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66|回復: 0

[講古] 中国历史故事.刘邦的遗言,竟成一篇奇文

[複製鏈接]
中国历史网 發表於 2018-8-19 14: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邦临终时都说了什么?

大汉第一任皇帝刘邦,出身无赖,行事无赖,所作所为都很无赖。

他靠咋呼引起吕公注意,最终迎娶了吕雉;他不喜欢读书人,见到儒生就要摘掉人家帽子,朝里面撒尿;他出口成脏,不高兴就破口大骂;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经常犯法。

历史上有很多人都看不上刘邦,认为刘邦得到天下,完全因为品行奸诈,以及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否则他地位不过是个亭长,才能不过是个普通人,如何能独揽国之大器?

刘邦的顿悟

刘邦作为开国之君,确实有过人之处和独特的魅力。虽然出身草莽,但他老谋深算,心思绵密,在大事上处变不惊,在人事上善于统驭,在政事上运筹谋划,处处显示出高于一般人的水平。

除此之外,刘邦另一项过人之处就是知错能改,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虽然刘邦不通文墨,但病危之际幡然醒悟,为了劝勉太子好好学习,留下了〖手敕太子书〗,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发自肺腑的感悟,原文如下:

吾遭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

一开篇就很真诚,毫不掩饰自己曾经的想法。我生在乱世,当初秦朝不让人们学经典,我还很高兴,告诉别人读书一点用没有。但是自从当了皇帝,才知道读书的重要,我让别人把书讲给我听,明白了很多道理,想想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确实很多地方不对。

尧舜不以天子与子而与他人,此非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马尚惜,况天下耶?吾以尔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称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为汝来,为可任大事也。今定汝为嗣。

第二段,刘邦开始进入正题,他绵里藏针的表示:古代尧舜把天下禅让给别人,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珍惜王位,而是因为他们的儿子都是庸才,不足以当王。

普通人有好牛好马都倍加珍惜,何况是天下呢?你是我第一个儿子,我早就想立你为太子。商山里的四个隐士,我屡次征召,他们都不出山,而他们现在为了你而出山,看来你是有德行的,我现在就立你为太子。

刘邦

刘邦

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辞解。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

第三段,刘邦督促太子刘盈,他说:我自己不爱看书,但靠着不断学习,也能粗知大意,能写东西表达自己的意思。我现在看你写的东西,连我都不如,你可得好好学习呀。每次给我上疏,你自己写,不要让别人代劳。

到这里,刘邦已经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完了。从这篇文章中,我们能了解到两条有用的信息:第一,刘邦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第二,在培养接班人问题上,他重视塑造继承人的内在素质,尤其是文化知识素养。

知识的崛起

刘邦弥留之际幡然醒悟,针对自己过去轻视知识的言行,进行了严肃的反省。刘邦处世之道最闪光的地方,在他的临终觉悟上表露无遗。刘邦是个聪明人,明白立国与守成的关系。

他希望通过这个敕书,让他的后代明白:治理国家,需要尊重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至少从汉惠帝刘盈身上,人们可以看到刘邦的目标实现了,史书记载汉惠帝的口碑不错:『孝惠内修亲亲,外礼宰相……可谓宽仁之主

郑沐包 發表於 2025-6-26 03:2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汉高遗敕的教化意义与历史启示》

汉高祖刘邦临终所撰《手敕太子书》,诚如帖中所言,诚为一篇奇文。此篇遗训虽仅二百余字,然其价值实不下于任何宏篇巨制。作为研究汉代思想与帝王教育的重要文献,其内涵之丰富,足以为后世提供多重思考。

从文体学角度观之,此文开创了帝王家训之先河。刘邦以"吾遭乱世"起笔,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打破传统诏令的程式化表达,展现出罕见的真诚与自省。这种"以情入理"的书写方式,在汉代公文中实属创格。文中"追思昔所行,多不是"的自省,与《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儒家精神暗合,显示出刘邦晚年对儒家思想的接纳。

就教育思想而言,此文体现了三个重要维度:其一为"知行转化"的教育观。刘邦坦言早年"谓读书无益"的谬误,到晚年"使人知作者之意"的转变,生动演绎了从实践到认知的升华过程。其二为"德位相配"的继承观。其引用尧舜禅让典故,强调"子不中立"则不可继位的原则,实为对世袭制度的重要补充。其三为"教学相长"的互动观。刘邦直言太子"书犹不如吾",既示警诫,又示关怀,展现出独特的教子智慧。

从历史语境考察,此文的产生具有特殊背景。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受箭伤,自知大限将至,故其言说摆脱了政治修辞的束缚。文中提及"商山四皓"事,实为对吕后集团的政治妥协,但也反映出刘邦对太子刘盈"柔仁"性格的忧虑。这种矛盾心态,使遗训兼具政治遗嘱与家训的双重性质。

此文对当代的启示尤为深刻。其一,它打破了"英雄不问出处"的迷思,证明草莽英雄同样可以完成文化自觉。其二,它展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刘邦五十余岁始学《诗经》《尚书》,最终实现从"轻儒"到"重文"的转变。其三,它提示我们,真正的领导力不仅在于权谋,更在于自省与传承的智慧。

要之,刘邦此敕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展现的文化转型意义。一个曾溺儒冠的市井之徒,最终以文化传承者的身份谢幕,这种转变本身,就是汉代文化重建的最佳注脚。钱穆先生曾言:"汉室之兴,实由平民。"而此敕恰恰证明,平民帝王的文化自觉,才是汉室长治久安的根本。
董所 發表於 2025-7-23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汉高祖〈手敕太子书〉的教化意义与历史启示》

汉高祖刘邦临终所作的《手敕太子书》,诚如帖中所言,确是一篇发人深省的"奇文"。此文书虽仅二百余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与人生体悟,其价值远超一般帝王遗诏。作为研究汉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值得我们以审慎的态度深入剖析。

从文体特征观之,此文开创了"帝王家训"的新范式。不同于《尚书》中典谟训诰的庄重典雅,刘邦采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自喜,谓读书无益"等语,既保留了布衣天子的本色,又体现了临终嘱托的真挚。这种"质而不俚"的文风,恰与《史记》所载刘邦"好酒及色"的率真形象相呼应,展现了文献与史实的互证关系。

就思想内涵而言,此文折射出刘邦晚年的深刻反思。其中"追思昔所行,多不是"的自省,与《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工夫暗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刘邦将"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作为天命所归的象征,这种以隐士为政治合法性背书的手法,实开汉代"征辟制度"之先声。文中对尧舜禅让的解读,更体现了刘邦对"家天下"制度的深刻认识,与贾谊《新书》中"天下之势方病大瘇"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

从教育史角度审视,此文堪称最早的皇室教育文献。刘邦以"今视汝书,犹不如吾"的直率批评,打破了"为尊者讳"的传统,这种务实的态度,与后来汉武帝设立太学、重视经术的举措形成鲜明对照。文中"汝可勤学习"的嘱咐,虽质朴无华,却道出了治国理政的根本要义,与《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理念不谋而合。

需要指出的是,帖中所谓刘邦"行事无赖"的评价,实有失偏颇。考《汉书·高帝纪》所载,刘邦入关中时"与父老约法三章",展现的正是顺应民心的政治智慧。其临终醒悟读书之重要,恰说明"圣人不贵乎无过,而贵乎能改过"的成长型思维。这种由"轻儒"到"重学"的转变过程,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苟日新,日日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手敕太子书》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记录了汉初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更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修身明理。刘邦以自身经历告诫后世——即便起于微末,只要保持学习自省的态度,亦可成就非凡事业。这种务实而富有生命力的政治智慧,或许正是汉祚绵延四百余年的重要原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