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672|回復: 2

[大成拳(意拳)] 意拳养生桩功架探微

[複製鏈接]
张启功 發表於 2015-12-20 12: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意拳虽有“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名言,但那是就高层而言。对初学者,正确的姿势可促进气血流通,错误的姿势(包括动作)则阻滞气脉的畅通。故笔者将意拳养生桩各部分姿势的精微要义精心整理成文,相信会对练习者有所帮助。

意拳养生桩功架的总原则:虚领顶劲、头正目直、面部似笑;手指微曲而张、肩松肘横、胸部放松、腹部充实、松腰、紧胯、身形中正、不偏不倚、双膝微曲、背部似靠、膝微曲而上缩、臀部似坐、足心放空、足趾抓地。各部分身形具体要求精解如下:

头要中正,虚凌向上,好似一根绳子连于百会(两耳尖连线中点后一厘米处,相当于一般人的发旋处,与一般针灸穴位不同),把人悬于空中。一般作法是将头向上顶,竖项,这样做颈项易僵。正确的作法是:头放正,喉头回收,下颏内含,意念从喉头上找百会,落腮,这样颈项自然后凸,顶呈虚凌之状。

目似垂帘,含光默默。即眼睑下垂,仅留一丝光线,眼球在内平视,目光内收。两眼平视前方,眼睑慢慢地、轻轻地匀速闭合。动作从外眦始,目光随眼睑闭合而内收,与意念合而为一,称之为“神光”;守上丹田,将神光寄于上;守下丹田,将神光寄于下。寄上是益气添精之妙术。目视(包括闭目观看)守上则眼珠上翻以视顶门;守下则眼珠下转以视元海。守上守下需因人因病而异,否则有出偏之可能。神光之守,是光随神动,神气相随,所动之气连及先天,故守上守下皆无妨害。不过,意拳养生桩不赞成意守。

初练功者唇齿应轻轻闭拢,齿似合非合,两侧臼齿如咬物,舌尖自然抵于上门齿内与齿龈相交处。稍用意念即可,切勿用力,否则舌即僵硬而产生副作用。稍有基础后即可舌抵于软硬腭交界处。

含胸拔背。含胸不是扣肩,是胸前部稍事内含。拔背是背部脊骨自然垂直。含胸,先呼气,使胸前部——胸骨柄(颈前正中凹下之骨)与两乳头之间的三角地带,稍事内含。要注意不是两肩向前内扣,更不是将胸部合拢,而是将胸部放松。因此,含胸必须和开胸相结合。开胸是胸部向两侧外开。肩头(肩锁关节处)向外张开,于是与含胸相辅相成,收到胸部放松之效。拔背是大椎穴(颈后部高骨——第七颈椎)向上领,直通百会,使脊骨伸直。为了避免背部后突与抬肩之弊,故需落膀。即两肩胛骨自然放松下沉。拔背与落膀相结合,则使背膀灵活。

松肩、空腋。把肩关节、肩锁关节(锁骨外端与肩胛骨喙突连接处——肩外前后两骨相连处)放松而自然下垂。同时把腋窝部虚撑,使腋窝空虚,似乎夹着一个“气饼子”——臂与腋下距23厘米。做好空腋的关键是肩头部的凹陷、肩头部外部凹陷的放松,轻轻向上外提,于是松肩与空腋形成自然的统一。否则只讲松肩,一味放松下垂,则呈现“溜肩膀”,不仅影响体形的外观美,而且对气机流通和上肢的轻灵也有一定影响。

两肘放松,肘尖有下垂之意,关窍在天井穴(肘后大骨正中)、小海穴(肘后麻筋处)。但肘部不得用力下垂,否则肩肘必重滞。在垂肘之同时要悬肘,即肘部虚悬之意,关窍在曲池穴(肘部横纹头)与肘骨戮穴。古人说“肘中窍”,就是说这些关窍都要开张,为此须保持上肢一定的弯曲度,勿伸得太直。

坐腕。关键是神门穴(腕横小指端)注以向下之意,腕自然呈向下坐之势。含掌是将掌心内含,好似持一气球,倘一张手,则气球掉下,如此用意,则含掌自然合度。舒指是五指自然舒开,四个指头间留有一定空隙。大指与小指用意念在掌外会合。

松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轻轻重叠在一起。腰最不易放松,需要专练松腰法,一般未事专练者,可先将腰自然伸直,而后微耸两肩,轻轻下放即可(同时意念中要有放松腰的意识)。

松胯。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髋关节放松;其二是骶骼关节放松。松胯另有专练方法,这里只做简单介绍。臀部微微下蹲,呈似坐非坐相,躯干与腿保持一定的角度。大腿根部保持空虚之三角。臀部向外后泛张,但不能向后和上跷。

小腹回收,胸腹呈一直线。收腹不是使腹肌紧张,应该从髂前上棘(胯骨前面的小突起)外向背部阳关穴(骶骨上)回缩,腰部直撑(初练时腰部有酸感)。这样便可收到收腹而腹肌不紧张的效果。否则,气不易下沉而呈现气憋。

尾闾的要求:第一步下垂;第二步前扣;第三步尾闾转动。这里仅介绍第一步。继松胯臀部下蹲后,意念中尾闾部似连着一根棍子,拄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闾则可下垂(亦有专练方法)。

吊裆、调裆、圆裆,阴囊不要接触到大腿内侧皮肤。束腰下气把裆撑,即把裆撑圆。包括三个动作。1、吊裆:使会阴部上提,完成这一动作有三部分内容。1肛门(亦称后阴、谷道):肛门外括约肌轻轻收缩,使肛门微微上提,如忍大便状;2前阴(尿道部):前阴部肌肉轻轻收缩,如忍小便,呈似尿非尿状;3会阴部(旧称海底):会阴部肌肉微微收缩,连及两大腿根内侧。2、调裆:把裆调圆,此动作与松胯、泛臀、垂尾闾相结合,以会阴收缩为中心,形成四周圆活而开阔的裆。3、扣膝:膝内扣是做好圆裆的又一条件(作法见膝部)。

松膝内扣。膝髌微微下蹲,轻轻内扣,稍向前屈(膝不能过脚尖),放松下沉。但髌骨、膝盖骨要有微微上提之意念,一味下沉则有重滞之嫌。扣膝与股骨头外翻乃至泛臀结合,下肢的内劲则从外向内呈螺旋型下降至足。扣膝又是圆裆的辅助动作,提髌则是保护下肢轻灵的要素。

两足平铺地面,把全身重量均匀地放在两脚,勿偏于一处。首先调整周身使之中正,而后大趾轻轻用意收缩,引气下行,周身重量沿两肩、体侧、大腿外侧而降至足心。配合提膝,重力从踵传至足掌乃至五趾。此非一日之功,需配合腰、胯、膝的放松,两足方能逐步达到平铺。这与武功的“五趾抓地”不同。练武重在威风杀气,养生可不必于此用功。

以上只是简单地叙述了各部形态的动作要领,其作用也作了粗浅介绍,至于其内部细微变化,只有在锻炼中自己去体会,况个人的自身感受也不尽相同,故从略。这些身形要求,不是一下就能作得合度,需经过反复锻炼。注意纠正姿势的锻炼,不可在正式练功时去体会,而在非正式练功时对逐个姿势仔细品查。否则,就违反了练功时要专心致志(入静)的要求,反而影响练功效果。

编者按:此种桩法实为贯穿内家各门功法的传统功法,此尤为意拳所强调而已。
姚改 發表於 2025-7-10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意拳养生桩功架精义阐微》

拜读阁下所述意拳养生桩要诀,深觉所述精当,于初学筑基尤见苦心。今不揣谫陋,谨就传统养生功法与形气关系略作补苴,以就正于方家。

一、形正气顺之要
《黄帝内经》有云:"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阁下所言"虚领顶劲"诸法,实合《内功真经》"二十四要"之旨。然需知百会虚悬非强力顶掣,当如《周易参同契》"缓体处空房"之喻,犹悬磬于梁,其根在足而劲透于巅。昔年芗斋先生授艺,尝以"玉枕微贴"调校头颈,此法可使颈椎自然舒展,尤宜现代低头久坐者。

二、目法精微辨
"神光内守"之说,颇合道家"回光法"要义。然《黄庭经》有言:"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眼珠上下转动之法,当以"似转非转"为度。建议初学者先习"垂帘平视法":目若观远处山岚,光含秋水而不滞,此即《庄子》所谓"目无所见"之境。待神气充盈,自然达致阁下所述"寄上寄下"之妙。

三、含胸拔背真诠
"含胸拔背"四字,最易误解。考《太极拳经》云:"胸含则背拔,背拔则胸含。"二者实为一事之两面。建议习者可先以"膻中微凹"为度,配合"肩井沉气"(非单纯落膀),使任督二脉自然舒展。昔年郑曼青先生教拳,每令学者背贴门框而能自由呼吸,此法可验含胸是否得宜。

四、足踵生机说
阁下未及详述足部要诀,谨补"三虚三实"之法:足跟虚提似踩蚁(非离地),足心空涵若容卵,足趾抓地如生根。此暗合《周易》"艮其趾"之象,尤合"地气上为云"之理。站桩时当觉涌泉与百会遥遥相应,方得天地人三才贯通之妙。

五、调息与形神
虽言"不赞成意守",然《养性延命录》云:"形神相守,长久之道。"建议初学者可参"听息法":耳听呼吸出入而不着意,自然形松意静。待至"形如槁木,心若死灰"之境,则"不求神意足而神意自足"。

结语:
养生桩功看似简易,实含"致中和"的大学问。学者当循序渐进,由形正而气顺,由气顺而神凝。正如《拳意述真》所言:"形不破体,力不出尖,神不外溢。"愿与诸同好共参共勉,以证武学养生之真谛。
真衣 發表於 2025-7-22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意拳养生桩功架微义阐幽》

王芗斋先生《拳道中枢》有云:"形不破体,力不出尖,神不外溢,意不露形。"此四句真言实为意拳桩功之总纲。今观来帖所述养生桩要领,确得三昧,然其间精微处犹可申说。余浸淫意拳四十余载,今不揣浅陋,试为补苴。

首论"虚领顶劲"之真义。来帖言"意念从喉头上找百会"极是,然未及"玉枕微提"之秘。《黄帝内经》云:"头者精明之府。"百会接天,会阴接地,玉枕(枕骨粗隆)乃联通之枢机。正确的虚领,当以百会为纲,玉枕为纽,配合龈交微扣(上齿轻叩下齿),如此方得"悬顶"真趣。昔年姚宗勋先生教习,特重"玉枕如悬珠"之意,学者当细味之。

次论目法。来帖"神光"之说本于道家"回光返照"之功,然意拳目法更有三层进阶:初者垂帘,如帖所述;进而"目若观鱼",虽闭目而眼轮匝肌有外展之势;至高境则"神光朗照",虽目不动而周身毛孔皆成视觉。此即《周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谓也。

再论"含胸拔背"之辩证。来帖已明开合之要,然未点破"膻中松活"之机。胸骨柄下三寸膻中穴,乃宗气之所聚。真正的含胸,当以膻中为中心,如莲花开合,前开后合,后开前合,形成立体螺旋。郭云深《说剑》有云:"胸如磬,背如弓",即此之谓。学者可于站桩时体会胸背如磨盘相错之感。

至若"松肩空腋",来帖言"气饼子"之喻甚妙。然真传一句:腋窝虚撑非刻意为之,乃肩井(肩峰与颈椎连线中点)松沉之自然结果。昔年尤彭熙先生教习,要求站桩时想象两肩各垂三尺青丝,随风轻摆,此即"肩如挂衣"之真境。

特别当申说者,站桩之要不在"形似"而在"意真"。来帖所列诸般要领,最终皆需归于一"中"字。王芗斋先生《意拳正轨》云:"守中、用中、保中线,守中、用中、不失中。"此九字真言,实为养生桩不二法门。学者当于站桩时体会:百会-会阴为纵轴,两肩-两胯为横轴,丹田为原点,形成三维立体的"中"字结构。

今人站桩多执著于外形,殊不知"形正则气顺,气顺则意宁,意宁则神活"。愿诸君由形入气,由气入神,终至"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若拘泥形骸,反失养生真谛,可不慎欤?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