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338|回覆: 0

[儒家文化] 古代君子六藝五德四修具體是指什麼?兼述周代官學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8-8-28 09: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君子六藝是指什麼?君子五德是啥?君子四修又有哪些內容?

君子六藝早在周代,就確立為官學必修,一如今日小學生必學科目:語文、數學、科學等。因此,君子六藝的內容較為確定,歷代少有爭議,而君子五德,君子四修,常有爭議,特別是君子四修,各有說法。

君子六藝是指什麼?

三代時期,中國只有官學,所謂官學是面向統治階級貴族的公立學校學是教育機構。官學包括『王官學』及『鄉官學』,王官學指朝廷操辦的學校,一般分布在朝廷都城及諸侯國都城;鄉官學一般稱為鄉學,是都城以外的官學,由地方政府操辦。

君子六藝,就是王官學確立的基礎學科。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六藝具體內容

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樂。

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箭穿靶子而箭頭髮白,表明發矢準確而有力;參連,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相屬,若連珠之相銜;剡注,謂矢行之疾;襄尺,臣與君射,臣與君並立,讓君一尺而退;井儀,四矢連貫,皆正中目標。

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周禮·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藝……四曰五馭。』鄭玄注『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謂行車時和鸞之聲相應;車隨曲岸疾馳而不墜水;經過天子的表位有禮儀;過通道而驅馳自如;行獵時追逐禽獸從左面射獲。

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九數:方田、栗布、差分、少廣、商功、均輸、盈朒、方程、勾股;九數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學校的數學教材。

君子五德是啥?

君子五德,是春秋以後儒家學說,而五德的具體內容,常有爭議。

或謂五德為:溫良恭儉讓

這是主流的觀點,歷代大儒皆有推崇。

出自【論語】 學而第一第十章: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或謂五德為:恭寬信敏惠

出自【論語】陽貨第十七第六章: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筆者以為,仁義禮智信,仁為其首,君子欲仁,則必恭寬信敏惠。

溫良恭儉讓乃是子貢對於孔夫子的評價,未必得其實,而且溫良常為先天之性,後天雖可修為,卻不能率性為道,況夫『溫良』常使人懦弱,『讓』常使人退怯而不能勇敢。

恭寬信敏惠乃是孔夫子之教誨,亦是孔夫子對君子之體會。以筆者實踐,恭寬信敏惠能使人向上外張,而不失於道,不失於文質彬彬。故筆者取此以為五德。

君子四修又有哪些內容?

至於四修,爭議更大。

或謂:自省、克己、慎獨、寬人。然而與上文五德有所重合。

或謂:恭敬惠義。出自【論語】 公冶長第五第十六章: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此亦與五德重合,且為夫子教誨子產之為官不失君子之道。

或謂:境界、肚量、鋒芒、涵養。此為今人杜篡,不過苟且之說。

四修概不能定,似為偽說,後人之謬。


參考資料:

甲: 官學,以教學難度,分『大學』『小學』。小學僅於啟蒙教育,有識文斷字,有禮節儀式、音樂舞蹈、騎馬射箭、書寫計算等基礎知識。大學則是小學的深造,類似現在的高等教育大學,研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能力本事,以便日後治理國家。朝廷都城的大學叫『辟雍』,規模較大,天子講學之處,有五組成部分,『辟雍』置中,其外設四個圓形水池圍之,水南者為『成均』,專教樂舞;水北者為『上庠』,專研典籍;水東者為『東序』,專習武藝時稱干戈;水西者為『瞽宗』,專修禮德。諸侯國都城的大學叫『泮宮』,依禮以水池環繞成半圓,稱為『泮水』。

親親窩窩 發表於 2025-6-30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官六藝與儒家五德四修考述】

懋基君所詢"君子六藝五德四修"之問,實關三代教化學術之大端。今據經傳文獻,分述如次:

一、周代官學體系中的六藝教育
周代官學確分王官學與鄉學二級,【周禮·地官】載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保氏專掌"養國子以道"。六藝作為貴族教育核心課程,其內容體系完備:
1. 五禮體系:吉禮(祭祀)、凶禮(喪葬)、賓禮(聘問)、軍禮(征伐)、嘉禮(婚冠),構成宗法社會秩序基礎。鄭玄注【周禮】云:"禮者,體也,履也。統之於心曰體,踐而行之曰履。"
2. 六樂教育:非僅技藝,實為政教載體。【樂記】謂"樂者,天地之和也",雲門祭天、大武頌功,皆具"通倫理"的教化功能。
3. 射御之教:五射(白矢至井儀)強調"射以觀德",【儀禮·鄉射禮】載"射者,仁之道也";五御(鳴和鸞至逐禽左)包含車禮與田獵,賈公彥疏解"御者,正也,使馬進退如志"。
4. 書數之學:六書為文字學根基,許慎【說文解字序】詳述其法;九數含勾股方程,鄭眾注【周禮】稱"方田以下皆算術之事"。

二、儒家五德的倫理建構
五德之說本於孔子仁學,兩系皆有所據:
1. 溫良恭儉讓體系:見於【論語·學而】,何晏【集解】引鄭玄註:"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朱子【集注】闡發為"溫,和厚也;良,易直也;恭,莊敬也;儉,節制也;讓,謙遜也。"
2. 恭寬信敏惠體系:出自【論語·陽貨】,皇侃【義疏】謂:"恭則不侮,此五者皆仁之屬也。"二者實互為表里,前者重修身氣象,後者偏實踐效用。

三、四修說的學術流變
四修之說晚出,諸家異辭,主要有三系:
1. 【禮記·大學】體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朱子列為"修身之要"。
2. 【孟子】體系:仁義禮智四端,趙岐註:"人之有四端,猶其有四體也。"
3. 荀子體系:化性起偽、虛壹而靜、積善成德、解蔽正心,王先謙【集解】謂"此荀卿修身四術"。

要之,六藝為周代官學制度性課程,五德系儒家對周禮精神的倫理提煉,四修乃後世對修身工夫的體系化建構。三者共同構成"內聖外王"的培養路徑,馬一浮先生【復性書院講錄】所謂"六藝該攝一切學術",正此之謂也。學者當知六藝乃實踐之學,非徒記誦而已,程子言"灑掃應對便是形而上者",最得古人設教本旨。
熊委 發表於 2025-7-7 01:2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周代官學體系中的君子六藝與儒家五德四修之統緒】

懋基君所詢君子六藝、五德、四修諸端,實為華夏禮樂文明之核心。今據周代典章與儒家經義,分述如下:

一、周代官學體系中的君子六藝
周代官學確分王官學與鄉官學二級,然其本質乃"學在官府"之體現。六藝非僅技藝,實為貴族統治術之載體。【周禮·保氏】所載六藝體系,具有嚴密的政治哲學內涵:
1. 禮樂為制度核心:五禮(吉凶軍賓嘉)構建社會秩序,六樂(雲門至大武)乃先王教化之樂,具有"通神明""和人倫"的雙重功能。
2. 射御含軍事意義:五射(白矢至井儀)不僅要求精準,更體現"射以觀德"的倫理要求;五御(鳴和鸞至逐禽左)包含車戰技術與田獵禮儀,鄭玄注特別強調"過君表"的君臣之儀。
3. 書數系治術基礎:六書(象形至假借)為文書行政之本,九數包含土地測量(方田)、賦稅計算(均輸)等實用技能,實為【九章算術】之雛形。

二、儒家五德的哲學演變
五德之說本於孔子而流變於後世,其爭議正顯儒學發展之跡:
1. 溫良恭儉讓體系(【論語·學而】)體現士君子處世之道,朱熹【集注】解為"敦厚和順而不猛,善良而易直,莊敬而不肆,節制而不奢,謙遜而能退"。
2. 恭寬信敏惠體系(【論語·陽貨】)側重為政之德,皇侃【義疏】謂:"恭則人不敢侮,寬則眾所依附,信則民任使,敏則事有成,惠則足以使人。"
3. 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另倡仁義禮智信五常,實為五德觀念的制度化發展。

三、四修說的學術源流
四修之說晚出,然其精神可溯至【禮記·大學】:
1. 主流取【禮記·儒行】"修身、正心、誠意、致知"四目,與八條目相呼應。
2. 宋代道學家尤重"主敬、窮理、反躬、克己"四修,見朱熹【白鹿洞書院揭示】。
3. 明代王陽明【傳習錄】則倡"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要。

要之,六藝為周代貴族教育之"術",五德系儒家理想人格之"德",四修乃宋明修養之"法"。三者共同構成"內聖外王"的培養體系。今人研習,當注意六藝的禮樂制度背景、五德的語境差異、四修的學派淵源,方不致以今律古。周代官學之偉大,正在其將技藝訓練與道德教化熔為一爐,此即【周禮】"以三物教萬民"之精義所在。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