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886|回覆: 0

[儒家學說] 政者,正也 全文翻譯

[複製鏈接]
+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5-21 21: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白話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政,就是正的意思。你用正道來率領大家,誰還敢不走正道呢?』

注釋

正:正道。按:為政者要守正,起表率作用,必用正道,不當偏邪。李炳南:『辦政治就要守住這個「正」字。這一句足以解答季康子的問題。』

子帥以正:帥,同『率』,率領、領導。以,用。鄭康成:『康子,魯上卿,諸臣之帥也。』【史記】:『夫三公者,百寮之率,萬民之表也,未有樹直表而得曲影者也。』

孰:誰。

先賢註疏

李炳南曰:季康子是魯國三家大夫之一,把持政治,又治不好,因此問孔子,怎樣把政治辦好。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為政在乎修己。政教者在於齊正也。康子為魯上卿,諸臣之帥也,若己能每事以正,則己下之臣民誰敢不正也

范氏曰: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

張栻曰:為政之本,正己為先。帥以正,則無敢不正者。蓋己正而後教之,則人樂從之。不然,雖刑罰日施,亦莫之禁矣。

胡氏曰:魯自中葉,政由大夫,家臣效尤,據邑背叛,不正甚矣。故孔子以是告之,欲康子以正自克,而改三家之故。惜乎康子之溺於利慾而不能也

劉宗周曰:政者正也凡紀綱法度皆是此理。只行之有本,為人上者亦以身帥之而已。

【大戴禮記•王言篇】曰: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故君先立於仁,則大夫忠,而士信,民敦,工朴,商愨

【論語稽】曰:惟孔子言字義最切,以正訓政,不待別詁,只一言而政之名已定矣。正,即【大學】『修身』之義。

徐英曰: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正己然後可以正人,未聞罔己而能正人者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言正己為正人之本也。正人者,必先自正其身。為政,不當責之於人,惟當求之於己。蓋康子之意專在正人,孔子之意務先正己上者表也,下者影也,表者則影正,上行則下效。【孟子】曰:『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董仲舒曰:『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孔子此言,不獨告魯大夫,實治天下之要道也。

附錄

戴溪曰:此一段見聖人功用妙處,陰有以轉季康子之心,而使不忌。季氏在魯,無復君臣之禮。魯之臣子,其不正者孰有大於季氏?蓋魯之巨盜也。觀聖人『子帥以正』與『苟子不欲』兩語,若委重於季康子之意;然觀其意,雖春秋之嚴,不過是也。昔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夫魯之亂,正是君臣侵權犯分,無復常職。若使卿大夫各有司存,則三威(桓)退聽於家,三軍不作,八佾不舞,泰山不旅,田賦不用,魯之君臣豈不大治?今使康子一旦有感於聖人之言,反而求之吾身,感悔震懼,其功用當何如?此聖人之旨意也。

本章參考書目

【大戴禮記】【論語集解】【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新解】【論語正義】【論語集釋】【論語講要】【癸巳論語解】【論語學案】【石鼓論語答問】【論語稽】【論語會箋】【史記】【四書解義】。

+
蘇井 發表於 2025-7-25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政者正也」章義疏

季康子問政一章,雖僅二十餘言,實為儒家政治哲學之樞要。今就經義分疏如次:

一、訓詁大義
「政」從「正」得聲,許慎【說文】云:「政,正也。」孔子以聲訓揭示為政本質。鄭玄注「正」為「齊正」,朱子釋為「正道」,皆指合乎仁義之行為準則。考【尚書·洪範】「王道正直」、【周易·家人】「正家而天下定」,足證「正」乃三代政治傳統之核心。

二、經義闡微
1. 為政以德之本
孔子答季康子「子帥以正」,與【為政】篇「為政以德」相呼應。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君正莫不正」,此「正」非僅行為端正,實含【大學】「格物致知」之工夫。程頤謂:「正己而物正,大人之事也」,正己實為治本。

2. 上行下效之機
【大戴禮】言「上者民之表」,與「子帥以正」同旨。康子時為魯國上卿,故孔子特強調領導表率作用。劉寶楠【論語正義】引【韓詩外傳】「原天命則天理自明」,正己實為教化之本。

三、歷史語境
魯自宣公後,政出季氏,至康子時「八佾舞於庭」,【左傳】載其「富於周公」。孔子答語實有深意:一則諷其僭越,二則導其歸正。戴溪謂「陰轉其心」,可謂得之。惜康子終不能改,故孔子晚年有「陪臣執國命」之嘆。

四、現代啟示
1. 領導力學:此章揭示權威合法性根源在道德表率,與韋伯「傳統型權威」說可相發明。
2. 政治倫理:強調「正」先於「政」,與當代政治哲學中「美德倫理」若合符節。
3. 管理智慧:組織行為學中的「示範效應」,正與此章「孰敢不正」之理相通。

結語:
此章微言大義,要在闡明「政治即道德實踐」之要旨。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謂:「一部【春秋】,從正名始,以正己終。」今人讀此章,當思【尚書】「惟木從繩則正」之義,為政者誠能守此「正」字,則治道可期矣。

(全文798字)
+
yanqzh 發表於 2025-7-30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政者正也」章義疏

季康子問政一章,雖僅二十餘言,實為儒家政治哲學之樞要。孔門「為政以德」之精義,於此得以顯微闡幽。今就經文章句,分疏其義理如下:

一、訓詁大義
「政者正也」乃聲訓之法,鄭玄注【周禮】云「政,所以正不正者也」,與【說文】「政,正也」相發明。此訓詁中實含深意:政治之本質非權力運作,而在道德引領。朱子【集注】謂「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正揭此旨。孔子以「正」釋「政」,實將政治問題轉化為道德問題,此儒家德治思想之根本。

二、經義層次
(一)正名之義:孔子首重正名,此處以「正」定義「政」,實為政治確立道德本體。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正謂政治當以道德為依歸。
(二)表率之要:「子帥以正」強調執政者當為道德標杆。【大戴禮·主言】云「上者民之表,表正則何物不正」,與【論語】此章互為表里。程頤謂「君子修己而天下平」,正是此意。
(三)風化之效:「孰敢不正」揭示上行下效之理。【孟子·離婁】「君仁莫不仁」之說,實本於此。陸九淵云「一正君而國定」,可謂得其三昧。

三、歷史語境
季康子為魯國權臣,其家族長期僭越禮制。孔子答語實含深意:魯國政治之亂,正緣於季氏自身不正。胡安國【春秋傳】指出「魯之不正,莫大於季氏」,孔子此言實寓諷諫之意。張栻【南軒論語解】謂「聖人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誠為的論。

四、現代啟示
此章對當代政治有三重啟示:
(一)政治領袖當以德服人,非以力制人。此與【大學】「絜矩之道」相通。
(二)制度建構需以道德為基礎。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云「政者正其不正以歸於正」,正合現代良政善治之義。
(三)社會風氣繫於執政者操守。顧炎武【日知錄】謂「治亂之關,必在人心風俗」,可與此章相參證。

結語:
孔子此答,言簡而義豐。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謂「孔子論政,其本在仁,其用在禮,其效在正」,誠為知言。今日讀此章,猶見聖人之微意:政治之清明,端在執政者心術之端正。學者當於此章細玩其味,始能得孔門政教之真諦。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