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12|回复: 2

[儒家文化] 隐恶扬善是厚德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26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人告诉我们要厚道

中国古人告诉我们要厚道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弟子规》有一句话,对我们现代人有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如果我们把别人的过恶到处去宣传、宣扬,结果别人知道了,对他非常地痛恨,也无形中为自己埋下了祸根,而且把别人的过恶到处宣扬揭露,这本身也是一种恶,并不是有德行的人能够做出来的。

所以中国古人告诉我们要厚道,而厚道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隐恶扬善。把别人的善事,比如说孝亲的、友爱兄弟的、朋友诚信的、尊敬师长的事例多多地宣传。而对于那些儿女不孝敬父母的,兄弟互相争讼上了法庭的,朋友不相诚信的,夫妻同床异梦的现象不要到处大肆地宣扬。

像现在最近网络上,也有很多通过网络揭露腐败的现象。我们一开始也觉得这是一种打击腐败的很有效的方式,叫网络监督,舆论监督,但是久而久之这样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一个廉洁的人从来不贪污受贿的人看到了,会想:你看现在天下乌鸦一般黑,只要是升官就要发财,那我这样清廉,廉洁有守,一分钱都不贪污,我和这个社会的人已经格格不入了,我好像已经不太适应这个社会了;那个贪污了几万块钱,十几万块钱的人一看,哦!他们都贪污了上百万、上千万、上亿,那么他会怎么想呢?你看我是小巫见大巫,我贪污的还不够,所以这个廉洁的人没有受到鼓励,他还觉得自己和社会不能融入了;

而那一个贪污、受贿的人,廉耻心还没有提起,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要贪更多的钱。所以中国古人在宣传上讲究“隐恶扬善”,这样从长远上看对社会风气是很好的。

同样地,我们把那些不孝父母的、父母没有人照管的事经常搬上电视,结果那个还能赡养父母的人会说:“你看世风日下,这个时代一般的人都不赡养父母了,或者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了,我还能和老人同住,那我已经很孝顺,是孝子了。”他的孝心没有被提起来,反而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错了。所以这些宣传从长远上看并不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所以一定要多把那些真实的,身边感人的小事多多地搬上银幕,久而久之,才能够把人的向善之心提起来。

像山东电视台有一个很好的节目,叫《天下父母》,现在也有一个节目叫《孝行天下》,这些节目都是让人看了很感动,能够把人的孝心、感恩之心提升起来。这是告诉我们言语很重要,要学会说话,当然在讲话的艺术上要有所讲究。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陶外 发表于 2025-6-3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隐恶扬善的德性修养与教化之道》

隐恶扬善之训,实为中华礼教精微所在。《周易·系辞》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此中深意,正与"隐恶扬善"的教化智慧相通。今就传统伦理对此命题的阐释,试作三端论述。

一、德性修养的慎独功夫
孔子言"主忠信"、"过则勿惮改",朱子注曰:"忠信者,真实无妄之谓。"隐恶非为文过饰非,实乃君子自持之道。《礼记·曲礼》强调"公庭不言妇女",即是此理。明代大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见人过失,当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这种"掩覆"绝非包庇,而是给予改过迁善的空间。司马光《资治通鉴》载魏徵谏太宗事,皆"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此方为圣贤处世之正轨。

二、社会教化的向善机制
《尚书》有云:"彰善瘅恶,树之风声。"然彰善与瘅恶实有次第。《颜氏家训》特别指出:"劝诫之道,当先显其美者,而后微其失者。"清代大儒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扬善如春风拂面,规过似细雨润物。"今观山东台《天下父母》等节目,正是承此古训,通过"孝亲"、"友爱"等善行的彰显,使观者"见贤思齐"。北宋程颐言:"见人善行,当如己出;闻人过失,当如己病。"此即教化之妙用。

三、言语之道的中和境界
《论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与《弟子规》"扬人恶,即是恶"相发明。清代学者李毓秀在《弟子规》注中强调:"言人之恶,如扬己之恶。"此中深意,在于言语的教化功能。王夫之《读通鉴论》指出:"恶不可长,亦不可骤消,当以渐化。"网络反腐若一味暴露丑恶,而不彰扬清廉,恰如只破不立,终难形成向善风气。故《群书治要》主张"隐恶"非为纵恶,实乃"扬善"之基础。

结语:
隐恶扬善之道,实为"中庸"思想的具体实践。《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善恶的认知与表达上,同样需要这种"中和"的智慧。今日社会亟需重建此种教化智慧,既要有"嫉恶如仇"的正义,更需具"与人为善"的包容。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大学》所言"明明德于天下"的理想。
瓜田李下 发表于 2025-8-2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隐恶扬善的德性修养与当代价值》

"隐恶扬善"作为儒家伦理的重要命题,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周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之训,后经孔孟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明独特的道德智慧。此四字看似简易,实含摄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妙的社会治理哲学。

从个体修养层面观之,《论语》"主忠信"三字实为隐恶扬善的德性基础。朱子《集注》释此:"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君子慎言人之过恶,非为姑息养奸,实因"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孟子·离娄下》)。明代大儒吕坤在《呻吟语》中特别指出:"称人一善,胜造七级浮屠;暴人一恶,甚于折戟沉沙。"这种言语的审慎,本质上是对"忠恕之道"的践行。

就社会教化而言,《礼记·坊记》"君子隐其恶而扬其善"的训示,体现了儒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教化智慧。清代大儒曾国藩在家书中曾言:"扬善如春风拂面,隐恶似细雨润物。"当代媒体若过分渲染负面案例,确易产生"破窗效应",使观者产生"比下有余"的懈怠心理。反之,如山东卫视《天下父母》等节目,通过正面典型激发人性本善,暗合阳明先生"致良知"之教,其教化效果往往更为深远。

值得注意的是,隐恶扬善绝非讳疾忌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强调:"惩恶者必察其本,扬善者务究其实。"对于重大社会问题,当以制度性解决为主,而非简单诉诸道德谴责。古人"隐恶"重在个人修养层面,在公共领域则强调"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这种分际尤值今人深思。

当代社会亟需重建"隐恶扬善"的伦理自觉。媒体当以《群书治要》"树之风声"为要务,个人宜以《弟子规》"道人善,即是善"为箴言。如此方能培育"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使"民德归厚"的理想渐成现实。此非迂阔之谈,实为化解当代道德困境的一剂良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