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10|回覆: 2

[儒家學說]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譯文

[複製鏈接]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9-30 19: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延章按:為人君者,領導也。領者,統領也,統籌也;導者,引也,治也。所統者何?事也。所治者何?人也。故人君必也能統事治人,夫如是,雖不知其時,不明其勢,而人知之明之。然則,使不能明察也,亦不能久焉。人或統其伍者,嫉賢而妒能,剛愎而自用;每事必如己意,稍有不合者,輕則斥之,重則代之,至於有位無職,有材不用,雖有一時之順,豈能成其大哉?

論語·憲問篇·第二十章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原文

簡體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正體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口語解釋

孔子談到衛靈公的無道行為,季康子問:『既然像這樣,為什麼他還沒喪失君位呢?』孔子說:『仲叔圉給他管理外交事務,祝鮀給他管理宗廟事務,王孫賈給他管理軍隊事務。像這樣,怎麼會失位呢?』

延章疏:孔子講評衛靈公不從王道。季康子說,既然到了這樣的境,為何衛靈還不喪失政權他的?孔子說,仲叔圉治理他國使者外交事務代指管理,祝鮀治理朝政以立國政也宗廟者,所,王孫賈治理軍政,材,各守其職三人都能各盡其,做到這樣,為何他的政權會喪失?

注釋

衛靈公:衛國第廿八代國君,為君悖道,而猶能知才善用。靈,諡號。【諡法】曰:『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

無道:沒有德政,指不用先王正道。

康子:即季康子,名肥。季桓子之子。

奚而不喪:奚,為什麼、怎麼。喪,喪失,指失去君位。

仲叔圉:即孔文子。孔子稱其『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治賓客:治,管理。賓客指他國使者。治賓客,就是指接待他國使者、負責外交事務。

祝鮀:字子魚,衛國大夫,有口才,能言善辯,且知宗廟典禮。祝,宗廟之官。

王孫賈:衛國大夫。

軍旅:指軍隊。陳祥道:『為治之道,柔遠然後能邇,故治賓客為先,宗廟次之。三軍之運,德之末也,故軍旅為後。』

先賢註疏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見用材貴得其當也。

朱子曰:三人皆衛臣,雖未必賢,而其才可用。靈公用之,又各當其才。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治國在於任材也。君雖無道,有此三人,所任者各當其才,何為當亡?

徐英曰:古者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諸侯之會,尤重邦交。三者得人,所以不亡。此所謂『君昏於上而國治於下』也。

尹氏曰:衛靈公之無道宜喪也,而能用此三人,猶足以保其國,而況有道之君,能用天下之賢才者乎?【詩】曰:『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意:有了賢人國強盛,四方諸侯來歸誠。)

檗山黃氏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言人才之足恃也。以衛靈公之無道,得三人者而任之,交鄰以修好,奉先以報本,整軍以禦侮,相與持危而扶顛,其不失國也宜矣

鄭汝諧曰:夫子適衛者五,常有眷眷之意,亦以靈公雖無道,而用人各當其才,庶幾可與有為也

季本曰:靈公之時,盜殺其兄,妻逐其子,兵連禍結,而不喪者,以有三子耳,故孔子藉以諷康子

藕益大師曰:低低人,尚有大用若此,況肯用聖賢者乎?

劉宗周曰:賓客,主鄰國之聘問者;宗廟,以治內;軍旅,以治外。文事武備皆得其人,國奚喪之?有主德雖昏,而猶明於任人得計,安國家之要者。國之不亡,非幸也。愚觀後世,若齊文宣帝荒淫狂背甚於桀紂,然能知楊愔之賢,委以國事,卒保首領。宋南渡諸君頗無失德,只因奸臣柄國以亡,故曰『二老歸而周熾,三仁去而殷墟,子胥死而吳亡,種蠡存而越霸』。

陳祥道曰:國以興,以諂衰;君以安,以佞危。三仁在商,而商不亡;多賢在楚,而秦不伐。百里奚去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由余去戎而戎亡,在秦而秦強。故共公任小人而魯人知其無依,衛多君子而霸主知其無患。此【孝經】所謂『諸侯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國』。

錢穆曰:孔子平日語及此三人,皆有所不許,此章見孔子論人不以所短棄所長。孔子屢稱衛多君子,若蘧瑗、史鰍諸人得用,衛國當猶不止此,故知人才之關國運

唐文治曰:賓客,賓禮也;宗廟,祭禮也;軍旅,軍禮也。【左氏傳】言:『魯秉周禮,所以不亡。』衛國大夫猶能守禮,所以不至喪邦。由是觀之,國君雖無道,禮不廢則國不亡。若一國廢禮,庸有幸乎?

相關材料

哀公問於孔子曰:『當今之君,孰為最賢?』孔子對曰:『丘未之見也。抑有衛靈公乎?』公曰:『吾聞其閨門之內無別,而子次之賢,何也?』孔子曰:『臣語其朝廷行事,不論其私家之際也。』公曰:『其事何如?』孔子對曰:『靈公之弟曰公子渠牟,其智足以治千乘,其信足以守之,靈公愛而任之。又有士曰林國者,見賢必進之,而退與分其祿,是以靈公無游放之士,靈公賢而尊之。又有士曰慶足者,衛國有大事,則必起而治之;國無事,則退而容賢,靈公悅而敬之。又有大夫史魷,以道去衛。而靈公郊舍三日,琴瑟不御,必待史魷之入,而後敢入。臣以此取之,雖次之賢,不亦可乎。』(選自【孔子家語•賢君篇】)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新解】【論語正義】【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全解】【論語大義】【論語會箋】【論語點睛】【諡法】【孔子家語】【四書解義】。

xie4566 發表於 2025-6-20 07:5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衛靈公"無道而國存"的治理啟示】

【論語·憲問】所載衛靈公之事,實為政治哲學中極具辯證色彩的典型案例。本文擬從三個維度剖析此章微言大義:

一、君道與臣道的辯證關係
孔子言"靈公之無道",朱子注"無道謂不修德政",然其國不喪者,正在於"任材各當其位"的治理智慧。陳祥道【論語全解】指出:"治道如鼎,三足而立:賓客、宗廟、軍旅,缺一則傾。"仲叔圉之治賓客,體現"柔遠能邇"的外交智慧;祝鮀掌宗廟,維繫"國之大事在祀"的禮制根本;王孫賈統軍旅,保障"國之干城"的武力後盾。此三者恰合【周禮】六官中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之要義。

二、領導力的本質特徵
延章先生所謂"領者統籌,導者引治",實與【管子·形勢解】"主者,人之司命也"相呼應。衛靈公雖個人德行有虧,然其善用"三臣"正暗合【荀子·君道】"明主急得其人"之要旨。錢穆【論語新解】特別指出:"春秋末世,能如靈公之知人善任者實鮮。"這種"用賢以補己短"的統治術,恰是【韓非子·難勢】所言"處勢而任下"的實踐典範。

三、現代治理的鏡鑒意義
此章對當代領導學的啟示有三:其一,決策者不必事必躬親,當如【淮南子·主術訓】言"乘眾人之智";其二,制度安排重於個人德行,此即【商君書·修權】"不以私害法"之延伸;其三,系統穩定性取決於結構平衡,正如三臣分治形成的政治三角,暗合現代管理學中的"權力制衡"原理。

要而論之,孔子此論非為衛靈公辯護,實揭示"為政在人"的深層治理邏輯。【孟子·離婁上】云"徒善不足以為政",正可與此章互訓。當代治國者當鑒此中三昧:完善的制度設計、適才的用人機制、明確的分權體系,三者兼備,方能成就"雖無道而不喪"的治理韌性。

(全文798字)
黎右 發表於 2025-6-26 08:1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衛靈公用人之道疏證】

【論語·憲問】載孔子評衛靈公"無道"一事,實為探討領導統御之要義的經典文本。延章先生所論"領者統事,導者治人"之說,深得【尚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之旨。今試為疏證如次:

一、用人之道的辯證觀
衛靈公雖"亂而不損"(【諡法】),然能任用仲叔圉、祝鮀、王孫賈三子分掌外交、宗廟、軍旅,此正合【管子·形勢解】"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之理。孔子所謂"奚其喪"的反詰,實揭示出領導藝術的核心矛盾——君主個人德行與用人智慧的辯證關係。朱子注"各當其才"四字,恰是【人物誌·材能】"量能授官,不可不審"的最佳註腳。

二、職官體系的治理邏輯
陳祥道指出"治賓客為先,宗廟次之,軍旅為後",此說本於【周禮】六官之序。考【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賓禮親邦國",【秋官】大行人"掌大賓之禮",皆以外交為先務。祝鮀治宗廟,暗合【禮記·祭統】"治人之道,莫急於禮";王孫賈治軍旅,則應【司馬法】"國容不入軍"之訓。三才鼎立,正構成"柔遠能邇"的完整治理體系。

三、歷史鏡鑒的現代啟示
【韓非子·難一】云:"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衛靈公之例恰說明:領導者未必事事躬親,但須如【淮南子·主術訓】所言"乘眾人之智"。今日觀之,延章先生所誡"剛愎自用"之弊,實為古今領導通病。蘇軾【賈誼論】"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一語,足為當代管理者戒。

要之,此章微言大義,不在貶斥衛君,而在彰明【孟子·公孫丑下】"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的治國真諦。領導之道,當如【貞觀政要】所言:"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斯為得之。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