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96|回復: 2

[儒家文化] 放逸、随便,这是做学问的大忌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23 1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放逸、随便,这是做学问的大忌

放逸、随便,这是做学问的大忌

除了培养勤俭、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之外,要做到不放逸享乐,还要在生活的点滴中处处学其庄重。〖群书治要·中论〗中说:『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言必有防,行必有检,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

『戏谑』,开玩笑。『检』,约束。『黩』,亵渎,即轻慢、不恭敬。『愠怒』,恼怒、生气。『盖』,大概。君子开口不说玩笑的言语,说话必定防范约束,自身没有玩笑的行为,行为必定检点谨慎。说话防范,行为谨慎,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亲近而无礼,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轻慢。所以,君子不用严厉训斥,而身教就能影响整个家族;不用规劝告诫,而良好的风气就能教化整个乡里。〖孟子〗中称赞:『圣人端正己身,而身边的万事万物也会随着端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也告诉人们,君子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小心谨慎。

〖论语〗中说:『君子不重则不威。』汉代扬雄在〖法言·修身〗篇中提出做人应该取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一个人的言语庄重,也就是『口无戏谑之言』,开口不说玩笑的言语。『言必有防』,说话一定有约束、有防范,那么他的言语就能为人所效法。〖弟子规〗中有很多关于言语的论述,比如『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言语中不要夹杂污秽的词,也就是能引起人邪思邪念、巧言令色的言语,只是外貌伪善但没有内心仁德的巧言、欺骗人的话、不诚信甚至勾引诱惑的话等,这都是应该避免的。现在很多领导干部在吃饭时,也都以讲黄色笑话为荣,否则就觉得不够幽默。这就丧失了领导的威严,很难让人生起尊重之心。所以言语特别重要。

孔子以四科教导学生,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重德行,其次是言语,然后是怎样办政事,最后是文学。所以,说话特别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如果言语讲得好,可以让人生恭敬之心,也能使彼此更加融洽地交流,更好地了解,使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和睦。如果言语不慎,可能无形之中让别人对自己生起不尊重的心,产生误解,甚至憎恨。

行重则有德』,行为庄重,有所检点、约束,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和修养。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如何骗不了人,明眼人看得一清二楚。什么原因?因为平时的言语形成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所以装也装不像。〖格言别录〗中说:『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这提醒人们,一个人崇高的气节义气是在独处的时候,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都能谨慎、言行一致,对万事万物有恭敬心中逐渐培养出来的。所以,不要小看生活中的细节,细节中也有大学问。

『旋乾转坤』,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能力。从哪里开始打基础?从『临深履薄处得力』。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谨慎、恭敬地对待,这样才能办大事,因为谨慎的态度已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积累起来。〖弟子规〗中说『执虚器,如执盈』,告诉人们捧着空的容器,也要像捧着盛满水的容器一样小心谨慎。一个人如果有这种恭慎的态度,把任何事交给这种人都很放心。比如,把贵重的摄像器材交给年轻人照管,很多人会漫不经心或者磕磕碰碰,都让人不放心。为什么?因为从小没有形成谨慎、爱物的态度,所以很可能把贵重的东西乱扔、乱放、乱碰,这种人就很难承担重任。

〖论语〗中孔子教导颜回,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言语、行为都要符合礼的节度,不符合礼的行为坚决不做。像现在很多领导干部,做违背礼的行为、说不适当的话,被人拍下来,把不雅的言论、视频传到网上,结果一日之间让自己身败名裂,甚至还因此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这都是因为自己的言行不谨慎造成的灾祸。

貌重则有威』,容貌很庄重,让人看到就感觉有威仪。中国古人说坐有坐相,坐如钟;站有站相,立如松;走也有走相,行如风;甚至睡也有睡相,右卧如弓。一个人的容貌庄重、不轻浮,才会让人肃然起敬,不敢有非分之想。

好重则有观』,『好』指爱好。像中国古人从小学习琴棋书画,这些爱好都很高雅,都有可观之处,令人赏心悦目。琴棋书画培养一个人温和、安静的性情,学习琴棋书画的目的是让人不再心浮气躁,把心定下来。所以,好的爱好可以帮助自己提升德行、心性,而不好的嗜好会摧残自己的身心。古语说:『勿以嗜欲杀身』,不好的嗜好随时在损害自己,比如,有的人好色,好色过度,给自己的身体带来损害,面黄肌瘦,甚至会染上严重的性病、艾滋病等。一个人有好色的嗜好,往往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不和谐、不健康。此外,有的人喜欢赌博、嗜赌,结果赌得倾家荡产,所以有人一出赌场的门,就从桥上跳下去自杀,因为还不起巨额的高利贷,家产都赌光了,又借了很多高利贷,赌不回来,最后走上绝路,这都是因为不良的嗜好摧残人心所导致的。现在的人喜欢玩手机,翻看不良的、暴力倾向、色情倾向的视频,这也对自己的身心有损害。

勿以财货杀子孙』,留钱财给子孙,『贤者多财损其志』,本来儿孙很贤德、有能力,留很多钱财给子孙,子孙会觉得不需要奋斗了,反而折损子孙的志气;『愚者多财益其过』,本来子孙很愚钝,又给子孙留很多钱财,子孙就会骄奢淫逸,增长子孙的过失。

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这是教导人在言、行、貌、好等方面,都要学其庄重,要有所检点。

蕅益大师对『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句话解释得更加透彻,什么是不重则不威?蕅益大师说:『期心于大圣大贤,名为自重。如果一个人不希望成为圣人、贤人,那不知自重、不知自爱。为什么一个人不发成圣成贤的心就是不尊重自己?〖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本善是每一个人本自具足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既然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圣成贤,但现在还都是凡夫俗子,这就值得羞耻。既然明德是人本具的,是人的本分,现在还自甘堕落、自处凡愚,那不就是不自重、不自爱吗?

戒慎恐惧名为威』,一个人自重自爱,又希圣希贤,他的行为自然能做到戒慎恐惧,这就叫做『威』。他的心行就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事事小心谨慎。能把成圣成贤的心保持不变,勇猛精进地改过自新,时时检点自己是不是自重自爱、具足威德,是不是真正觉悟,这就叫做学固。

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自待稍轻』,对自己的修养、提升德行稍微轻忽、放纵、稍不觉悟,就会放逸自己。对自己随便、马虎,对自己的责备就少了,就不能够『念念兢业惕厉』,不能时时刻刻,甚至念念都保持战战兢兢的态度,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就放纵了。结果必定是『暂觉还迷』,虽然暂时觉悟,但最后还是迷惑颠倒。修行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时间这么长?就是因为有时听圣贤教诲,觉悟了;稍微放纵一点,『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这时候就又迷惑了。

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这句话道破了人不能成圣成贤的原因,就是不自重,不把成圣成贤作为自己的目的,所以在生活中放逸、随便、轻忽,马马虎虎,这是做学问的大病。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觉得自己懂的道理很多,书已经读很长时间,境界就提升了。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念头、言语,真正把这些全都改正过来,才是真修行。什么是凡夫?凡夫就是反反复复,做错事能够忏悔警觉,但是下次遇到同样的境界又免不了受诱惑而堕落,再忏悔、再堕落,这就叫做反反复复。

白定 發表於 2025-6-27 04:0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为学之庄重与言行之检束》

《群书治要》所载"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之训,实为治学修身之要义。此中深意,当从三重境界解之:

一曰"慎言为立德之基"。扬雄《法言》所谓"言重则有法",非谓言辞刻板,实指言语当如《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之谓。昔孔子设四科之教,言语位列德行之后,盖因"修辞立其诚"(《周易·乾卦》),言语失度则德性有亏。今人宴饮之际,每以俳优之语为能,此非但不能增其威仪,反堕"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之弊。

二曰"谨行乃成学之本"。《中论》言"行必有检",实与《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相发明。朱子释此曰:"重,厚重也。威,威严也。"此非故作矜持之态,实为"君子之学,贵乎慎始"(《近思录》卷二)之意。昔顾炎武日课《日知录》,钱大昕著《十驾斋养新录》,皆以严谨之态治学,终成一代大儒。

三曰"庄敬达教化之功"。《孟子》"正己而物正"之说,与《中庸》"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之理相通。程明道云:"学者须先识仁,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此即《中论》"不愠怒而教行闺门"之奥义。张载讲学关中,其弟子吕大临记其"终日危坐,虽燕居必冠带",此等气象,自然令人肃然起敬。

今之学者,当以"主敬"为第一要义。王阳明《传习录》云:"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下落。"所谓不放逸者,非拘泥形迹,实为心有所主。如能于此三境用功,则《中论》之旨可明,圣贤之道可达矣。

(全文798字)
九天云中龙 發表於 2025-7-10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治学修身当以庄敬为本》

拜读尊帖所述"不放逸享乐"之论,深契古圣先贤垂训之要义。今不揣谫陋,谨就庄重之道与治学之关系略陈管见。

一、庄敬为进德之基
《礼记·曲礼》开篇即言"毋不敬",此三字实为千古学人之圭臬。徐幹《中论》所云"口无戏谑""行必有检",正是对"君子九思"中"貌思恭,言思忠"的具体诠释。朱子尝言:"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盖心若放逸,则如明镜蒙尘,照物必不能真切。昔顾炎武著《日知录》,每日晨起必盥沐焚香,方始著述,此即"重貌则有威"之实证。

二、言行相顾乃成德之验
扬雄《法言》四重之说,实本于孔子"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之教。司马光《涑水记闻》载范仲淹"夜寝必省日间言语",此乃"言重有法"之典范。今人每以"幽默"为尚,殊不知《周易·系辞》早有"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之戒。王阳明《传习录》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戏谑之言恰如蠹蚀心根,不可不戒。

三、慎独功夫在日用常行间
《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之教,正与帖中"妻妾不可黩,朋友不可狎"相发明。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记其师刘宗周"虽盛暑必衣冠端坐",此等功夫非为做与人看,实是心术精微处。今之学者当效法陆陇其《三鱼堂日记》之法,每日记录言行得失,方可谓之"行重有德"。

四、庄敬乃教化之本
帖中引《孟子》"正己而物正"之语,深得教化真谛。吕坤《呻吟语》云:"自治宜严,待人宜恕。"君子之威不在声色,而在"不言而化"的德润之功。程颐见学者有懈容,即曰:"此便是放肆。"可见古人于细微处最见精神。

结语:
治学如逆水行舟,放逸则退。愿与诸君共勉庄敬之道,以《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为镜,以《中论》"言必有防"为则,使学问与德业并进。昔人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诚哉斯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