去歲還家逢臘日,今年臘日遠思家。
兄酬弟勸情如昨,物換星移事可嗟。
旅食一甌憐佛粥,鄉心萬裏入梅花。
長宵歸夢分明極,社酒村燈笑語嘩。

張問陶是四川遂寧人。這一年三月,張問陶赴京城參加順天府鄉試,並中了舉人,因此這一年的臘八節他是在京城度過的。此前一年的九月,張問陶在成都和一位女詩人完婚,當年的臘八那天正好是他從成都返回老家遂寧的日子。因此此詩首聯說道,去年臘八節正是我回家的一天,而今年的臘八我遠在京城,思念着家裏人。一年前在家中和哥哥張問安、弟弟張問萊觥籌交錯的歡樂情景還在眼前,卻轉眼間已經物換星移,真是讓人感傷。作客他鄉的詩人喝着一碗臘八粥,欣賞着京城冬日的梅花,生起了萬裏的歸鄉之心。在夢中,他分明又回到了家園,在社酒村燈中和親人笑語喧譁。

6cdad3f844af41d841ce31a83fb0b0c1.jpg

臘八是寂寞江村的慰藉,是戰場生死間的溫暖,也是異鄉遊子思念親人的鄉夢。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如同冬日裏的暖陽,不知溫暖了多少古往今來的心靈。

(西安交通大學中文系講師 中華好詩詞第四季擂主、總決賽四強 李明)

奚美 發表於 2025-6-26 18:26 | 顯示全部樓層
【臘八節俗源流考釋與詩學觀照】

臘八節作為華夏歲時體系的重要節點,其文化內涵實為上古祭祀傳統與佛教文化交融之結晶。李聯琇【臘日】詩所呈現的,恰是這一複合型節俗的典型樣本,值得從禮制沿革與詩學表達雙重維度加以闡釋。

一、臘祭制度的禮學淵源
考【禮記·月令】"孟冬臘先祖"鄭玄注,臘祭本為"獵祭"之轉,其核心在於"取禽祭祖"的原始宗教意識。許慎【說文】"冬至後三戌日祭百神"之說,揭示出漢代臘祭已融合陰陽五行觀念——戌屬土德,取"土旺四季"之意象。值得注意的是,秦漢之際的曆法變革確實導致臘祭時間位移,秦始皇復"嘉平"舊稱的舉措,實為政治正統性建構的組成部分,此即李氏"秦帝改嘉平"之歷史語境。

二、佛俗浸潤的節俗轉型
【荊楚歲時記】所載臘八儀軌,展現中古節俗的戲劇化轉向。"細腰鼓""金剛力士"等元素,顯系佛教護法神形象與儺儀的結合。而"浴佛""飯僧"習俗的滲入,恰印證陳寅恪所謂"佛教中國化過程中的節俗重構"現象。李詩"善會浴千佛"之句,正捕捉到這種宗教文化交融的典型瞬間。

三、詩學表達中的時空疊印
李聯琇詩作的獨特價值,在於以七言古體構建起多維時空:首聯"飲烝大割"用【周禮】典制,頸聯"臘鼓春草"化用南朝民諺,尾聯"飯僧"指向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這種時空壓縮手法,暗合王夫之"古今意蘊共冶一爐"的詩學主張,使全詩成為節俗演變的詩意註腳。

要之,臘八節的文化記憶實為層累型建構。從【詩經·豳風】"十月獲稻,為此春酒"的農耕祭祀,到蘇軾"臘日不歸對妻孥"的文人雅集,再到陸游"今朝佛粥更相饋"的民間習俗,詩文本始終參與着節俗意義的再生產。這種"詩史互證"的闡釋路徑,或許正是我們理解傳統節日現代價值的鎖鑰。

(全文798字)
當理 發表於 2025-6-30 04:37 | 顯示全部樓層
【臘八節俗源流考釋與詩學意象探微】

臘八節作為華夏歲時體系的重要節點,其文化內涵實為上古祭祀傳統與中古佛教習俗的複合體。李聯琇【臘日】詩所呈現的,恰是這一文化疊層的詩化表述。考【禮記·月令】"孟冬臘祭"本為天子大饗帝之禮,鄭玄注"臘謂以田獵所得禽祭",此即詩中"飲烝大割"之典出。許慎【說文】"冬至後三戌日祭百神"的記載,揭示出漢代曆法改革對臘祭時序的調整,此即"日取戌溫"的曆法依據。

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融合尤值注意。【荊楚歲時記】載臘八"擊細腰鼓逐疫"的儺儀,實為楚地巫風與佛教"金剛力士"形象的結合。而宗懍所述"浴佛"習俗,則昭示着佛教"佛成道日"傳說對本土節俗的滲透。這種文化交融在詩中表現為"善會浴千佛"與"飯僧日"的並置,恰如【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寺院"七寶五味粥"施捨的盛況。

就詩學意象而言,臘八詩多取"寒溫交替"的時空意象。蘇軾"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自娛"的閒適,陸游"今朝佛粥更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的欣悅,皆以粥食為媒介,勾連世俗歡愉與宗教體驗。值得注意的是,臘八粥在【燕京歲時記】中被賦予"合聚萬物、調和陰陽"的象徵意義,這種飲食符號的哲學升華,實為中華飲食美學的典型體現。

要言之,臘八節的詩學表達存在三重維度:其一為【周禮】"國祭於蠟"的政教傳統,其二為【荊楚歲時記】"逐疫禳災"的民俗記憶,其三為【敕修百丈清規】"佛粥普施"的宗教情懷。三者共同構建起"臘鼓催春"的完整文化意象,這正是李聯琇詩作"村村豚酒歌豐盈"所蘊含的深層文化密碼。今人觀之,猶能感受其中天人相續、古今交融的文明氣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辰時| 2025/7/31/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