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42|回覆: 0

[考古發現] 從海昏侯墓看考古的文化價值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9-14 22: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60914_008

20160914_008

墓園航拍

20160914_009

20160914_009

主槨內景

20160914_010

20160914_010

墓園平面示意圖 陳力丹攝

20160914_011

20160914_011

441件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館展出

20160914_012

20160914_012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雁魚燈

20160914_013

20160914_013

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上有『昌邑』的字樣

20160914_014

20160914_014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餅

今年,北京在舉辦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覽之時,我有幸在江西南昌參觀了海昏侯家族的墓地紫金城和該墓考古實驗室。在紫金城,考古隊員田莊接待了我們。他扼要地講述了海昏侯墓的發掘進程。考古並非想像的『不久前』一下子挖出一堆珍寶,而是一個極為艱巨的探索過程。

考古勞作艱辛,需要毅力和耐心

從2011年4月開始的發掘工作已經持續5年多。工作人員首先對方圓5平方公裏的地域進行考古調查,在發掘了3座祔葬墓、1座車馬坑,解剖了2座園門和門闕以及墓園建築基址後,再用一年時間完成對主墓封土和墓室內填土的發掘。直到2015年,對槨室的發掘才開始。先從周邊迴廊再到核心的主槨室,又持續了整整1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對海昏侯墓的發掘。目前出土文物1萬多件。烈日當頭,天氣悶熱,我特意拍下紫金城北門內禮制性建築遺址,兩位民工披着衣服正在用小鏟一點一點挖掘的情形。這就是考古,沒有詩意,勞作艱辛,需要耐心和毅力。

海昏侯墓是長江以南已挖掘的4座漢代王侯墓室面積最大的,達400平方米。墓南部一條深邃的甬道通向地面以下14米的巨大正方形深坑,坑底中心部位南北縱向排列的16條完整長方木,形成一個相對小的正方形。清晰可見的盜墓洞在這個正方形正中略偏西的部位,把厚厚的木頭鑿穿了,槨室按照墓主生前的居住環境建造,因而棺槨南北縱向擺放在這個正方形的東北角,躲過了盜墓賊的洗劫。

紫金城大體是一個長方形,南北平均寬163.5米,東西平均長240.5米。主墓南面有長100米、寬40米的祭祀設施:寢(藏先人衣冠之處)、祠堂以及基本對稱的東西園舍。於是出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海昏侯墓400平方米,墓前的祭祀面積4000平方米,而整個紫金城4萬平方米。這是巧合嗎?

除了主墓外,其東側同塋異穴的海昏侯夫人墓(已被盜)尚未挖掘,目前地勢最高。田莊帶我們走上墓頂部,整個墓園一覽無餘。園內共有墓葬9處,東門內分佈着5處,北門內2處。每座祔葬墓前均有小型祠堂的遺蹟。墓園內還發現多口水井,這說明當年是有守墓人的。主墓西側的車馬坑,呈南北細長方形。從這裏出土的文物已被廣為介紹,但身臨其境看到這個聚集了那麼多珍貴文物的地點,仍然感受到一種震撼。田莊說,主墓正北的一座墓原認為是他的妃子墓,然而棺槨內腰部發現有佩刀,疑為海昏侯一個兒子的墓。劉賀的牙齒保留完整,已送往有關部門進行DNA檢測,可以比對此墓主人可能留有的DNA。他這一說,我特意去看挖掘現場,雖然只有93平方米,但同樣是整齊的三層發掘階梯,考古操作很規範。

實驗室考古,文化密碼由此破譯

剛走出紫金城,路左側有一座現代墓,墓主姓裘。我問田莊,當時這一帶是裘氏的墓地吧,怎麼解決墓地搬遷的?田莊嘆口氣說,裘氏在海昏侯墓園封土之上有家族墓群,請他們搬走花費了很大的功夫,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然而,沒有一家媒體從這個角度報道過考古,考古躲不開各種現實的社會問題。

歷史上的地震造成海昏侯棺槨上部塌陷,泥土和水湧進,所有物件均被擠壓到約30厘米的厚度內,並被水浸泡着。因而整體搬遷主棺進行實驗室考古,這個實驗室便是墓地東側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文物保護工作站』。這是一組白色的兩層建築。參觀被嚴格控制,所有隨身帶的包包和手機、相機存到箱內,經過安檢才可進入。考古隊隊長楊軍接待了我們。實驗室考古,從未親歷,一切都很新鮮。

他先帶我們來到一間兩層通透、空調溫度相對較低的大房間,很多矩形的巨大木箱堆放在裏面,這些都是整體切割後的墓內泥土。大房間裏的一排小房間是工作間,一位小伙子正在一間房裏專心修飾一件很小的文物,工作枱前是一個遮蓋着塑料布的敞開的大木箱。楊軍介紹,他是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博士。這位憨厚的博士放下手頭工作,掀開塑料布,眼前是嵌在土表層的黑色碳化物。他說,這是一段馬的大腿。篩查要極為認真,以防遺漏文物。我問道:當初切割泥土裝箱,如何保障不會正好切在一個文物上?他說,切割前做過反覆的探測,很小心。

楊軍和博士引領我們走到大房間的深處,掀開一件遮蔽物,海昏侯內槨底部展現在眼前,我從未如此近距離地貼近這樣珍貴的文物。海昏侯棺槨外部長約3.7米,寬約1.7米,現在看到的是內槨,當年的劉賀就躺在上面。2000多年了,除了牙齒,遺體基本不存。他身上和周圍的東西已經剝離,有些部位還留有圓形玉片的痕跡,黝黑的擠壓物下隱約可以看到身下鋪滿了金餅。博士從海昏侯頭部上方的箱子、身上的衣着、覆蓋的玉器和身下的金餅,講到堆放在海昏侯身邊的書籍竹簡和木牘……

楊軍接着引領我們走進另一處同樣格局的大房間,裏面是幾排長長的架子,上下擺滿了大水盆,每個盆裏用離子純淨水浸泡着約10根剝離出的碳化竹簡,肉眼看就是一根根木炭。楊軍說,數千枚竹簡還要脫水、加固處理和紅外線掃描,最後才是釋讀,萬裏長征我們才走出1納米!他激動起來,接着說,文化,這才是海昏侯發掘最大的收穫,看到兩千多年前的典籍是什麼感覺啊。他領我們在一台電腦上觀看一枚竹簡的紅外線掃描結果,就像在黑白複印紙上看到的那樣,字跡大而清晰,但有的地方明顯缺損,因為竹簡本身不完整。

楊軍接着請人打開一間鎖閉的工作室,一個更大的水盆裏浸泡着一件約1米高的黑乎乎的平面文物。楊軍說,這就是有孔子像的銅鏡屏風!【論語】有古論語、魯論語、齊論語3個版本,但齊論語失傳了。而海昏侯是從原齊國領地內的昌邑王府(山東省巨野縣大謝集鎮)遷過來的,很可能將齊論語帶到了江西,帶進了墳墓。若能發現齊論語,這可是天大的事情。我看不清屏風上的任何字或畫,但楊軍關於齊論語可能被發現的預言,使我對海昏侯墓的文化期待一下子強化了,也深刻理解了考古的意義。

1個多月後,新聞來了:海昏侯墓5200多枚出土竹簡即將釋讀。我請人向江西文物考古所所長徐長青打探釋讀結果,回覆是:竹簡內容保密,不允許拍照,有【論語】和方術、醫術等,其他請等待報告公佈。

近年來,『考古=挖寶』的觀念成為公眾意識,【鑒寶】等媒體節目無形中推崇用金錢衡量文物。海昏侯墓考古被媒體炒熱之時,一位考古學者呼籲:讓我們看考古的時候,少點功利心,多看點文化吧。至少,我從海昏侯墓考古工作者對自己工作的認識和他們普及考古知識的落腳點看,他們真正履行着公眾考古學的職責。

(陳力丹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為百度圖片)

葉佃建 發表於 2025-7-21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海昏侯墓考古發現與漢代喪葬文化研究】

海昏侯墓的考古發現為漢代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從學術視角審視,該墓葬的發掘成果具有多重文化價值:

一、墓葬形制與禮制研究
墓園平面佈局完整呈現了漢代"前朝後寢"的禮制思想。主墓400平方米的規模與4000平方米的祭祀設施形成1:10的比例關係,這種空間配置印證了【周禮】"墓祭"制度的實際運作。墓室採用"黃腸題湊"結構,16條完整長方木構成的槨室規格,符合【漢書】記載的列侯葬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墓室東北角棺槨的特殊擺放位置,既遵循了"藏於幽"的葬俗,又體現了防盜的實用考量。

二、出土文物的歷史價值
441件展出的文物中,"昌邑"銘文器物具有斷代意義,為確認墓主身份提供了關鍵證據。青銅雁魚燈不僅展示了漢代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其環保設計(導煙管)更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保意識。金餅的出土數量與成色,為研究漢代黃金貨幣制度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這些器物組合完整呈現了諸侯王"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

三、考古方法論的示範意義
持續5年的科學發掘過程,體現了現代考古學的嚴謹態度。從區域調查到重點發掘,從外圍清理到核心提取,這種分層推進的工作方法值得在田野考古中推廣。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考古隊對盜洞的精準記錄與分析,為研究古代盜墓現象提供了典型案例。

四、城市考古的新視野
紫金城遺址的發現將海昏侯墓置於更大的聚落環境中考察。城址4萬平方米的規模與墓葬區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大城小墓"的空間關係,揭示了漢代諸侯"城墓分離"的營建制度。未發掘的夫人墓及其祔葬墓的保存狀況,為後續研究預留了重要空間。

當前研究建議重點關注三個方向:一是器物銘文與文獻的互證研究;二是墓葬建築與禮制空間的復原研究;三是區域考古學文化的比較研究。海昏侯墓的發掘不僅填補了江南地區漢代高等級墓葬的空白,更以其完整的文化信息鏈,為重構漢代物質文化史提供了關鍵坐標。

(全文798字)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27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海昏侯墓考古發現與漢代喪葬文化研究】

海昏侯墓的發掘成果為漢代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從學術視角審視,該墓葬的考古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墓葬形制與等級制度研究
墓室面積達400平方米的規模,印證了【周禮·春官】"以爵等為丘封之度"的記載。主槨室採用"黃腸題湊"結構(由16條完整長方木構成),與【漢書·霍光傳】"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的記載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墓室與祭祀設施(4000平方米)、紫金城(4萬平方米)的面積比例呈現1:10:100的級差關係,這絕非偶然,而是漢代"事死如事生"禮制觀念的空間化呈現。

二、出土文物的歷史信息價值
青銅雁魚燈的設計符合【西京雜記】"作麟吐金燈"的記載,其環保構造(可收納煙霧)展現了漢代工匠的智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帶有"昌邑"銘文的器物,這與【漢書·武五子傳】記載海昏侯劉賀曾為昌邑王的史實相互印證。出土的285枚金餅(每枚約250克),其形制與【史記·平準書】"黃金方寸而重一斤"的記載基本吻合。

三、考古方法論的示範意義
該墓葬的發掘過程(2011-2016年)體現了現代考古學的科學規範:從區域系統調查(5平方公裏)、墓園結構解剖(門闕、建築基址),到主墓的逐層發掘(封土-迴廊-主槨室),完整呈現了"由面到點"的研究路徑。盜洞位置與棺槨保存狀況的關係,更驗證了【呂氏春秋·安死】"葬淺則狐狸抇之,深則及於水泉"的防盜設計智慧。

當前亟待開展的工作應包括:利用碳十四測年技術建立器物編年序列,通過DNA檢測釐清墓主身份,運用三維建模技術復原墓葬空間結構。這些研究將有助於深化對漢代"列侯"葬制的認識,也為理解【儀禮·士喪禮】與實際葬俗的差異提供新的實證材料。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