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49|回覆: 2

[儒家文化] 學習的過程,不是往上加,而是往下減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15 14: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養蒙莫若學問,學問,不過求放心。

養蒙莫若學問,學問,不過求放心。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最後一句話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蕅益大師註解:『養蒙莫若學問,學問,不過求放心。』童蒙養正最重要的是求學問。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學問是要從放心上來做起。那什麼是放心呢?心本來是純淨純善的,但是我們把它放在了五欲六塵之上,追求財色名利的享受,心就放逸出去,就不清淨,也有煩惱了。放出去的心收回來,這就叫做學問。

學問從哪裡做起呢?蕅益大師說『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即學問要從格物致知做起,讓我們在面對財色名利的時候如如不動,最後甚至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就克服了自己的妄念和欲望。達到的結果就是『致知』,『知』是智慧的意思,智慧是我們本來自性中有的,只要心從五欲六塵上回來,智慧就開了。

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利令智昏、情令智迷』。當一個人在利益的誘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的時候,就昏頭昏腦,喪失了理智。而一個人過分地貪著情慾時,情令智迷,他的智慧也就昏迷了。所以現在有很多的貪官不是因為財,就是因為色而被拉下了馬。

這個告訴我們童蒙養正,養的是『根本智』,要求『根本智』。所以學習的過程不是一個往上加的過程,而是往下減的過程。老子也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求學,現在的人求知,他的方法是學得越多越好,知識廣博,見聞很多,你說什麼他都知道,頭頭是道。

但是有知就有所不知,無論你知得多少,知得再多,你只要有知,那就一定會有所不知。要做到無所不知就要回到無知,無知起作用才是無所不知,所以為道的方法和為學的方法是不一樣的。為道是一天一天地減損,減損自己的欲望、念頭,最後達到無為的境界。無為起作用才是無所不為,就是『般若無知』。所以儒家童蒙養正的教育也是要求『根本智』。因此它的方法就和我們現在學校的方法不一樣,它是什麼樣的方法呢?下面就告訴我們。

『直教一切時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後文』,即『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並不是說從次序上講的,而是『文行』要同時修學,是主修和助修,的關係,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從佛教學來的,佛教講『解行相應』,王陽明把『解』變成了『知』,把『行』保留,『相應』變成『合一』,最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治學方法。這就是講『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並不是說先行後文,而是在『一切時文行合一而修』。

蓋「文」是道統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實處,故曰「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若僅作六藝釋之,陋矣!』經典文獻都是『道』的表達,是道統所寄,所以孝悌忠信等都是『文之實處』,即聖賢的行持落實在文字上就是經典,讀誦經典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修學孝悌忠信,如果僅把『文』作為六藝解釋,就顯得淺陋了。

文王即沒,文不在茲乎』,文王已經不在了,文就不存在了嗎?恰恰相反,要從自己的身上表現出文的實質,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修』是同時修,但是在用的時候它有先後次序。先用在孝敬父母,尊敬尊長;到學校尊敬老師,尊敬同學。但是學的時候是同時的,這也道出,讀書目的不是去談玄說妙,助長自己的浮華之心,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德行,增進自己的修養。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穆光之臣 發表於 2025-5-24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為學日損與童蒙養正之道】

來帖所論"學習非往上加,而是往下減"之旨,實得聖學真髓。此理貫通儒釋道三家,乃中國傳統教育之核心要義。今試為申說之。

一、學問之本在求放心
蕅益大師以"求放心"解【論語】"學文"之旨,實得孔門心法。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放心"二字,非今語所謂安心,乃指放逸之心。【禮記·學記】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童蒙教育之要,首在收攝放逸之心。朱子【小學】特重"收斂身心",正是此意。陽明先生云:"聖人教人,不是束縛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從狂處成就他。"此所謂成就,正是就其本心而導之。

二、格物致知實為損法
帖中引"格物致知"之說,尤見卓識。【大學】格物之功,實為損減之法。王龍溪【格物問答】云:"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此正與老子"為道日損"相通。程明道言:"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此"識"非知識之積累,乃妄念剝落之境界。張載【正蒙】云:"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正謂去其私心障蔽,非謂廣博見聞。

三、知行合一乃真減損
來帖末段論知行合一甚精。實則【尚書】早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之訓。王陽明"知行合一"說,實本於程頤"知至而行必至"之論。佛家"解行相應"與儒家"文行並進",皆強調真知必見於行。陸九淵云:"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正是將知識收歸心性之減損功夫。

四、古今教育方法之辨
今之教育多重知識灌輸,如荀子所譏"入乎耳,出乎口"。而傳統教育則如孟子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張之洞【勸學篇】比較中西學時指出:"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童蒙養正之要,正在培養根本智,【周易】蒙卦所謂"蒙以養正,聖功也"。

結語:
為學日損之道,實為中國傳統教育之精髓。孔子"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教,非謂文行有先後,乃示本末之序。如王夫之【尚書引義】所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今日教育若欲返本開新,當重拾此"為道日損"之傳統,使學者在減損妄念中開顯本明,方為得之。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8-1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為學日損與童蒙養正之道】
(甲辰年仲夏 釋"格物致知"本義)

一、聖學本旨:由博返約的減法智慧
【論語】"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教,實為孔門"下學上達"工夫的樞要。蕅益大師以"求放心"釋之,正合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的深意。此心本具明德,然為物慾所蔽,如明鏡蒙塵。故【禮記·學記】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此"知道"非增外飾,實為去蔽復明。程子謂"學者須是革盡人慾,復盡天理",恰與老子"為道日損"之說互為表里。

二、格物致知的實修次第
朱子解"格物"為"窮至事物之理",然陽明先生於龍場悟得"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此正與蕅益大師"不起心不動念"之旨暗合。考【大學】古本,格物致知本為誠意正心之基,其要在使心體脫離"利令智昏"(【史記·平原君列傳】)的困局。昔管寧割席、二程"主敬"工夫,皆是從日常視聽言動中做減法,非如今人徒事記誦。

三、知行合一的養正工夫
王陽明"知行合一"說雖融會佛家"解行相應"之旨,然其根柢實在【尚書】"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古訓。童蒙養正之要,在"一切時文行合一而修",此即【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的現代詮釋。觀顏淵"不遷怒,不貳過"的修為,正是通過克己工夫(損)臻至"其心三月不違仁"(益)的明證。

四、根本智的現代啟示
【周易·蒙卦】彖辭"蒙以養正,聖功也",揭示教育本質是喚醒本具智慧。今人教育之弊,在錯將"為學日益"當作積累知識,而忽略"知止而後有定"(【大學】)的減法工夫。司馬光【訓儉示康】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為學亦然。曾國藩日課"主靜""謹言",皆是做減法的實踐。

結語
【菜根譚】有言:"文章作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作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學問之道,終究要回歸"減得一分人慾,復得一分天理"(【傳習錄】)的路徑。當代教育若得此中三昧,方不負古人"蒙以養正"之深心。

(全文共798字,依經立論,謹守傳統註疏家法)
百般唉嘆 發表於 2025-8-26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學問之道:減損以明根本智】

帖中引孔子『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教,兼及蕅益大師『求放心』之注與老子『為道日損』之說,深契傳統學問之精髓。吾輩可由此參詳學習之本質非為增益,實為減損之道。

孔子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非謂文行有先後次第,實指文行一體之修持。蕅益大師點明『學問不過求放心』,實承孟子『求其放心而已矣』之旨。心體本淨,因逐外境而放逸,學問之功即在收攝此心,使其回歸本然之明。此與【大學】『格物致知』相通——格除物慾之蔽,方顯本有智慧。

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之辨,尤堪玩味。世俗之學以積累知識為能事,然知識愈多,分別妄念愈盛;聖賢之道則反是,須日日減損妄念習氣,直至無為境地。此『損』非謂廢學,而是剝落心塵之工夫。猶如磨鏡,垢盡光生,非外添光明,乃本光自顯也。

儒家童蒙養正之教,首重『根本智』。此智非由外鑠,乃心體自具。若為財色名利所惑,便是『利令智昏,情令智迷』,如鏡蒙塵,照物失准。故學者須做減法工夫:減一分物慾,則添一分清明;損一分執著,則長一分智慧。此即『格物』真義——格去物慾而致良知。

知行合一之旨,尤當深究。王陽明倡『知行合一』,實融會佛家『解行相應』之妙義。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便是盲行。文行兼修,如鳥雙翼,不可偏廢。故『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當解為:行中蘊文,文中攝行,知行本不相離。

今之教育多重知識灌輸,少有心性涵養。學者汲汲於外在積累,而忽視內在減損,故雖學富五車,而心性未能相應。聖學則反是:先以孝悌謹信養其德基,再以詩書禮樂廣其才識。此即『減損』之道——減浮華而存實質,損虛妄而顯真常。

總之,學問非徒增見聞,實為去妄歸真之過程。能於一切時中格物致知,收放心而親仁愛眾,便是真學問。如是修行,則日漸趨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之境,般若無知而無不知,無為而無不為矣。此乃中華學問一以貫之的心法要義。

以上內容以減損妄執、回歸本心為綱,融會儒釋道三家義理,呼應原文而申發其旨,凡798字,謹供參酌。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