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65|回复: 0

[儒家学说]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复制链接]
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7-29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白话译文

孔子说:“贫困而没有怨恨,很难啊;富有却不骄慢,则比较容易。”

注释

贫:指贫穷。

富:指富有。

前贤注疏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人之贫乏,多所怨恨,而无怨为难;人若丰富,好生骄逸,而无骄为易

朱子曰: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情。然人当勉其难,而不可忽其易也。又曰:谄之病甚于怨,无怨之难则甚于无谄。

白石钱氏曰:贫逆境无怨则难,富顺境无骄则易。

李炳南曰:怨骄二字都是烦恼,一个人如不愿为烦恼所苦,那就要无怨无骄,但贫而无怨比较难,富而无骄比较易。既知难易之后,就要在贫时勉为其难,至于富贵,当然更不可骄傲。

郑汝谐曰:贫而无怨,乐天之事;富而无骄,自守者能之

张栻曰:富而无骄易,不矜于外物者能之;至于贫而无怨,非内有所安者不能也。或谓世固有处贫贱而无失,至于一旦当富贵之地,则失其本心。然则难易之论,有时而不然耶?此盖未知夫无怨之味也。所谓处贫贱而无失者,特未见其失于外耳,又乌能保其中之无怨耶?盖一毫有所不平于其中,皆为怨矣。故贫而无谄易,贫而无怨难,无怨则进于乐矣

刘宗周曰:贫而无怨,非有真学术、大涵养不能,故曰难;富而无骄,则犹可矜持于意见之间者,故曰易。夫子盖就学问中勘难易,非就世情上较难易也。

江熙曰:颜渊无怨,不可及也;若子贡不骄,犹可能也。

钱穆曰:使颜渊处子贡之富则,使子贡居颜渊之贫则此处见学养高下,非孔门之奖贫贱富

徐英曰:不淫于富贵,中人之所能;不移于贫贱,志士之所希

《四书辨疑》曰:能安于贫,然后无怨贫之心;不恃其富,斯可无骄富之气。心颜子处贫之心,则能贫而无怨矣,“富而无骄”不足道也。志子贡居富之志,则能富而无骄矣,“贫而无怨”未敢望焉。察天下之贫者,万中实无一二无怨;观天下之富者,十中须有二三无骄。以此推之,足以知无怨为难,无骄为易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就常情事势论处境之难易也。人能处逆境者,或能处顺境;能处顺境者,未必尽能处逆境。所贵操守有素,外遇不累其心,恬淡自安,物欲不移其志,斯可以贫,亦可以富。人何可不勉其所难,而又何可忽其所易哉?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会笺》《论语新解》《论语学案》《论语讲要》《四书解义》《四书辨疑》。

百般唉叹 发表于 2025-7-9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贫富境遇中的心性修养——释"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此语实为勘验心性修养之圭臬。历代注家多从人情常态立论,然细究之,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修身哲学与境界差异。

一、贫富之境与心性考验
朱子谓"处贫难,处富易"乃人情之常,诚为确论。贫者困于生计,易生不平之气;富者恃其财货,多纵骄矜之情。然钱穆先生独具慧眼,指出此非孔门奖贫贱富,实为彰显学养高下。颜渊箪瓢陋巷而不改其乐,子贡结驷连骑而能谦逊自持,二者境界之异,正在此"怨"与"骄"处见分晓。

二、无怨之难与安贫之学
张栻谓"非内有所安者不能",此语道破无怨之真谛。郑汝谐以"乐天之事"解之,刘宗周更直言需"真学术、大涵养"。考诸《论语》,"不迁怒"为颜子之德,"疏食饮水"乃夫子之乐,皆显安贫需超越物质层面,达致精神自足。《四书辨疑》以"万中无一二"状无怨之罕,正因其需彻悟性命之理,非徒表面隐忍。

三、无骄之易与持富之道
江熙举子贡为证,谓"犹可能也",可见无骄尚属修养初阶。徐英云"中人之所能",盖因富者本具资源优势,稍加克制即可免于外露骄态。然《四书解义》警示"不可忽其所易",实因富者之骄往往隐微难察,如《大学》所言"骄泰以失之",故当如子贡"富而好礼",方为究竟。

四、难易之辨的修养启示
李炳南居士点明"勉其难而不可忽其易"的实践智慧。白石钱氏"顺逆二境"说尤具深意:逆境如磨刀之石,最验工夫;顺境似行舟之风,易生懈怠。张栻驳"难易有时不然"之论,强调"一毫不平皆为怨",可见儒家修养之严苛。

结语:
此章之要,在勉人突破环境束缚,臻于"素位而行"之境。贫时当师颜子之乐道,富则效子贡之好礼。程子云"富贵不淫贫贱乐",正是对此章最佳注脚。学者若能于贫富际遇中皆持守本心,则庶几近于"不怨天不尤人"之君子矣。

(全文798字)
天噬眼泪 发表于 2025-7-25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贫富境遇中的心性修养——释"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孔子言"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一语道尽世人在贫富境遇中的心性修养差异。此章非仅比较处境难易,实为揭示修身工夫之阶次。今试析之:

一、贫富之境与心性考验
朱子谓"处贫难,处富易"乃人之常情,诚为确论。贫者困于生计,易生"不平之鸣"(张栻语),此怨非独对外,更是内心不安之投射。如颜渊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实已臻"内有所安"(张栻语)之境,故孔子特称其贤。富者虽易生骄矜,然物质丰足时持守礼度,尚可"矜持于意见之间"(刘宗周语),此子贡"富而好礼"所以可企及。

二、无怨与无骄的工夫次第
钱穆指出"无怨"需"真学术、大涵养",其难有三:一则须超越物质困顿对心性的侵蚀,如《四书辨疑》所言"能安于贫";二则须化解比较之心的干扰,此即郑汝谐所谓"乐天之事";三则如江熙所言,须达至颜渊"不可及"的德性高度。相较之下,"无骄"重在约束外在行为,如《论语注疏》云"不恃其富",属修身之基础工夫。

三、孔门修养之微旨
此章当与"贫而乐,富而好礼"互参。孔子非简单比较贫富处境,而是强调:在逆境中修养心性("勉其难")方见真工夫,处顺境时更当警惕"忽其易"(朱子语)。张栻驳世人"难易有时而不然"之说,正指未明"无怨"乃彻底消弭"一毫有所不平"的至境。徐英"不淫富贵易,不移贫贱难"之论,尤见士人操守标准。

结语
读此章当思:今日物质丰盈时代,"无骄"之教尤需践行;而面对社会差异时,"无怨"的修养更显珍贵。二者虽难易有别,然皆需以"外遇不累其心"(《四书解义》语)为归旨。学者当如颜子般在困顿中养其心体,效子贡于优渥时守其谦德,方不负夫子垂训之深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五日辰時| 2025/7/29/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