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0|回復: 0

[儒家学说] 孔子『无友不如己者』之新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6-9-16 07: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始发〖中国社会科学报〗『争鸣』版的李金坤先生对『无友不如己者』提出三种可能的解释,我以为基本可资参考,所以选用 『不要与不同类的人交朋友』。为了避免对『同类』一词出现理解上的歧义,拙文对此作出过专门说明:『其中不应该有社会经济地位、知识能力水平、道德修养品格等在我之上或在我之下方面的考量,关键在于对方是否真正具有自己所崇尚的那种道德品格……』『总之,孔子交友之道的基本原则,应是在于他一生努力传播的「仁」,而不应非常在意和自己比高低(哪怕是在『仁』方面)。』据此而言,我论述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精神,与栾先生认为孔子交友之道在于『人而不仁,不足友也』并不矛盾。

而我的观点与栾先生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第一,我不赞成『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吕氏春秋·观世〗)这样延伸开去的诠释。〖论语〗有关『交友之道』的相关论述中出现得最多的关键词是『仁』,其次是与『仁』内在意义相近可通的『信』、『忠』等。其中非常强调『必处仁』和『必忠信』,却未见到任何关于『必贤于己』的表述。孔子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所谓『忠信如丘者』,自然可以成为信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原则的孔子之朋友,尽管他们都是『不如丘之好学』之辈。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人只要有忠信仁义道德品格,即便很多方面不如自己,也不妨碍成为其朋友的。这样的观点,其实与〖论语〗中『以友辅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文化思想内在一致。

第二,栾先生认为其对『无友不如己者』诠释的『引证的论据比较充足』,因此觉得『在没有新的材料之前,对于这个问题已没有必要再讨论了』。栾先生如此自信,是因为相信自己很好地解决了诠释『无友不如己者』的『语源问题』。其实,栾先生引有关周公交友之道的文字,均在〖论语〗成书几百年后,即其处在『流』的下方而非『源』的上位。真正有力确证其具有『语源』价值并足以服人的,除〖论语〗自身具有的相关表述,一般都应出现在不晚于〖论语〗时代的可靠文字文献之中。

又,栾先生对于诠释先秦经典忽略其『语句意义』、『句式特点』的探究,似乎也不尽可取。很多清代学问家在『小学』方面所下的工夫,在某种意义上,也成就了他们的学问之大和考辨之精。

第三,按照栾贵川先生的观点,孔子的交友之道来自周公关于『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的论说。本文对此难以证伪,但是可以『引谬』。道理很简单,如果栾先生的这个观点及其论述成立,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因此得出显而易见的逻辑推理及相关问题:在孔子眼里,周公时代有谁『贤于』周公?孔子时代,又有谁『贤于』孔子?

非常有意思的是,栾贵川先生不仅显然忽视了我关于『同类』的说明,而且还使用了〖论语·宪问〗『原壤』的例子。因为就〖论语〗、〖礼记〗相关记述而言, 『原壤』其人无论如何都不是在品德学问方面可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更不可能是『贤于』孔子的人。但是,栾先生却认为他是孔子的『好朋友』——当然,这是事实。在这个例子中,似乎可以体会到孔子在用自己的行动否定栾先生对其交友之道的诠释。

(倪祥保 单位: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小沧 發表於 2025-7-30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无友不如己者"的诠释维度与方法论反思》

关于《论语》"无友不如己者"的诠释争议,实为经学阐释学之典型案例。笔者以为,此句训解当遵循三条原则:文本互证、语境还原及语义场分析。

一、文本互证当以《论语》内证为基。检视《论语》交友观,确有"主忠信"(1.8)、"友其士之仁者"(15.10)等表述,然细考"不如己"之"如"字,在先秦语义场中多作"类似"解。《说文》:"如,从随也",段注:"引申为相似之称"。《孟子·告子》"如水胜火"即用此义。故"不如己"当解为"不类己",与"道不同不相为谋"(15.40)形成互文。

二、语境还原需注意孔子教育语境的特殊性。此语出自《学而》篇,全章论"君子务本",其下接"过则勿惮改",形成"慎交—改过"的修养闭环。朱熹《集注》点明:"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此"损"非指德行高下,实指志趣异同。孔子教学实践中,既有"启予者商也"(11.3)的师生互动,亦有"与乡人处"(10.12)的日常交往,足见其交友标准在"共学适道"(19.7),非在才德比较。

三、方法论上需警惕"以流为源"的训诂误区。《吕氏春秋》等战国文献虽载周公交友事,然《论语》编纂时"述而不作"(7.1),其材料多承自孔子及门实录。王念孙《读书杂志》指出:"先秦典籍用语,当求诸同时代语料。"《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不如己者吾不与处",与《论语》句式最近,可资参证。

至若清代朴学方法,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提出的"由字通词,由词通道"仍具范式意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考"如"字在《易》《诗》中凡143见,无一处作"胜于"解,此即"小学明而经学明"的典范。今人解经,当承此缜密传统,既避免过度诠释,亦须防范语义固化。

要之,"无友不如己者"的真义,当在"以仁会友"的前提下,强调志同道合的重要性。孔子交友之道,既非势利的"向上社交",亦非泛爱的无差别交往,而是追求"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的伦理共同体。这种"和而不同"的交友观,正是儒家"仁学"在社会关系中的具体呈现。
于口 發表於 2025-7-3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无友不如己者"诠释的学理边界与方法自觉》

李金坤先生与栾先生关于"无友不如己者"的学术争鸣,实为当代经学研究之典范。笔者以为,此辩难不仅涉及训诂层面的技术问题,更触及经典诠释的方法论自觉。试从三端论之:

一、语义诠释的文本自律性
《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当置于"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完整语境中考察。清代朴学大师王引之《经义述闻》指出:"不如己者,谓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此说与李氏"同类"之解暗合。考诸《论语》交友观,"仁"字凡109见,而"贤"字仅25见,足证孔子交友标准重在德性契合而非能力比较。子夏"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的表述,恰可佐证此义。

二、语源考证的时序法则
栾先生引《吕氏春秋》为证,然该书成于战国末期,距《论语》结集已逾三百年。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考《尚书·周书》载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待士之道,实为"礼贤"而非"择友"。真正可资比勘者,当推与《论语》同时代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不如己者,吾不与处"之语,其"不如"显指德性差异。

三、诠释方法的范式自觉
乾嘉学派开创的"以经解经"传统尤值重视。阮元《论语论仁论》指出:"圣贤之言,不但深远者非训诂不明,即浅近者亦非训诂不明。"观《论语》"友直友谅友多闻"(《季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诸章,皆未设贤能门槛。钱大昕《潜研堂文集》论及此章时特别强调:"如必求胜己者,则胜己者又将求胜己者,谁复与吾友乎?"

要之,解经当恪守"义理寓于训诂"的原则。李氏从"同类相求"角度立论,既符合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精神,又与先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的交往伦理相契。今日解经,既不可如宋儒之空谈义理,亦不可拘泥汉唐注疏,当以文本为基,以语境为纬,以思想体系为经,方得圣贤本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