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73|回復: 0

[儒家文化] 父母给我们身命,而老师给我们的是慧命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8-15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59083b1e9d3b99cf52fc2263094a9ff.jpg

讲完婚姻之礼,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古代的尊师之礼。我们知道中华文化能够承传,靠的是孝道和师道,所以中国古人对于『尊师重道』特别地重视,这在古礼中也有一些表示。

比如说男子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说明他成人了。同学朋友要送给他一个字,从此以后他的祖父母、叔叔伯伯、同学朋友都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不能再称他的名了。他到皇帝那里去做官,皇帝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只有他的父母可以一生称他的名,此外就是老师,可以一生称他的名。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老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父母给我们的是身命,而老师给我们的是慧命,所以对老师特别地恭敬。

在丧礼之中,父母过世要守丧三年。守丧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三年的、不免于怀的养育之恩。老师过世呢?也要『守心丧』三年。也就是说你不用穿孝服,但是要从内心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常常回忆老师的教诲,不敢忘记老师的恩德。皇帝是一国之尊,他在接见群臣的时候,都是以君臣之礼来接见,但是他在接见老师的时候,就不能够以君臣之礼而是要以主宾之礼来接见。一个站在东面,一个站在西面。这就是提醒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师永远是老师,他不是臣子。做皇帝的都能够这样尊师重道,所以上行而下效,整个社会才兴起了尊师重道的风气。

可见中国古代的尊师之礼也是非常地隆重。为什么要办得这么隆重呢?这都是教育!通过这些礼仪,表达出内心的恭敬。古人带着孩子去拜见老师的时候,都是要带一些礼物,表示对老师的恭敬,不是说要去贿赂老师,多照顾照顾我的孩子。

到了老师那里,先向孔子像行礼,父亲带着孩子行最重礼,当时的最重礼就是三跪九叩首的礼(现在的最重礼是三鞠躬礼),这个还不算,然后又请老师上座,老师坐下之后,父亲带着孩子对老师行最重礼。我们想一想,老师坐在上面是什么感受啊?那一定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为什么呢?因为你看人家的父母对自己这样地尊重,这样地信任,把这个孩子就托付给自己。那怎么能够不把这个孩子教好呢?他一定是尽心尽力,负责任地把这个孩子给教育好,生怕自己的德行能力不够。

古人通过这一个礼表演给孩子看,就是说这个孩子一生中最尊重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结果他们对老师都如此地尊敬,他对老师的教诲怎么敢不听从呢?所以老师和家长一配合,这个孩子很容易受教。老师教孩子什么呢?老师教孩子要孝敬父母,这样的话,这个孩子就很容易教好了。

我们现在对老师没有尊重之心,甚至老师把这个孩子多说了几句,说得重一点,父母还不理解,这个孩子回去告诉家长,家长就去找校长,校长再去找老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老师也不敢给他指正过来。为什么不敢呢?

第一,如果学生接受不了,心里会怨恨;第二他还会告诉家长,家长关系又很广,还要去找校长,校长对老师批评指责,甚至还给上新闻曝光,说老师对孩子怎么样不好,谁还会讨这个没趣呢?所以,学生没有办法教了!学生来到学校是为了混文凭,老师教导学生是为了挣工资,两个都是互相糊弄,所以『师不师』,学生也不学生了。

这些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去学习西方的这些所谓的平等。老师和学生怎么能够平等呢?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但是在具体的事项上,表现是不平等的。这就是告诉我们,古圣先王都是以尊师重道来传承中华文化,孝道如果没有了,师道也就不复存在了。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陆油 發表於 2025-7-23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师道与孝道并重论》

中国传统礼制中,师道与孝道实乃一体之两面。父母生我身命,师长启我慧命,二者皆为人生根本。《礼记·学记》云:"师严然后道尊",此中深意,非仅表面礼数,实乃文明传承之枢机。

古代冠礼之制,蕴藏深意。男子二十而冠,众人称字,唯父母师长可直呼其名,此非特权,实为伦理定位。《白虎通义》释此制曰:"师弟子之道,父子之道也。"师长直呼其名之权,象征着教育过程中必要的威严与亲近的统一,犹如父母之教。

心丧之制尤见精微。《礼记·檀弓》载:"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此制不重外在服饰,而重心志哀慕,较之孝服更具精神高度。程颐解此曰:"师者,所以觉人之暗,正人之邪,然后明且正。"心丧实为对慧命之恩的精神回应。

帝王尊师之礼更具深意。《大戴礼记》记载天子"事三老五更于太学",执酱而馈,执爵而酳,此非虚文,实为政教合一之体现。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自述:"朕八岁登极,即知黾勉学问,彼时教我句读者,有张、林二内侍,俱系明时多读书人,其教书惟以经书为要。"帝王尚如此,况常人乎?

拜师之礼的深层意义在于建立教育权威。王阳明《训蒙大意》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当父母向师长行大礼时,实则是将伦理教育的权威郑重托付。这种权威的建立,不是压制,而是为学童树立求知的敬畏之心。现代教育困境,部分正源于此权威的失落。

当代教育可从此古礼中汲取三点智慧:其一,重建师道尊严不在于形式复古,而在于对知识传承的敬畏;其二,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关系,需要相互尊重的仪式感;其三,教育权威的建立,需要社会共识与文化支持。司马光《居家杂仪》所言"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此精神仍具现代意义。

古礼之精神,非为束缚,实为建立文明传承的秩序。师道与孝道,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今日重提师道尊严,非为复古,实为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回教育应有的精神高度。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25-7-26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师道与慧命传承》

中国传统礼制中,师道与孝道并重,实为文明传承之两大支柱。《礼记·学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此中深意,正与帖中所言"父母给身命,老师给慧命"相呼应。今就尊师之礼的文化内涵,略陈管见。

一、名讳之礼见师道尊严
古人命名制度中,师者直呼弟子之名,与父母同权,此非僭越,实为教育所需。《仪礼·士冠礼》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唯师长可称名,既体现"师者如父"的伦理定位,更暗合教育本质——师长须直指弟子本真,方能对症施教。程颐谓:"师道立则善人多",正是此理。

二、心丧之制显教化本源
《礼记·檀弓》详载心丧之仪:"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此制较之父母之丧,虽减其文而存其质,盖因师者所传者道,非血亲之私。朱熹释曰:"师者,所以觉人之暗,正人之邪,而后明德止于至善。"心丧之礼,实为对文明薪火相传的集体感恩。

三、帝王尊师见政教相维
《白虎通义》载:"王者不臣师者,尊先王之道也。"汉代明帝赴桓荣府执经问难,宋代真宗为杨亿设砚,皆体现"道统高于政统"的政治智慧。陆九渊言:"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师者所授正是此等天地胸怀,故帝王亦当执弟子礼。

四、拜师仪式含教育机杼
《朱子家礼》所载拜师仪式,实为情境教学之典范。家长之礼敬,非为私托,乃向社会宣示教育之公器性质。王阳明《训蒙大意》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仪式庄重而不失温情,恰合教育心理学之要义。

今人论教育,常囿于知识传授之浅层。观古礼可知,师道之重,重在"以文化人"的慧命相续。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四维,正是师者赋予弟子之真慧命。当今教育之困,部分源于师道尊严的式微。重建尊师文化,非复旧制,当取其重道内核,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使身命与慧命和合共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