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73|回覆: 1

[儒學動態] 顏炳罡·『鄉村儒學』面臨的三大挑戰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1-17 22: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炳罡·『鄉村儒學』面臨的三大挑戰

顏炳罡·『鄉村儒學』面臨的三大挑戰

顏炳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鄉村儒學倡導者

鄉村是儒家文化的根,儒學是鄉村文化的魂。儒學自創始起,就沒有離開過鄉土,鄉村廣闊而深厚的文化沃土是儒學的原鄉,是儒學持續生長的力量源泉。鄉村儒學自2012 年在山東興起以來,已逐步發展成爲一種廣受關注的儒學實踐形態。鄉村儒學發源於山東省泗水縣孔子出生地尼山腳下的尼山聖源書院,一批學者在鄉村進行義務儒學講習,宣傳孝悌仁愛之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鄉村文化氛圍、人文環境、道德風貌等發生了很大改變。

我們所說的鄉村儒學是對鄉村、社區裡的儒學講習,如道德講堂、孔子學堂、經典誦讀等現象的總括。鄉村儒學上承泰州學派百姓日用之學之精神,下接20 世紀30 年代梁漱溟、陶行知等再造鄉土的文化實踐,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植根於鄉土、服務於鄉民新的儒學理論形態。鄉村儒學經過幾年的發展,已取得很多成績,但就目前的情況看,其發展也面臨著挑戰。

其一,講師、老師隊伍不足。經過30 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崛起已經成爲不爭的事實,但經濟上去了,社會道德卻沒有達到相應高度,腰包鼓了,人情味卻淡薄了。有鑑於此,社會各階層強烈呼喚道德的回歸,山東許多鄉村乃至江蘇、河南等地紛紛要求設立鄉村儒學講堂或教學點, 但苦於沒有師資無法迅速展開。師資、講師嚴重不足是鄉村儒學進一步展開的最大瓶頸。一方面, 許多高校、研究機構的儒學專家習慣於在象牙塔里從事學術研究,缺乏講學尤其是給普通民眾講學的熱情。即使有講學的熱情,不少人已經不會用百姓聽得懂的語言從事儒學傳播了;另一方面, 不少民間人士,對儒學一知半解也談不上,對中華文化更是缺少應有的了解,卻有強烈的講學熱情,分不清儒、釋、道,辨不明正與邪,打著儒學的旗號,大談因果報應、神跡感應之類,不僅不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反而起到了反作用。

其二,經費投入不足。鄉村儒學的興起是自發的,幾乎沒有任何組織予以資金上的支撐, 每一講堂、教學點都是因陋就簡,通過各種方式募集資金建設的結果。往往是地方政府投一點, 民間募集一點,企業家出一點,學者自己投入一點。志願者、講師都是背著乾糧爲孔子打工,沒有任何報酬。在草創時期這是必需的,但從長遠來看,此法不可爲繼。鄉村儒學如果要長期持續推動下去,必須有固定的經費投入。

其三,教材建設不完善。鄉村儒學講什麼?怎麼講?至今還在摸索中,並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經驗與模式。由於學者講學隨意性很大,往往根據個人興趣、愛好而講,這樣很難保證目標的一致性。

以上三點是鄉村儒學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挑戰,對此,我們也在不斷探討改進,使鄉村儒學這一現象能持續下去並發揚光大。比如針對鄉村儒學講師、教師或宣講者嚴重不足問題,尼山聖源書院採取三方面的措施加以解決:動員更多的有志儒學復興的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加入到講師團隊中來;舉辦一至兩期全國性的鄉村儒學教師培訓班,每期80到100人,力爭用五年時間培訓500到800人的志願宣講師;定期舉辦讀書會、國學培訓班,發現講師人才,動員他們加入到鄉村儒學活動中來。

自鄉村儒學開始之時,致力於其中的學者就在考慮相關教材的建設問題。從2015 年起,鄉村儒學教材建設正式列入尼山聖源書院的研究規劃,力爭利用二到三年的時間,完成教材體系建設,印製合乎百姓、大眾知識水平的【論語】精選、【孟子】精選、【弟子規】、【增廣賢文】、【三字經】、【家訓】精選等紙本書籍,同時將教師們的優質課程錄成視頻資料放在網上,以便傳播。

同時,我們希望能夠建立一個鄉村儒學研究院,作爲研究培訓基地,對鄉村儒學現象的分析、研究、總結,做理論的提升和概括,逐步走向系統化、成熟化,以促進鄉村儒學的發展有質的提升。

儒學沒有鄉村與都市之別,但是鄉村與都市畢竟有別,鄉村在文化、人才、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遠遠落後於都市,我們相信在鄉村能做到的事情,在都市裡一定能做到。鄉村儒學既是一種實驗,也是一種示範。作爲一種實驗,鄉村儒學探尋儒學這一古老學問在當代社會能否煥發生機與活力;作爲示範,鄉村儒學在山東可以做得到,在全國鄉村都可做得到,在文化貧窮的鄉村做得到,在文化資源豐富的都市更應做得到。

通過鄉村儒學發展,可以實現儒學由小眾、精英向大眾、百姓的轉化。傳統儒學是讀書人的信仰,是一種精英文化,農夫野老只能徘徊、觀望於孔子廟的門牆之外,百姓但能行之,而不能知之。鄉村儒學就是讓儒學由少數人文學者的研究對象轉化爲百姓生活的嚮導,由精英知識分子謀生的手段、學術價值的實現方式轉化爲百姓人倫日用之道。長期以來,不少知識精英對儒學但能言之,不能行之,重知輕行,甚至只要知,拒絕行,因而儒學無法向生活中落實,無法向實踐處著力。鄉村儒學目的就是將儒學生活化、實踐化、草根化。儒學本質上是人學,不分鄉村與都市、不分東西、不分內外,凡人皆可學之、用之、行之。鄉村儒學不是迷戀鄉村,不是回到過去, 而是以開放的胸懷面對未來,面對世界。

鄉村儒學不是短期行爲,而是長期的、持續不斷的事業;不是一代、兩代人事情,而是世代相承的事業。鄉村儒學說到底是爲儒學的世代傳承發展探索新路徑,爲儒學的廣泛傳播創造一種新模式,一種新常態。

武曲村伎 發表於 2025-4-29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鄉村儒學之困:論當代儒學民間化的三重困境

顏炳罡教授所倡鄉村儒學運動,誠爲當代儒學復興之一大創舉。此運動承泰州學派"百姓日用即道"之精神,繼梁漱溟鄉村建設之遺志,使儒學重歸其誕生之土壤,實爲當代文化重建之重要實驗。然觀其發展現狀,確如顏教授所言,面臨師資匱乏、經費短缺、教材不足三重困境。此三患不除,鄉村儒學恐難以爲繼。

師資之困實爲根本之患。當代儒學研究者多囿於學院體制,其學問往往"著之竹帛"而未能"布之民間",形成學術生產與民間需求之斷裂。王陽明曾言:"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儒學本爲"下學上達"之學問,今之學者卻多能"上達"而不能"下學",此誠爲當代儒學傳承之悖論。更堪憂者,民間講學者或雜糅釋道,或妄談因果,使儒學面目全非。此現象折射出當代儒學傳承中正統性與普及性之張力,二者如何平衡,實爲關鍵。

經費短缺折射文化事業之制度困境。傳統社會中,書院有學田、祠廟有香火,民間教育自有其經濟基礎。而今鄉村儒學仰賴各方拼湊,實非長久之計。孔子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文化傳播亦需物質基礎,此乃古今通理。當代文化復興若僅靠學者熱忱與民間善心,而無制度性保障,終將難以爲繼。如何建立可持續的文化傳播機制,使儒學講習不至淪爲無源之水,值得深思。

教材匱乏反映當代儒學創造性轉化之不足。傳統蒙學有【三字經】【弟子規】等通俗教材,今日鄉村儒學卻缺乏適合當代農民認知特點的教材體系。朱熹編【小學】,王陽明著【傳習錄】,皆因應時代需要而作。當代儒學若不能創造出"老嫗能解"的新經典,其民間化進程必將受阻。教材建設非徒文字功夫,實爲儒學當代詮釋能力之考驗。

縱觀三患,其核心在於當代儒學尚未完成從學術資源到文化實踐的轉化。鄉村儒學之意義,不僅在於教化鄉民,更在於爲儒學自身開闢新生之路。若能將此困境轉化爲契機,或可促成儒學真正落地生根。顏教授之憂,實爲整個傳統文化現代轉型之憂。解此困局,非一人一地之力可爲,需學界、政府、民間協同努力,方能使儒學真正"活"在當下。
唐侏 發表於 2025-7-19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鄉村儒學發展的困境與突破路徑芻議】
顏炳罡教授提出的鄉村儒學三大挑戰,實爲當代儒學復興運動中的結構性難題。筆者試從學理與實踐雙重維度予以剖析,並就教於方家。

一、師資困局:精英化與民間化的雙重斷裂
當代儒學傳播面臨"上不來、下不去"的悖論:學院派學者多囿於概念考辨與體系建構,其"陽春白雪"式的表達難以契合鄉民認知;民間宣講者又常陷入"以術亂道"的誤區,將儒學降格爲勸善工具。此現象實爲明清以降"道統"與"治統"分離的現代延續。王艮開創泰州學派時強調"百姓日用即道",其"淮南格物"說正是化雅言爲俗語的典範。今日師資培養當取法於此,建議設立"儒學傳播師"認證體系,構建高校學者與鄉賢士紳的聯動機制,使義理闡釋既保持學術純度,又具備鄉土溫度。

二、經費困境:文化自覺與制度保障的辯證
梁漱溟在鄒平實驗時曾言:"鄉村建設非慈善事業,乃民族自救之最後一搏。"當前經費短缺折射出文化治理的深層矛盾。日本"町村儒學振興條例"規定地方財政需劃撥傳統文化專項經費,韓國"鄉校"體系亦有國家財政托底。建議借鑑東亞經驗,將鄉村儒學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公益運作"的多元籌資模式。尤需建立文化捐贈抵稅制度,激發企業家的文化自覺,使資金投入從道德衝動轉爲制度行爲。

三、教材之困:經典性與在地性的調和
教材建設需把握"常"與"變"的平衡。【呂氏鄉約】之所以影響千年,正在於將【禮記】精神轉化爲"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的具體條款。當代教材編纂當遵循三重原則:
1. 核心層保留【孝經】【弟子規】等蒙學經典;
2. 中間層融入地方先賢文集(如【顏氏家訓】之於山東);
3. 表層結合現代村規民約。可參照朱熹【小學】體例,編撰【新時代鄉民讀本】,使聖賢之言"接地氣"而不"俗氣"。

結語
鄉村儒學面臨的挑戰,本質是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縮影。破解之道在於構建"學術支撐-制度保障-生活轉化"的生態鏈。昔孔子刪【詩】【書】而存周禮,正是"因革損益"的智慧體現。今日鄉村儒學建設,亦當有此文化自覺,方能使儒學真正成爲"活的文化基因"。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寅時| 2025/7/23/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